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事初显家国安
至正二十一年初夏,应天府帅府的石榴树开得正艳,火红色的花朵映得马秀英的脸颊愈发红润。她坐在窗前,手中捧着一卷《孝经》,目光却不时飘向窗外——朱元璋今日去视察新建成的水军营地,说好午时回来用饭,此刻日头已偏西,仍不见人影。
“夫人,该用安胎药了。“侍女端着黑漆托盘走进来,碗里的汤药冒着热气,散发着淡淡的当归香气。
马秀英放下书卷,接过药碗轻轻吹了吹:“说了多少次,别叫得这么声张。“她小口喝着药,想起三日前军医诊脉时的话:“夫人脉象滑数,已是有孕三月有余,需得好生将养。“这个消息她尚未告诉朱元璋,想等他忙完军务再一同分享。
正思忖间,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朱元璋大步流星走进来,铁甲上还沾着江风带来的水汽:“秀英,等急了吧?新造的楼船试航,耽误了些时辰。“他摘下头盔,露出被汗水浸湿的额发,却在看到马秀英手中的药碗时愣住了,“这是...?“
马秀英放下药碗,起身迎上前,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是补气血的汤药。“她顿了顿,看着朱元璋疑惑的眼神,终于轻声道,“重八,我们...要有孩子了。“
朱元璋先是一怔,随即猛地抓住马秀英的手,眼中迸发出难以置信的狂喜:“真的?秀英,你说真的?“他像是怕弄疼她,又慌忙松开手,搓着满是老茧的手掌,“我要当爹了?哥知道吗?伯温先生知道吗?“
“还没告诉别人呢,“马秀英被他的样子逗笑了,“想等你回来一起说。“
“快!快叫人备酒!“朱元璋兴奋地在屋里踱步,“不,备素斋!夫人有孕,不能沾酒。“他忽然想起什么,转身对马秀英郑重一揖,“秀英,辛苦你了。“
马秀英笑着扶他起来:“说什么傻话。“她看着丈夫眼中的喜悦,心中充满了暖意,“只是如今军情紧急,我这身子...怕是不能再帮你处理文书了。“
“看你说的,“朱元璋握住她的手,放在自己心口,“你和孩子才是最重要的。文书有李善长,军务有徐达、常遇春,你只管安心养胎。“
两人正说着,朱兴隆推门进来,手里提着一篮刚从菜园摘的新鲜黄瓜:“重八,秀英,我听厨子说你们还没用饭,特意摘了些...“他话音未落,就看见朱元璋满脸喜色,马秀英则有些羞涩地低下头,顿时明白了七八分。
“哥!“朱元璋迎上去,抓住朱兴隆的胳膊,“秀英有孕了!我要当爹了!“
朱兴隆闻言大喜,将黄瓜篮放在桌上,走到马秀英面前,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真是天大的喜事!秀英,你可得好好保重身体。“他想起多年前在钟离县,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如今弟弟不仅有了基业,还即将为人父,心中感慨万千。
“大哥放心,我会的。“马秀英福了一礼,眼中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消息很快在帅府传开,李善长、刘基等文臣武将纷纷前来道贺,应天府的百姓们得知元帅夫人有孕,也自发在城门悬挂红灯笼,一时间,整座城池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然而,喜悦之余,朱元璋并未放松警惕。他知道,陈友谅虽在九江大败,但根基未损,仍盘踞在武昌一带,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而张士诚和元军的威胁也尚未解除,这应天府的安宁,如同马秀英腹中的胎儿,需要小心呵护。
一日,朱兴隆来到马秀英的院落,见她正坐在廊下缝制小衣,阳光透过葡萄架洒在她身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
“秀英,歇会儿吧,别累着。“朱兴隆放下手中的安胎补品,那是他特意让人去山里采的野山参。
“大哥来了,“马秀英停下手中的针线,“快坐下歇歇。“她拿起一件缝了一半的虎头鞋,“你看,这是给孩子做的。“
朱兴隆看着那双小巧玲珑的虎头鞋,鞋面上的针线虽不十分工整,却充满了母爱:“真好看。等孩子出生,大哥送他一块长命锁。“他顿了顿,想起朱元璋近日的忧虑,“重八这几日总是愁眉不展,怕是放心不下陈友谅。“
“我知道,“马秀英叹了口气,“昨晚他还在看舆图,看到三更天。“她放下虎头鞋,“大哥,你说这孩子...会不会来得不是时候?“
“傻丫头,“朱兴隆笑着摇头,“这孩子是祥瑞之兆,来得正是时候。有了他,重八做事会更有分寸,也更有盼头。“他想起自己的父母,若泉下有知,定会为弟弟感到高兴。
正说着,朱元璋带着刘基走了进来。刘基手中拿着一卷文书,脸上带着难得的笑容:“元帅,夫人,好消息!探马回报,陈友谅在武昌不得人心,属下哗变,他已率残部逃往湖广深山,短时间内不足为患了。“
朱元璋闻言大喜,走到马秀英身边,握住她的手:“秀英,你看,咱们的孩子果然是福星,连陈友谅都怕他呢!“
马秀英被他逗笑了,脸上泛起红晕:“就你会贫嘴。“
朱兴隆看着弟弟弟媳恩爱和睦的样子,心中那块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知道,随着孩子的即将到来,朱元璋的心中会多一份牵挂,也多一份责任,这对于稳固应天,乃至将来统一天下,都是至关重要的。
应天府的夏天,因为这个即将到来的新生命,而变得格外温暖和充满希望。无论是朱元璋、朱兴隆,还是马秀英,都在期待着孩子的降生,期待着乱世中的这份温情,能为未来的天下,带来一丝祥和的预兆。而那个尚未出世的孩子,也将在父母和兄长的呵护下,成为这个新生王朝的希望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