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开局请我当皇帝 第24章 两难自解

作者:蓝见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26 22:58:55
最新网址:www.biquw.cc

乾清宫,几位阁臣站立两旁,脸色都不好看。

“高杰部本应自徐州一带拔营,移驻凤阳,却因欠饷,军心离散,行动缓慢。”

“黄得功部本应移驻庐州、安庆,却因要制衡高杰,也迟迟未动。”

“两部都未动,却又在宿州一带发生冲突。”

“听起来,真是热闹。”

皇帝语气平静,仿佛真的是在说玩笑一般。

史可法躬身奏报,“启禀皇上,兴济伯高杰所部,兵部是一再催促行动。靖南侯黄得功部未曾拔营,是臣授意兵部默许的。”

“为了确保江北防务,兵部便令靖南侯催促兴济伯行军,没想到,双方竟然爆发冲突,大打出手。”

原江北四镇中,高杰实力最强,黄得功次之。

以黄得功牵制高杰,是史可法授意兵部默许的,更是朱慈烺默许的。

至于这两家爆发冲突,意料之中的事。

“具体是什么人产生了冲突?”

“回禀皇上,据经略路振飞所奏,是靖南侯麾下副总兵马得功、兴济伯麾下副总兵李成栋,因龃龉而产生了冲突。”

马得功,李成栋,朱慈烺听着这两个名字,心中慢慢起了计较。

黄得功治军不严,以至被属下出卖。

李成栋,先降清,后反清,更是名人。

既然碰上了,那就不能不管。

“高杰要的十万两军饷,还没给吧?”

“没有皇上的旨意,臣等不敢妄动。”史可法回答后,接着又说:

“皇上,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四部尚书空缺,皆是由侍郎掌事,阁臣代管。”

“尤其是户部和兵部,眼下狼烟四起,粮饷两难,此二部乃重中之重,掌印之位,不可久悬。”

朱慈烺并没有顺着史可法的话向下说,“狼烟四起,粮饷两难。元辅可有解决良策?”

史可法躬身到底,“臣无能,恳请皇上降罪。”

“你们呢?”朱慈烺问向其他人?

“臣等无能。”其他阁臣亦是请罪。

诚意伯刘孔炤也跟着请罪,但他心有不甘,因为他想到了一个主意,却又不确定这个主意是好还是坏。

想起身奏报,担心是馊主意,惹人笑话。

就这么认罪,实在是心中不甘。

“诚意伯可是有什么话要说?”朱慈烺看出了刘孔炤的纠结。

刘孔炤慢慢挺起身子,可未敢挺直,依旧躬着,只是恢复到正常的奏事角度。

“启禀皇上,说道钱饷两难,臣想到一个主意。但又怕是馊主意,贻笑大方。”

“就算是馊主意,也比没主意要好。更何况是为国建言,理当赞扬,何来笑话一说。”

朱慈烺充分给予肯定,“诚意伯,有话尽管讲。”

“臣遵旨。”经过皇帝这么一鼓励,刘孔炤心中也有了底气。

“启禀皇上,乱世赖军力。既是军队,必然要吃粮发饷。”

“北地天灾战乱,多有难民南逃。这些难民家业尽失,全赖官府安置。”

“臣愚见,可从难民中挑选精壮参军,军饷,则用粮食代替。”

“如今北方已失,江南无需再运送漕粮供给京畿。刚巧,可以用原本运送京畿的漕粮,充作军饷发放。”

“此所谓以粮代饷,两难自解。”

“以粮代饷,两难自解。”朱慈烺笑了笑,看向其他阁臣,“你们觉得诚意伯的这个两难自解的主意,如何?”

史可法、高宏图、王铎,三个人碰了一下眼神。

马士英自己和自己碰了一下眼神。

“臣以为,诚意伯所提之法,或可为良策。”史可法回道。

朱慈烺听出了史可法的画外音,“或可为,那就是不可为了?”

“皇上英明。”

“如何不可为?”朱慈烺知道这个办法不行,但他不会自己亲自拒绝,正好借史可法的嘴,说出来。

“回禀皇上,军中常流言,当兵吃饷,天经地义。”

“先帝在位时,朝臣曾不止一次的上疏钱粮困境。建奴之兵,只需粮米,而我大明之兵,则要银米。”

史可法顿了一下,“再有就是天灾。”

“天下无一时不受灾,天下无一处不受灾。就连江南、湖广都受灾不断。”

“松锦大战时,朝堂为何频频催战,皆是因粮草不济。”

“军需粮草尚且难以供应,更遑论以粮代饷。”

刘孔炤没正儿八经的带过兵,他又世居南京,北京朝堂议事,他也没有参与过,他是真没考虑这么多。

如今听史可法这么一说,他才明白,这里边还有这么多的弯弯绕。

“是臣思虑不周,还请皇上恕罪。”

“适才朕已经说了,为国建言,何罪之有。”朱慈烺没有怪罪。

“不过,听元辅这么一说,兵部尚书,是应该尽早的确定下来。”

“朕记得,马阁老上疏举荐阮大铖为兵部尚书,不知其他几位阁老意下如何?”

话音刚落,高宏图出声反对,“臣认为不可。”

朱慈烺不动声色,静静的等着高宏图说出反对的理由。

“阮大铖乃先帝钦定的阉党逆臣,如此小人,岂堪重任!”

“据臣所知,马阁老与阮大学钺有旧。或许马阁老是被阮大铖的言语所欺,这才举荐了小人。”

马士英听的直倒牙。

阮大铖是小人,我马士英和阮大铖是好朋友,而且还举荐了阮大铖,也不是什么好鸟。

不动声色,一下骂俩,真是好嘴。

“启禀皇上,原任光禄寺卿阮大铖,居山林而不忘君父,未任边疆,而实嫺韬略。”

“北信到时,臣与诸臣面商定策。阮大铖多次致书于臣及诚意伯,戒以力扫邪谋,臣甚服之。”

说到力扫邪谋四个字时,马士英格外的拉长了声音,提高了音调。

“臣之本意,或可令其来京陛见,面问方略。若堪实用,则赦其往罪,见补于兵部。若其不当,则弃之如故。”

“高阁老所言,不能说不对,只是还停留在以往旧观,未得新察。”

“《三国志》有言: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臣与阮大铖接触颇多,在臣看来,今日之阮氏闲臣,已非往昔之阉党逆臣。”

“一叶遮目,不见泰山。若是仅凭旧貌判人,臣恐有失偏颇。”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