南明,开局请我当皇帝 第41章 监纪官

作者:蓝见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8 14:26:05
最新网址:www.biquw.cc

皇帝刚刚说了南京京营照北京京营之例,话还热乎着呢,你杨御蕃就出言反对。

不得不说,你很勇敢。

在文官看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敢于反对皇帝的臣子,才是好臣子。

在杨御蕃的话说出口后,方孔炤等人纷纷投去赞许的眼神。

别管杨御蕃提的意见有用没用,反正他这份敢于谏言的品质,值得肯定。

朱慈烺神色平静,问道:“杨将军,仔细说一说。”

“臣遵旨。”杨御蕃行礼过后,说道:

“启禀皇上,臣所言,并非指南京京营不能同北京京营之例,而是南京京营人数过少。”

“北京京营有兵十四万,三大营平均每营有兵近五万,各分为战兵营、车兵营、城守营,自然无碍。”

“南京京营,人数较少,不宜将士卒太过分散。”

见杨御蕃有所停顿,朱慈烺以目示意他继续,杨御蕃这才接着向下说。

“闯贼之战马,多数得于我军手中。献贼蹿乱于南方,战马获取有限。”

“仅以骑兵而论,闯、献二贼,不足为虑。”

“而建奴不同,奴兵尽是骑兵,一人双马,甚至是三马,机动灵活,来去自如。”

“奴兵以其机动之速,常常来回奔腾,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我军落败,多是因此。”

“先帝整训北京京营,颇有成效。京营兵亦可出城作战,但那是基于我军有骑兵策应。”

“眼下我军骑兵短缺,若想应对建奴骑兵,唯有依托车营。”

“正如大凌河之战,总戎宋伟依托车营,可硬抗奴酋黄台吉三万骑兵不落下风。最后因火药耗尽,无法形成有效防御,才被建奴冲破营阵。”

方孔炤悄悄的望了朱慈烺一眼,只见皇帝面色严肃。

“皇上,臣虽未有边地抚治,然,车营之利,臣早有所耳闻。”

“只是,营造战车,尚需时间,也需资金。”

“莫不如先以战兵训练,待战车营造完成,再行训练车兵。”

杨御蕃没有再坚持。

他明白,皇帝、阁部大臣,不是不知道战车的厉害。只是,战车营造确实需要时间,更需要银子。

先不说耗费的银钱,单是需要的时间,得势的闯贼,还会留给大明朝时间吗?

朱慈烺顺着方孔炤的台阶就下,“那就先训练。”

“战车,先令工部营造。待有成果,再行训练车兵。”

目前,朱慈烺只能这么做。

先练兵,再搞钱。

有了兵,自然就有了钱。

“南京京营之兵,加以捡练,精壮留下,充作战兵。次者,充作辅兵。老弱病残,裁撤。”

“缺额者,从在上直亲卫再行挑选精壮,再不足,就从京卫中挑选。辅之以募兵。”

“新城伯赵之龙,近来感染恶疾,卧床不起,已经上疏辞去总督京营戎政一职。”

“然,京营整训迫在眉睫,关防不可无人执掌。”

“朕决意。”

众臣精神为之一振,纷纷躬身行礼。

“以迁安伯杜文焕,总督京营戎政。”

“以兵部尚书张国维,协理京营戎政。”

“以高起潜,提督京营。”

“以良乡伯牟文绶,掌五军营。”

“以杨御蕃,掌神枢营。”

“以卜从善,掌神机营。”

“臣等遵旨。”

首辅史可法进言:“启禀皇上,臣请照旧例,以科、道各一员,巡阅京营。”

“为昭朝廷法令之彰,臣请予各营,设员监纪。”

朱慈烺没有犹豫,“照例,选科臣、御史各一人,巡阅京营。”

以科、道巡阅京营,确实是旧例。

以言官巡阅京营,也有利于督促京营训练。

监纪,就是监军。

只不过监纪相对于监军,说的更为委婉好听一些。

以史可法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在拥福、拥潞的问题上,深受军阀之害。

同时,左良玉听调不听宣的例子就摆在眼前。

作为传统儒家士大夫形象的史可法,为了保证朝廷对于军队的控制,提出了设立监纪官的建言。

杨御蕃听到监纪二字,本能的感到厌倦。

监军,高层的监军,多是宦官,小部分是言官和兵部郎属等官。

地方各部的监军,多是文官中的分、守道。

对于宦官,武将和文官一样,同样感到厌恶。

对于长期压在自己头顶上的文官,武将更是感到厌恶。

杨御蕃对于监军的设立,他能理解,但并不感冒,也不好多说什么。

对于朱慈烺而言,监军的设立,很有必要,他当然不会拒绝,

“监纪之设,就依元辅所言。”

“以驸马都尉遵化伯巩永固,为京营总监纪。”

“三大营下各营,照设监纪官。选以宗室、身负世职的卫所军官、以及知兵文官充任。”

兵部左侍郎方孔炤一听,监纪官的人选,宗室、武官、文官,全都照顾到了。

宗室,相对是可靠的。

身上有世职的卫所军官,祖祖辈辈都在大明朝为官,只要大明朝不倒,他们的子子孙孙就还是官,相对是可靠的。

卫所世袭军官,有混吃等死的,也有精明能干的。

知兵文官,既然是文官,自不必多言,那是绝对可靠的。

不过,问题随之又来了。

方孔炤朝着朱慈烺行礼,“启禀皇上,身有世职卫所军官有兵部管理,文官有吏部管理。”

“臣斗胆,请问皇上,由宗室充任的监纪官,当由何司管理?”

朱慈烺回答:“暂由兵部管理。”

一个暂字,就留下了话口,以后还有改变的机会。

方孔炤是兵部左侍郎,宗室监纪官由兵部管理,对于兵部而言,不是坏事。

至于皇帝说的那个暂字,无所谓。

大明朝暂时的东西多了,时间一长,自然而然就成了定制。

就像巡抚,本来是具有临时性的中枢差遣官,时间一长,俨然成了地方常设官。

朱慈烺接着又对监纪的职权,框定了范围,“监纪,负责监军、军法。”

“为保军令畅通,监纪官均为副职。如主官为千总,则对应的监纪官为监纪副千总。”

“监纪文官则保留原职,遇战事以主将军令为准。”

“监纪所领之监标,不占营兵之设,另选兵源,名曰宪兵。”

宪兵,一个宪字,就表明了这支军队的定位。

于文官而言,独立于原有体系之外的宪兵,无非是皇帝加强对军队控制的手段。

反正监纪官的任免,要经过吏部、兵部。

只要从文官这里经手,就会存在可操作的空间,那就好说。

杨御蕃倒是觉得这个设定不错。

以往的监军标营,都是从战兵中挑选。能被监军挑走的,无疑是精锐。

尽管在朝廷加强总兵权力后,作战时监标归属总兵指挥,但平时,依然从属于监军。

若是监标不占用营兵,对于领兵的将领而言,是好事。

战时监标又归属总兵指挥,这对于领兵的将领而言,调动的兵力变多,是件好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