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灌注广泛、持续、显著减少,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症候群。以下从不同方面为你详细介绍:
###病因
-**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如外伤大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失液性休克(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导致的大量体液丢失)。
-**感染性休克**: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严重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菌感染释放内毒素,导致血管扩张、血液淤滞,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心源性休克**:主要因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心输出量显著减少而导致,常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病等。
-**过敏性休克**:机体对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生物制品或食物等过敏,引起急性周围循环灌注不足。
-**神经源性休克**:剧烈疼痛、高位脊髓损伤等可导致血管运动中枢抑制,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
###临床表现
-**休克早期**:患者神志清楚,但烦躁不安,可焦虑或激动。面色及皮肤苍白,口唇和甲床略带青紫。出冷汗,肢体湿冷。心跳加快,脉搏尚有力。收缩压可偏低或接近正常,舒张压升高,脉压差减小。尿量减少。
-**休克中期**: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全身皮肤、黏膜显著苍白,肢端发绀,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进行性下降,严重时血压测不出。少尿甚至无尿。
-**休克晚期**: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出现皮肤、黏膜瘀点、瘀斑,伤口及注射部位渗血不止。可出现急性肾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心功能衰竭、脑功能障碍等多器官功能受损的表现,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治疗
-**一般紧急治疗**:尽快控制活动性大出血,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的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注意保暖,尽量减少搬动。
-**补充血容量**:是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根据休克的类型和病情,可选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胶体液(如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和血液制品等。
-**积极处理原发病**:对于感染性休克,应积极控制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对于心源性休克,要改善心脏功能,治疗原发病;对于过敏性休克,立即停用致敏药物,给予肾上腺素等抗过敏治疗。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休克时组织缺氧,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一般在补充血容量的过程中,随着组织灌注的改善,轻度酸中毒可自行纠正。严重酸中毒时,可适当给予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在充分容量复苏的前提下,对血压仍不稳定者,可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以维持适当的血压水平,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治疗DIC**:对诊断明确的DIC,可用肝素抗凝治疗,必要时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如防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给予机械通气,防治急性肾衰竭可维持适当的尿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