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的第五天,他们从西湖村离开。
天微亮时,村口的山雾尚未散去,几缕炊烟已袅袅升起。
程阿姨站在坡道边送他们,身后几个孩子围着她,眼神里有些不舍。
沈倩蹲下,轻声对小女孩说:“你要一直读书,记得我们说过的话。”
女孩点点头,抬起手将一朵小小的野花塞进她掌心。
“送姐姐。”
她愣了愣,轻轻拥了拥她,嘴角带笑,眼底却泛潮。
周执帮她关上后备箱盖,冲村里挥了挥手。
“走啦,未来见。”
车缓缓启动,驶入山路。
沈倩看着后视镜里越来越小的书屋,轻声叹了口气。
“我们真的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吗?”
“也许不能马上改变什么。”周执握住方向盘,语气平静,“但他们会记得,有人来过。”
沈倩靠在座椅上,手中还握着那朵小花。
阳光从侧窗斜斜照进来,照亮她眼角的湿意,也照进她心里那道柔软的缝隙。
山路绕了一圈又一圈,像是通向时间更深处的回音。
他们中途在一个镇子停留,补给水和食物。
小镇名叫茶溪,只有一条主街,街边零星几家小铺子,卖着本地自制的酱菜和手工挂面。
他们在一家老式茶馆落脚。
木窗被风吹得吱呀响,茶香缭绕。
周执点了一壶红茶,沈倩则翻出随身带的笔记本,记录这几日的见闻。
“你真是随时随地都能写。”
“记得住的事情会变淡,但写下来的,至少有迹可循。”她头也不抬地答道。
“你写下来的,是你看到的生活。”
“那你呢?”她抬头问。
“我陪你一起看,然后守着它慢慢变好。”
沈倩对他笑了笑,那一刻茶馆安静得像时光被暂停,只有茶水的热气氤氲着,像他们之间不疾不徐的情意。
傍晚时分,他们沿溪而走。
溪水潺潺,脚边是细碎的石子路。
沈倩伸手触了一下水,冰凉清澈。
“我小时候也住过类似的地方。”她忽然开口,“爷爷是小学老师,家里很多旧书,我就是那时候喜欢上阅读的。”
“你爷爷一定很爱你。”
“他走得早,但我记得他总说一句话——‘知识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你以后能多一种活法’。”
“那你现在,有多一种活法了吗?”
沈倩望着前方:“有了。因为你,我才愿意去试着相信未来的每一步都值得。”
“那以后,我们就一起用这些步子,去慢慢地走长路,不着急,也不回头。”
他们并肩走在溪边小路上,风穿过树叶,沙沙作响。
水声是自然的伴奏,而他们的步伐,是最温柔的节奏。
回到车上时,夜色已浓。
沈倩枕着靠垫睡着了,车内音乐低低响着。
周执开着车,侧头望她一眼,眼底是化不开的柔意。
他忽然想起多年前他们在城市匆匆一别时,她说的那句话——“我以为爱是汹涌,是热烈,是炽火。但现在我才懂,它是能陪你一起走回家的人。”
而现在,他们正走在那条“回家的路”上,平静而坚定。
离开茶溪镇后,他们沿着省道继续前行。
接下来的目的地是位于沿江的江口村,那里的书屋建在废弃的轮船船舱里,是全国少有的“漂浮阅读点”。
“我一直想去那里。”沈倩看着导航,眼里闪着光,“你知道吗?那艘船已经废弃二十年了,但有个大学生回来后,用旧木板和废纸箱把船舱改造成了书屋,现在已经成了很多人慕名来的地方。”
“你是想探访故事,还是想搬去住?”
“说不定都有。”
车速稳定地行驶在江岸边的公路上,天色渐暗,地平线被一片深灰笼罩。
不远处的天空隐隐有雷声滚动。
“前面可能有雨。”周执瞥了一眼天气预报,“还有雷暴预警。”
“那我们先找个地方避一下?”
“附近有个小服务区,我看看——”
话音未落,前方突兀地传来一声爆响。
车身猛地一震,轮胎摩擦地面发出尖锐的吱嘎声,整辆车一晃,险些冲到护栏。
“靠右。”周执沉声指挥,握紧方向盘缓缓靠边停车。
沈倩脸色泛白,手紧紧抓着安全带,几秒后才吐出一口气。
“怎么回事?”
“爆胎。”他已经下车查看,“后右胎扎了个钉子。”
风起了,雨滴砸在挡风玻璃上,灯光在水幕后模糊成一团晕影。
沈倩也跟着下车,撑起伞:“我们怎么办?”
“换备胎,问题是这段路信号不好,连导航都卡住了。”
他取出工具,开始动作熟练地卸轮胎。
沈倩在旁边照着手电,心跳却还是没完全平复。
“你怎么一点都不慌?”
“我有你。”他淡淡一句。
“你是说——我慌就够了?”
“不是,是你在旁边,就什么都不那么难了。”
风雨中,他没再抬头,只是手上动作不停。
十几分钟后,轮胎换好。
他们没有立即继续,而是坐进车里喘口气。
雨越下越大,车窗外是一片混沌。
“其实我刚才挺怕的。”沈倩侧头看他,“怕失控,怕冲出去,怕……”
“怕如果你不在怎么办?”
她点点头。
“我也怕。”他忽然说,“怕有一天你不告诉我就一个人上路。”
沈倩看着他,轻轻握住他冰凉的手。
“所以以后我们都一起走,好吗?”
他点头。
“无论风雨。”她轻声说。
车里突然静下来。
雨声拍打在车顶上,像是节奏不一的鼓点,又像是情绪平缓后的心跳。
他们就这样静静坐着,没有言语。
可这份沉默,比任何承诺都来得坚定。
天终于慢慢亮了一点,乌云往远处退散,前方公路也清晰起来。
周执重新启动引擎,车缓缓驶入雨后初晴的晨光里。
路边树木湿润鲜亮,山间升腾起乳白色的雾气。
沈倩坐在副驾,头靠着窗,望着前方。
她心底忽然浮现一句话:
“细水长流的爱,不会大声说话,它只会在你需要的时候,悄悄地陪着你。”
而他们,正在学会如何去爱,如何在现实中经营这份无声却真实的温柔。
雨后初晴,江口村的空气带着水汽和泥土的清香。
他们驱车驶入村子时,江面像一面灰蓝色的镜子,天空倒映其中,偶尔被飘落的叶子划出一圈圈涟漪。
村口是一座被芦苇包围的小码头,码头尽头泊着一艘老旧的轮船,船身斑驳却不破败,船顶挂着几面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的彩旗。
船头用木牌写着:“江口流动书屋”。
沈倩看到那艘船的瞬间,眼睛亮了。
“真的在水上。”
“像一座会飘的图书馆。”周执说。
他们把车停在岸边,踩着木板走上船。
船屋内部用旧木板搭出三个区域:前舱是图书区,中舱是阅读区,后舱是小厨房和休息室。光线从圆形舷窗透进来,落在一本本整齐排列的书脊上。
一位穿着灰布衬衫的年轻人从后舱探出头。
“你们是夏老师介绍的?”
“对,我是沈倩,这是我先生周执。”沈倩主动介绍。
“欢迎,欢迎,我叫江野,是这个书屋的守船人。”
江野比他们想象中还年轻,只有二十七八岁,神情温和,说话慢条斯理,像这艘船一样安静却有力。
“这艘船是我外公留下的。”他边带他们参观边讲述,“小时候我总在这船上看书。后来外公去世,船荒废了。我回来修了几个月,把它变成了书屋。”
“你是学建筑的吗?”
“不是,我原来是IT男,写代码的。”
“那怎么转行做了这个?”
“因为有一段时间,我突然觉得——一直盯着屏幕,我连外公留给我的东西都快忘了。于是我回来,把这个‘记忆’重新拼起来。”
船随水微微摇晃,舱内却稳妥宁静。
他们跟着江野走到阅读区。
那是一片被旧沙发和书桌围成的空间,墙边挂着一张世界地图,许多小纸条钉在上面,写着不同地方的名字和留言:
“来自成都的旅人:希望世界各地的孩子都有书读。”
“从武汉到江口:漂泊也有停泊之处。”
“再见,我曾在这里读完了整本《岛上书店》。”
沈倩轻轻念着那些留言,眼角泛潮。
“可以写一个吗?”她回头问。
“当然。”江野递给她一张卡片和一支笔。
她写下:
“有些爱,是沿着水流走来的,不轰烈,不张扬,却细水长流。”
贴好纸条后,她回头望着周执,低声说:“这里真好,像是时间被温柔地保存在一艘船上。”
午后,他们一起帮江野整理了书架、擦拭了舷窗。
阳光洒在木板上,有一种让人安心的味道。
他们三人围坐在阅读区,喝着江野泡的茶,看书,聊天。
偶尔有附近村子的孩子踩着石板路来到船屋,吱吱呀呀打开门,脱鞋进来,兴奋地跑向自己最爱的书架。
“这本我上次没看完。”一个小男孩小心翼翼地翻开封面,生怕错过哪一页。
江野说:“有时候他们会连续几天都来,我就觉得——这船没有白漂着。”
沈倩看着孩子们的模样,忽然觉得,这个世界也许真的被爱悄悄托住了一角。
“你准备一直守着这里吗?”周执问。
“守着,等一个又一个人来,再一个个离开,然后再有人来。”江野笑了笑,“不是每个人都能留下,但只要有人记得这里,这里就有意义。”
“那我们今天晚上可以留下来吗?”沈倩忽然问。
江野笑着点头:“你们选个靠窗的位置,晚上海水会拍在船身上,很催眠。”
那一晚,他们真的没有离开。
他们铺好睡袋,在圆窗下听江水拍岸,看远处微弱的灯火与天上的星光交织。
周执轻声说:“我没想到你会喜欢这种不稳定的漂泊感。”
“可我也没想到,我会喜欢这样一艘老船。”
“可能,真正的爱就是这样吧。”
“像水,像光,像你。”她靠在他肩上,轻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