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以内阁首辅史可法为首,文武百官再次劝进。
朱慈烺再次拒绝。
乾清宫,昨日敲定外廷的内阁后,今日,朱慈烺打算敲定内廷的司礼监。
与外廷的内阁不同,司礼监相当于是皇帝的奴仆,无需廷推,资历、背景等,也不用考虑太多,更多的还是凭借皇帝的个人意愿。
摆在朱慈烺面前的,有如下人选。
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
原总监军太监,高起潜。
太子伴读太监,孙有德。
凤阳监军太监,卢九德。
卢九德自知与福王过于亲近,直接上书请辞。
朱慈烺心地善良,没有准辞,而是贴心的将他调到了福王府。
如此,剩下的三个人选,就这么水灵灵的站在乾清宫,供朱慈烺选择。
说的再准确些,只有韩赞周、高起潜两个人站在朱慈烺面前,孙有德一直是跟在其身后侍奉的。
“你们两个都是宫里的老人,一个守备南京,一个总监兵马,圣上信任你们,本宫自然也是信任你们的。”
“时值国难,外廷算是勉强运转,内廷则是一片空白。”
“本宫找你们这两个老人来,为的就是重建内廷。”
韩赞周、高起潜两人不约而同的跪倒,“愿为小爷效死。”
朱慈烺点点头,“好啊。”
“本宫初至应天了,有你们这这些宫里的老人帮衬,本宫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起来吧。”
“谢小爷。”二位大太监起身。
“韩赞周。”
“奴婢在。”
“你既是南京守备,那这司礼监的印,就由你来掌。”
“奴婢谢小爷恩典。”
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给了韩赞周,高起潜的脸上看不出丁点不悦。
倒不是他装的不在乎,而是他真的不在乎。
监军多年的高起潜深知,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不在司礼监,而是在“监军”。
天启朝,大太监魏忠贤一手遮天。
崇祯朝可不是天启朝,没有哪个大太监能做到一家独大。
身负监军重任的高起潜,哪怕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也动摇不了他的地位。
早些年以知兵,而被皇帝选为监军。随着世道越来越乱,军队的地位节节攀升,高起潜愈发的感受到“监军”位置的重要。
司礼监的那几把椅子,高起潜还真就提不起太大兴趣。
“高起潜。”
“奴婢在。”高起潜弯下身子,一副诚惶诚恐的姿态。
朱慈烺审视起这位大太监,“圣上钦命你监军天下勤王兵马,本宫也知道你有将帅之才。”
“按理来讲,还应该让你替本宫看着军队。可是,情况你也知道,本宫的手里,没兵,无军可监。”
“只能先委屈你,在司礼监当个秉笔。”
高起潜惶恐跪地,“小爷,您这是说的哪里话。”
“奴婢先前侍奉皇爷,皇爷宾天,奴婢未能陪同,已是万死难辞其咎。”
“蒙小爷您不弃,继续简用奴婢,奴婢哪里还能说什么‘委屈’,有什么事,还请小爷尽管吩咐。”
韩赞周默默的翻了一个白眼。
四两鸭子三两鸭嘴,你高起潜也就占一个嘴了。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世界形成了三大表演体系:斯坦尼夫纳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体系。
今日看过高起潜那动人的表演后,朱慈烺不禁感慨,古代真的是重实用而轻理论。
高起潜若是出一本关于演技的书,恐怕世上还要再多一种表演体系。
这家伙,真的是能演到人心里去。
可惜,朱慈烺不是走心的人。
要不是知道高起潜的真实面目,说不定还真就被他糊弄住了。
“常言道,人不如新,衣不如旧。可新人哪有旧人相熟相知;有了新衣服,又有几人还愿意再穿旧衣?依本宫看,这句话应该倒过来才对,人不如旧,衣不如新。”
“说到底,还是老人靠得住。起来吧。”
政治,不就是你糊弄,我糊弄你嘛。
“谢小爷。”高起潜叩了一首后才起身。
“兵部已下了军令,令各地督抚总兵,遣兵入卫。等各地兵马都到了,你再替本宫前赴监军。”
“奴婢明白。”
画大饼,朱慈烺也会。
待兵一到南京,连同南京竟以京营一同整训,到时候让高起潜提督京营。
整训嘛,肯定不会那么顺利,到时候就杀鸡儆猴。高起潜便可以为大明朝发挥他最大的价值,也不枉崇祯皇帝信任他一场。
“孙有德。”
“奴婢在。”
“别老是在本宫面前晃悠啦,你也去司礼监当个秉笔吧。”
“奴婢遵旨。”
作为太子的伴读太监,孙有德任再高的位置,别人也不奇怪。
“内廷的人手,先从南京皇宫、孝陵、泗陵等处挑选。”
“是。”三位大太监同声应答。
朱慈烺朝向殿门处,“兵部可有奏报?”
早就等候的一个小宦官应声走进,行礼,“回禀小爷,兵部差人来报,金山参将侯承祖领苏松步兵一千入卫。”
“人呢?”
“兵马驻于城外,侯承祖去了兵部交接。”
“让侯承祖领兵到大校场驻扎。”
“是。”
侯承祖,将门之后,其祖父是万历名将侯继高。
清军攻占南京,时任金山参将侯承祖闻讯后,于家中设立灵台,祭叩先帝,并着手组织城防。
后清军攻城,侯承祖与长子侯世禄被俘,其夫人、长女、幼子、胞弟、侄子,全部遇难,
清军派人劝降,侯承祖面不改色道:“食禄三百年,今死矣。”
其长子侯世禄亦是道:“父殉国,子殉父。”
时人赞曰:史阁部之下,一人而已。
南明之所以令人惋惜,正是源于诸多“侯承祖”。
接着,又有人来报。
“凤泗总兵牟文绶领兵入卫。”
“安庐总兵杜弘域领兵入卫。”
这两位总兵,驻地都在南直隶。因此,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到了。
本来这二人就是驻防南畿的将领,是不用遣兵入卫的。
但是,手里没兵,朱慈烺睡不着觉,就特意向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要求,一定要让他们俩来。
刘泽清四人护卫福王而来的兵马就驻扎在南京城外,南京京营又是花架子,东林党人心里也有点发虚。
于是乎,双方一拍即合,南京兵部当即就下了军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