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猜忌引发的风暴
在南北短暂和平表象下的暗流涌动,终于因拓跋部落对燕狂大楚的大规模进攻而引发了更大的危机。苏烈对燕狂与拓跋部落是否暗中勾结的猜忌愈发强烈,而燕狂也坚信苏烈会趁机背后插刀。这种相互猜忌,如同点燃了内部动荡的导火索,使得南北双方决定展开内部大清洗,以消除潜在威胁。
苏烈率先行动,他认为南楚内部必定有与燕狂或拓跋部落勾结的势力,这些势力犹如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在他北伐或应对其他危机时造成致命打击。于是,苏烈下令成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对朝廷官员、贵族乃至普通百姓进行严密监控。任何被怀疑与北方有联系的人,都被列入调查名单,一场恐怖的大清洗就此拉开帷幕。
第二章:南楚的白色恐怖
苏烈的监察机构手段狠辣,仅凭一些捕风捉影的证据,就对大批人员进行逮捕和审讯。南楚朝堂上,往日的同僚转眼间互相检举揭发,人人自危。许多无辜官员和平民被冠以通敌罪名,家产被抄没,家人也受到牵连。
一些对苏烈篡位心怀不满的旧贵族,本就隐忍待机,此时更成为重点清洗对象。苏烈以铁血手段将这些旧贵族势力连根拔起,其家族成员或被斩首,或被流放。南楚民间也陷入恐慌,百姓不敢随意谈论政事,生怕因一句不慎之言而招来杀身之祸。商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店铺关门,集市冷清,经济复苏的势头戛然而止。
第三章:燕狂的肃清行动
燕狂在北方同样感受到了巨大压力。他既要应对拓跋部落的进攻,又担心苏烈趁虚而入,同时还得处理大楚朝廷内部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燕狂认为,必须先肃清内部,才能集中精力应对外部威胁。
燕狂以加强国防和稳定后方为名,对朝廷官员进行大规模的审查和调整。那些在权力斗争中立场不坚定,或者与苏烈势力有过接触的官员,纷纷被撤职查办。燕狂还怀疑军队中有通敌分子,对各级将领进行了严格的忠诚度考察,一些被认为不可靠的将领被解除兵权,甚至被处死。大楚边境地区,燕狂担心百姓与拓跋部落暗中往来,实行了严格的保甲制度,限制人员流动,对可疑人员进行严厉打击。
第四章:法外制裁者的忧虑
法外制裁者目睹南北双方的内部大清洗,深感忧虑。他们明白,这种自相残杀不仅会削弱南北自身的实力,还会让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法外制裁者深知,此时贸然介入可能会让局势更加混乱,但又不能坐视不管。
法外制裁者内部再次展开激烈讨论,一部分人主张直接出面阻止大清洗,以武力威慑南北统治者停止这种暴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先通过秘密渠道,向苏烈和燕狂传达大清洗的危害,尝试说服他们停止行动。最终,法外制裁者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派人与南北的开明人士合作,向苏烈和燕狂传递和平与团结的信息;另一方面,暗中集结力量,准备在必要时采取强硬措施。
第五章:清洗的余波
南北的内部大清洗虽然暂时清除了苏烈和燕狂认为的潜在威胁,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南楚朝廷因大批官员被清洗,行政体系近乎瘫痪,许多政策无法有效执行,经济发展陷入停滞。民间对苏烈的统治愈发恐惧和不满,反抗情绪在暗中滋生。
燕狂的大楚情况也不容乐观。军队因将领的大规模变动,指挥系统出现混乱,在应对拓跋部落的进攻时,战斗力受到明显影响。朝廷内部人心惶惶,官员们忙于自保,无心政务,国家治理陷入混乱。边境百姓对燕狂的保甲制度怨声载道,生活受到极大限制,对朝廷的信任也逐渐丧失。
第六章:希望的曙光
在法外制裁者和南北开明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苏烈和燕狂逐渐认识到内部大清洗的危害。法外制裁者通过秘密渠道向两人传达了南北团结共同对抗外敌的重要性,以及大清洗对国家和百姓造成的灾难。
苏烈和燕狂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渐放缓了大清洗的节奏。他们听从了一些开明人士的建议,着手恢复朝廷秩序和民间经济。苏烈重新选拔有能力的官员,填补空缺职位,努力恢复行政体系的正常运转。燕狂则对军队进行重新整合,安抚将士,提升军队的凝聚力。南北双方的这一系列举措,给陷入绝望的百姓带来了一丝希望,也为法外制裁者推动南北和平统一带来了新的契机,大楚大地似乎又看到了走出混乱,迈向和平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