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州风云兄弟隔(续)
朱兴隆在密林里躲了整整一夜,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才敢蹑手蹑脚地爬出来。晨露打湿了他的裤脚,寒意顺着腿肚子往上钻,却远不及心里的惶惑沉重。他望着东方连绵的山峦,那里隐约传来战鼓的闷响——那是濠州城方向。红巾军与官兵的厮杀,像一张无形的网,将这方圆百里的生灵都罩在其中。
他想起土地庙前红巾军汉子的话:“跟着郭元帅,至少饿不着肚子。”这话像颗火星,落在他积满干柴的心底。如今回头路已断,皇觉寺在濠州城南,眼下城池被围,如何靠近?若不去寻条生路,怕是真要冻死饿死在这荒山野岭。
拿定主意,朱兴隆将破包袱往肩上一甩,循着战鼓声朝濠州城走去。越靠近城池,逃难的人越多,反向而行的流民们形容枯槁,见了他便拉着哀求:“后生别去啊!城里城外全是兵,进去就是死!”他只是埋头往前走,脚步却越来越沉——路边不时可见倒伏的尸体,有的穿着破烂僧衣,有的裹着红布头巾,看得他心头阵阵发紧。
行至离城二十里的瓦店集,忽然听见一阵马蹄声自背后追来。朱兴隆闪身躲进路边草垛,只见一队骑兵簇拥着一顶青布小轿疾驰而过,轿帘掀开处,露出张保养得宜的妇人面孔,正捂着口鼻皱眉斥骂:“快些!快些!这些叫花子脏了我的眼!”随从们立刻挥起鞭子,抽得路边流民哭嚎避让。
“是地主婆子!”旁边草垛里钻出个瘸腿老汉,啐了口唾沫,“听说濠州城里的富户都往南边跑呢,丢下咱们穷鬼给官兵当炮灰!”
朱兴隆心中一动,拉住老汉问:“大爷,可知郭子兴的队伍现在何处?”
老汉上下打量他一番,见他虽是流民打扮,眼神却透着股韧劲,便压低声音道:“郭元帅在城北的钟离山扎了营,前几日还带人劫了官兵的粮道呢!不过……”老汉顿了顿,“官军围得紧,听说城里的孙德崖跟郭元帅闹了别扭,怕是不好进啊。”
正说着,远处忽然传来一阵呐喊,只见一队红巾军从西面山梁上冲下来,人人头裹红布,手里挥舞着锄头、砍刀,竟将一小股官军杀得大败而逃。朱兴隆看得热血上涌,待红巾军打扫战场时,他大步上前,拦住一个肩扛长枪的小校:“我要参军!”
小校上下打量他,见他虽瘦却筋骨结实,便咧开嘴笑:“好小子!有胆色!跟我来见队正!”
这队红巾军正是郭子兴麾下的巡哨队。队正姓王,是个脸上有疤的彪形大汉,听了朱兴隆的来意,拍着他的肩膀道:“好!郭元帅就喜欢血性汉子!你叫什么名字?以前做过什么?”
“小人朱兴隆,钟离县农民,会使锄头,也会使点蛮力。”朱兴隆拱手道,心里却想起弟弟重八,不知他在皇觉寺是否安好。
王队正点点头,指着地上一具官兵尸体旁的锈刀:“拿起家伙,从今天起你就是我队里的兵了。先跟我去钟离山营地,有饭吃,有衣穿,就是得跟着老子杀官兵!”
朱兴隆弯腰捡起那把锈刀,入手冰凉,却让他莫名安定下来。至少,他不再是那个只能东躲西藏的流民了。
在钟离山营地,朱兴隆见识了真正的红巾军。营地依山而建,帐篷简陋却整齐,士兵们大多是和他一样的穷苦百姓,脸上带着风霜,眼神却透着一股同仇敌忾的狠劲。伙房里飘出粟米的香气,虽然只是稀粥,却让他饿得发慌的肚子咕咕叫起来。
“先喝碗粥垫垫。”王队正递给他一个粗瓷碗,“郭元帅说了,只要肯卖命,就不让兄弟们饿着。”
朱兴隆捧着热粥,狼吞虎咽地喝着,滚烫的粥液流过喉咙,暖到了心底。他已经记不清多久没喝过这么热乎的东西了。正喝着,忽然听见不远处的将台上传来一阵喧哗,只见几个头裹红巾的将领簇拥着一个身材魁梧、面色威严的中年汉子走出来,正是郭子兴。
“那就是郭元帅!”旁边的士兵低声道,“昨儿个还亲自带人冲阵呢!”
朱兴隆望着郭子兴,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在这乱世之中,能带领穷苦百姓反抗暴政,这样的人,或许真能给这世道带来些不一样的东西。
接下来的日子,朱兴隆跟着王队正操练、巡逻,日子虽苦,却过得踏实。他肯吃苦,又有农家子弟的蛮力,很快就学会了基本的刀枪功夫,在几次小规模的遭遇战中也表现得勇猛,渐渐得了王队正的赏识。
一日,朱兴隆随队去城南侦察,路过一片被战火焚毁的村落,忽然听见残垣断壁后传来诵经声。他心中一动,悄悄摸过去,只见一个小沙弥正跪在一座烧焦的佛像前,低声念着《心经》。那沙弥穿着破旧的僧衣,光溜溜的脑袋上沾着草屑,不是朱重八又是谁?
“重八!”朱兴隆忍不住低呼出声。
朱重八猛地回头,看清来人,先是一愣,随即扔下佛珠扑过来,抱住朱兴隆的腿失声痛哭:“哥!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朱兴隆抱着弟弟,只觉得鼻子发酸,眼泪也落了下来。他抚摸着弟弟光光的头顶,哽咽着问:“你怎么会在这里?皇觉寺呢?”
“皇觉寺……被官兵烧了……”朱重八哭着说,“上个月官兵说寺里藏了红巾军,一把火烧了寺院,师兄们死的死,逃的逃,我跟着几个师兄往南逃,走到这里走散了……”
朱兴隆心中一紧,难怪之前总打听不到皇觉寺的消息,原来已经遭了劫难。他擦了擦弟弟的眼泪,坚定地说:“别怕,有哥在!跟哥回营地,以后哥护着你!”
“可我是和尚……”朱重八犹豫着。
“当什么和尚!”朱兴隆拉起他,“这世道,只有拿起刀枪,才能活下去!跟哥一起投红巾军,杀官兵,为死去的师兄们报仇!”
朱重八看着哥哥眼中坚定的光芒,又想起皇觉寺的惨状,用力点了点头:“好!我跟哥走!”
兄弟俩重逢,悲喜交加。朱兴隆带着弟弟回到钟离山营地,王队正见了朱重八,听说他是朱兴隆的弟弟,又怜他身世,便也收留了他,让他做个伙头军,先在营里安顿下来。
从此,朱兴隆在前线打仗,朱重八在后方帮厨,兄弟俩虽不能时刻相见,却在同一面红旗下,为了活下去而奋斗。朱兴隆发现,弟弟虽然身量还未长足,却异常机灵,不仅把伙房的事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常常拿着树枝在地上画排兵布阵的图,问他一些战场上的事情。
“哥,你说这仗要打到什么时候?”一天夜里,朱重八坐在篝火旁,望着天上的星星问。
朱兴隆正在擦拭刀上的血污,闻言顿了顿,道:“打到天下太平,打到咱们穷人能吃饱饭的时候。”
朱重八沉默了一会儿,又问:“那时候,我们还能回钟离县种地吗?”
朱兴隆看着弟弟年轻的脸庞,想起了家乡的茅草屋和那几亩薄田,心中一阵酸楚,却还是点头道:“能,等天下太平了,哥就带你回去,咱们好好种地,过安稳日子。”
然而,乱世的风云变幻莫测。没过多久,濠州城内的红巾军首领之间便起了内讧,郭子兴与孙德崖等人矛盾激化,险些被囚禁。朱兴隆跟着郭子兴在城外浴血奋战,好几次都险些丧命,而朱重八则在后方焦急地等待着哥哥的消息。
一次,郭子兴派朱兴隆带领一小队人马潜入濠州城送信,朱兴隆冒险进城,却在途中遇到了官兵的巡逻队。混战中,他与队伍失散,被困在城中一处破庙里。就在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时,却意外遇到了一个熟人——当年在皇觉寺对他和弟弟多有照拂的智光长老。
智光长老如今躲在破庙里,靠化缘勉强维生。他见了朱兴隆,惊讶不已,连忙将他藏起来,又给他找来食物和伤药。
“阿弥陀佛,施主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智光长老合十道,“老衲听说,城西的周家堡有位周员外,乐善好施,或许能帮你出城。”
朱兴隆谢过智光长老,按照他的指点,找到了周家堡。周员外果然是个好心人,得知他是郭子兴的部下,又见他一身正气,便设法帮他混出了城门。
回到营地,朱兴隆将城内的情况告知了郭子兴,郭子兴大喜过望,立刻部署对策。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化解了与孙德崖等人的矛盾,濠州城的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经历了这次死里逃生,朱兴隆更加珍惜与弟弟在一起的时光。他看着朱重八在军营里一天天成长,从一个懵懂的小沙弥,变成了一个眼神坚毅、遇事冷静的少年。他知道,弟弟不再是那个需要他时刻庇护的孩子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弟弟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条能真正改变他们命运的路。
而朱兴隆自己,也在战火的洗礼中变得更加成熟和坚韧。他不再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战斗,更是为了心中那一点点对太平世道的期盼而战。他相信,只要兄弟同心,只要这杆反抗暴政的大旗不倒,总有一天,他们能回到家乡,过上安稳的日子。
濠州城外的战火仍在燃烧,映红了半边天。朱兴隆站在营地的土坡上,望着城中隐约可见的灯火,身边站着他的弟弟朱重八。兄弟俩默默无言,却都能感受到对方心中那股不屈的意志。在这乱世的洪流中,他们就像两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却用彼此的存在,支撑着对方,在血与火的淬炼中,等待着属于他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