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的风雪还未褪尽,闻仲的青铜战车已碾过朝歌南门的青石板。十二架玄鸟战旗在车辕两侧猎猎作响,却掩不住他眉间深锁的川字纹——离京三年,城墙上的玄鸟图腾竟被涂成血色,箭楼里斜插着的,竟是鹿台新铸的炮烙柱残件。
“太师,南门炮烙柱今日已处决十七人。“副将黄明的铠甲还沾着北疆的霜粒,手指指向街角蜷缩的老妇人,她鬓角的白发上粘着焦黑的皮肉碎屑,“皆因私藏比干大人的画像......“
闻仲的打王金鞭“当啷“砸在车轼上,鞭身的云雷纹与城砖上的血痕重叠。他记得二十年前征讨东夷,纣王曾在城门口亲手为他系上玄鸟纹披风,那时少年天子眼中的星火,此刻已化作鹿台彻夜不熄的酒池灯火。
战车在鹿台外被拦下时,闻仲的目光扫过鎏金大门上的饕餮纹——那些吞噬玄鸟的怪兽,分明是用忠臣的血绘成。“让开。“他的金鞭轻点地面,守门武士的甲胄突然发出蜂鸣,那是先王赐予的“见鞭如见君“的威压。
殿中酒气扑面而来时,闻仲看见纣王正将鹿血酒浇在妲己头上,后者狐尾化作的雪缎披风已被染成暗红。“太师回来了?“纣王的笑声混着龙涎香,“北海的蛮子可曾见识过本王的炮烙柱?“
闻仲的视线掠过殿角堆积的白骨——那是比干府中搜出的竹简,此刻正被当作柴火烧。他忽然解下披风,露出内衬上的三十六道刀疤:“启禀大王,北海已平,但臣在归途中遇见的百姓,“他的声音比金鞭更冷,“他们说,朝歌的炮烙柱,比北海的冰山更寒。“
妲己的指尖划过纣王手腕,眼尾的金粉在火光中碎成利刃:“太师这是在指责大王?“她忽然指着阶下起舞的宫娥,“这些贱民的父兄,可曾在北海为大王卖命?“宫娥的裙摆突然扬起,露出腿上的炮烙疤痕,竟与闻仲的刀疤方向一致。
闻仲的金鞭突然出鞘三寸,鞭梢的流苏扫过地面,在玉砖上烫出焦痕:“臣恳请大王,“他的目光扫过纣王腰间的九尾狐玉佩,“斩妲己以谢天下,废炮烙以安民心。“
殿中气温骤降,纣王的酒盏“当啷“落地,琼浆在闻仲脚边蜿蜒成河。妲己忽然倒入纣王怀中,指尖划过他胸前的龙纹玉佩:“大王,太师这是要学黄飞虎造反呢......“她的声音带着哭腔,“臣妾昨夜梦见比干的鬼魂,说要拿金鞭抽您......“
纣王的瞳孔骤然收缩,手按在剑柄上,却看见闻仲胸前的玄鸟纹补子——那是母后临终前亲手绣的,针脚细密如北海的冰裂。他忽然想起十岁那年,闻仲背着他穿过敌军重围,铠甲下的体温比篝火更暖。
“太师先回府吧。“纣王的声音突然低沉,“军国大事,明日再议。“他挥袖时,袖口露出三道抓痕,正是昨夜妲己听说闻仲回朝时抓的。
闻仲的太师府整夜灯火通明,三十六名亲卫环立院中,铠甲上的玄鸟纹在月光下泛着冷光。黄明捧着染血的舆图跪在案前:“太师,这是从铸工坊匠人处得来的炮烙柱分布图,“他的手指划过鹿台周边的红点,“每根铜柱下都埋着忠臣的骸骨。“
闻仲的指尖抚过舆图上的孟津渡口,那里标着“微子启东渡“的记号。他忽然抽出金鞭,鞭身映出窗外的炮烙柱火光:“当年先王赐我这金鞭,“他的声音像青铜剑出鞘,“上打昏君,下斩佞臣。“
周纪突然闯入书房,甲胄上沾着的血珠滴在舆图上:“太师,申公豹的人在监视太庙,“他呈上半片龟甲,“箕子王叔在狱中刻下'火焚其巢',被殷破败抢走了。“
闻仲的目光落在龟甲裂纹上,忽然想起箕子在他出征前说的话:“仲兄,若朝歌的玄鸟坠地,记得去西岐找姜子牙。“他忽然按剑起身,玄鸟纹披风扫过烛火:“传令,调北海铁骑入驻朝歌四门,“他的金鞭重重砸在舆图上,“明日早朝,本太师要亲眼看看,这鹿台的天,是否还姓商。“
五更的梆子声中,闻仲独自踏入太庙,成汤的木主前堆满百姓偷偷献上的麦饼。他摸着神龛上的新刻字——“闻太师救我“,墨迹未干,显然是今夜所刻。神案下露出半片衣角,正是商容大夫的朝服残片。
“太师终于来了。“老祭司从神龛后爬出,怀中抱着比干的血书,“比干大人临终前说,金鞭所指,民心所向。“血书上的“清君侧“三字,被鲜血浸得发亮,与闻仲金鞭上的“替天行道“遥相呼应。
早朝的钟鼓响起时,闻仲的金鞭已震碎三道殿门。他望着殿中高悬的“敬天保民“匾额,如今已被鹿台的灯火烤得扭曲。纣王的龙椅上,妲己正为他梳理头发,发间别着的,竟是黄飞虎妻子的金步摇。
“闻太师这是要逼宫?“申公豹的紫绶金章在台阶下泛着冷光,“北海的军粮,可是用百姓的保命粮换的......“
闻仲的金鞭突然甩向殿柱,鞭梢擦过申公豹的发冠,将他鬓角的朱砂痣划出血痕:“你可知,“他的声音如滚雷,“昨夜有孩童在炮烙柱前饿死,手中还攥着给太师的求救信?“
殿中诸侯纷纷俯首,唯有纣王的手在龙椅上掐出深痕。他看见闻仲胸前的玄鸟纹补子,突然想起母后临终的叮嘱:“仲哥若举金鞭,必是我商朝气数将尽。“
“大王,“闻仲忽然单膝跪地,金鞭横在身前,“臣请暂摄朝政,待清除妲己党羽,便将权力归还。“他的目光扫过妲己,后者眼中闪过一丝慌乱,“若大王不准,“他的声音陡然低沉,“臣唯有以金鞭叩天,替先王问一问这民心向背。“
鹿台之外,北海铁骑的马蹄声震动全城,百姓们从门缝中望见,闻太师的玄鸟战旗终于盖过了鹿台的夜明珠光芒。在比干的墓前,不知何时立起了新的碑,上面用焦黑的炮烙柱残片刻着:“金鞭所指,清君侧;玄鸟振翅,复商魂。“
闻仲的金鞭在殿中投下长长的影子,像一把悬在纣王头顶的利剑。他忽然想起出征前在太庙的誓言:“若不能护得朝歌百姓周全,臣甘愿将这把老骨头,埋在炮烙柱下。“此刻,他望着纣王眼中的迷茫,忽然明白,这清君侧的路,或许比北海的冰原更难走,但他别无选择——因为他是闻仲,是先王赐下金鞭的托孤重臣,是整个商朝最后一根,尚未弯曲的脊梁。
当第一缕阳光照在鹿台的琉璃瓦上,闻仲的金鞭终于指向妲己。那一刻,他仿佛看见三十年前的牧野战场,商军的玄鸟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而他的金鞭,正为天下百姓,劈开一条血路。这一次,他要劈开的,是笼罩在朝歌城上的妖雾,是缠绕在纣王心头的魔障,是让整个商朝摇摇欲坠的暴政。
妲己的狐尾在殿中扫出华丽的弧度,却掩不住眼中的恐惧。她忽然意识到,这个手持金鞭的老臣,与那些被她害死的忠臣不同——他有兵,有将,有天下百姓的期盼,更有先王赋予的、可以鞭笞君王的权力。而纣王,这个她精心培养的昏君,此刻在金鞭的威压下,竟像个无助的孩童。
闻仲的目光扫过殿中每一个诸侯,最后落在纣王身上:“大王,“他的声音柔和下来,“您还记得吗?十岁那年,您在太庙发下的誓言——'敬天法祖,爱民如子'。“他的金鞭轻轻点地,“现在,该是兑现誓言的时候了。“
纣王的喉结滚动,望着闻仲胸前的玄鸟纹,忽然想起母后临终时的眼泪。他终于点点头,声音沙哑:“一切,听凭太师处置。“那一刻,鹿台的夜明珠突然暗了三分,而闻太师的玄鸟战旗,却在朝阳中愈发鲜艳。
朝歌城的百姓们不知道,在鹿台的深处,一场决定商朝命运的博弈刚刚开始。他们只知道,闻太师回来了,带着他的金鞭,带着北海的铁骑,带着天下百姓的希望。而那些炮烙柱的火光,终将在金鞭的挥舞下,渐渐熄灭,就像妲己眼中的狡黠,终将在民心的浪潮中,彻底湮灭。
闻仲站在殿中,望着纣王退入后殿的背影,忽然感到一阵眩晕。他知道,清君侧的路才刚刚开始,妲己的党羽遍布朝野,申公豹的截教势力暗中涌动,而西岐的姜子牙,正等着他的决断。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手中的金鞭,不仅是先王的恩赐,更是天下百姓的期望——期望他用这金鞭,扫清朝堂的阴霾,重铸商朝的荣光。
是夜,闻太师府的书房里,舆图上的红点被一一圈住,那是妲己党羽的据点。黄明、周纪等将领围坐在旁,听着闻仲的部署,铠甲上的玄鸟纹在烛光下闪烁。忽然,有兵士来报:“太师,西岐派来的密使已到城外。“
闻仲的目光一亮,他知道,这是姜子牙的信使。或许,在清君侧的路上,他不再是孤军奋战。他望向窗外,炮烙柱的火光依然存在,但在火光的尽头,他仿佛看见西岐的方向,有无数火把亮起,像漫天的繁星,照亮了商朝的未来。
金鞭在案几上投下长长的影子,闻仲忽然轻笑——这一笑,既有对未来的担忧,更有对正义的坚定。他知道,无论前路如何艰难,他都会紧握手中的金鞭,为了先王的嘱托,为了百姓的期盼,为了那个曾经辉煌的商朝,战斗到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