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爵这么大的事,肯定不是朱慈烺一个人定下的,这是同内阁商议后决定的。
当然,其中也少不了朱慈烺的坚持。
在大明朝,爵位不值钱,世袭的爵位才值钱。
像杜文焕、牟文绶的爵位,不予世券,仅限于他们本身,一个子孙子孙世袭指挥使,一个子孙世袭指挥同知。
这也是内阁同意给他们的封爵的原因。
乾清宫,正式成为皇帝的朱慈烺,召开登基后的第一次军事会议。
“元辅,前番你提议所设江北四镇之策,可有新的构想?”
上一次江北四镇的议案,直接被打了回去,史可法确实做了更改。
“回禀皇上,臣回去仔细翻看。发现原设军策,确有疏漏之处。”
“回去之后,臣同各部同僚,又做了调整。”
朱慈烺;“仔细说说。”
“是。”史可法开始介绍完善后的策略。
“既设山东、河南二镇,则不必着重于构建原议案中之四镇。”
“不过,山东、河南二镇新设,尚未见成效。南畿江北州府,又多临贼寇兵锋。”
“臣愚见,以山东、河南、登莱,以及凤阳、庐州、安庆,六地为前锋,专职进剿。”
“以淮安、扬州、徐州、滁州,四地为分练,相机固守的同时,支援前锋。”
“并在镇江、太平、九江设将镇戍,既锁控长江水道,亦拱卫应天。”
朱慈烺接着又问:“当派何人镇守?”
史可法行礼,回答:“河南,当还是由庄子固为总兵。山东,或可以容城伯刘泽清,复镇山东。邱磊,改镇登莱。”
说着,史可法用眼角的余光瞟了一眼皇帝。
朱慈烺清楚史可法是什么意思。
刘泽清本来就是从山东逃到南直隶的,崇祯皇帝下旨召他率军勤王他都不听,史可法也没把握真的能调得动他。
“继续说下去。”朱慈烺没有过多的纠结这个问题。
该解决的问题终归是要解决的,但现在时机还不成熟。
“是。”史可法应了一声,继续说。
“以兴济伯高杰,镇守凤阳;以靖南侯黄得功,镇守安庐;以良乡伯牟文绶,镇守徐淮;以迁安伯杜文焕,镇守扬滁;以郑鸿奎镇守镇江;以黄蜚镇守太平;以杜弘域镇守九江。”
马士英听得直皱眉。
他当过大同知府,宣府巡抚,有带兵经验。
他一听就知道,史可法是个外行。
朱慈烺注意到马士英的神情,问道:“马阁老,你可是有什么不同见解?”
“回禀皇上,元辅所拟诸军镇将领,太过守外而虚内。”
朱慈烺没有表露态度,“仔细说说。”
“京畿不可无大将坐镇,也不可有太多大将坐镇。人一多,难免九龙治水。”
“而且,京中无大将可差。一旦京畿周边有变,朝廷或将面临无人可用的窘状。”
“元辅以为呢?”朱慈烺看向史可法。
“回禀皇上,臣也知马阁老所言有理。可朝廷兵马不精,又分于各镇将领。”
史可法也有难处,朝廷没兵。有兵的将领,还不一定听话。
不仅要对外,还要对内分兵制衡不听调的将领。
这就使得兵力本就不富裕的朝廷,更加雪上加霜。
朱慈烺默了一下,“责令工部,为新封的靖南侯等人修建府邸。”
“选派河南的兵马,还是照之前议定的,从京营中抽调精锐,让越其杰他们带过去。”
“江北总兵刘良佐,改任南京左军都督府佥书,其部兵马,交由邱磊整训,开赴山东。让驻守泗州的凤泗镇兵马,配合邱磊整训。”
先把实力最弱的刘良佐收拾了。
江北四镇中为什么刘良佐异常的低调,就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那点实力不够看。
没有拥立福王的定策之功,他凭什么封爵。
江北四镇,黄得功是战死的,高杰算是战死的,刘泽清先降清后反清。
唯独刘良佐,投降清军后,一条道走到黑。
以朝廷目前的兵力,整训刘良佐那点兵,手拿把掐。
以史可法为首的的东林党人,早就受够了那帮军头的气,当即表示支持。
“皇上圣明。”
朱慈烺接着又说:“山东、河南,还是照之前议定所设。把乙邦才调到山东,以副总兵管登莱总兵事。”
“以兴济伯高杰为凤阳总兵,驻颍州。以翁之琪为中都留守司留守。”
“以靖南侯黄得功为安庐总兵,驻六安州。”
“起复王佐才为狼山副总兵,以刘肇基为江南副总兵。”
南直隶本来就设有两个副总兵,一是江北的狼山副总兵,一是江南的江南的江南副总兵。这次,朱慈烺又把这两个职位拾起来了。
“镇江、太平、九江三镇,照元辅所奏。”
“徐州,设徐州镇,徐州副总兵金声桓晋都督佥事,充徐州总兵。”
“擢路振飞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山东、河南、江北等处,驻徐州。”
“原扬州巡抚黄家瑞,擢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抚淮扬。”
其他人听着,倒也没有反对。
并不是朱慈烺的策略有多么高明,而是朝廷手里就那么点兵,就那么点将,就那么些地盘。无论怎么制定防御策略,都是换汤不换药,大同小异。
停了稍顷,见皇帝没有再说,史可法这才上奏。
“皇上,容城伯刘泽清部现在停驻淮安,他们当如何安排?”
“让黄家瑞好生款待。”
史可法问:“那,容城伯那边?”
“京师现在还离不开容城伯,朕也离不开容城伯。”
刘泽清原为山东总兵,山东常年处于清军入塞的一线,山东兵的战斗力并不弱。
加上刘泽清又收拢了部分登莱兵,以及不愿降清渡海而来的辽东兵。
刘泽清部的战斗力,还算可以。但经过崇祯末的几场大战,折损严重。
而刘泽清本人,越来越畏战。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刘泽清本人不敢打,这就导致其麾下军队的真正实力,始终得不到发挥。
就像甲申国难之际,刘泽清身为山东总兵,一兵未发就放弃山东南逃,倒是有点像明末版的韩复榘。
朱慈烺是想先将刘泽清本人好生安置在南京,使其兵将分离。
山东已经被入塞的清军打烂了,其部想要获得补只能依靠朝廷。再没了主帅,剩下的,就好办的多了。
而且,刘泽清部有相当一部分是他沿途收纳的各地溃兵,根本就不是他的嫡系。
江北四镇,说的好听。放在崇祯年间,包括黄得功在内,这四镇,都算不上什么名将。可到了南明,却成了炙手可热。
只能说,时势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