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合城到泗州,短短不过二百里的路程。
朱元璋遇到箪食壶浆以犒义军的百姓,就足足有六批!
几乎每到一地,就有百姓携带种种吃食、酒水,前来犒劳大军!
百姓们脸上热情洋溢的笑容,不断往将士们怀里塞各种东西。
朱元璋甚至到最后不得不下令,给箪食壶浆的百姓们,给予一定的金银作为补偿。
朱元璋麾下将士,军纪并不特别好,此前在江南时,常常会有私下劫掠的行为。
即使朱元璋以大帅身份,三令五申不得劫掠,甚至为此砍了不少人。
依然遏制不住将士们私下劫掠的风气!
此次在江北,却无一次劫掠!
严格来说,并不是没有劫掠事发生,而是相约前去劫掠的数人,刚刚挥舞着刀剑进村,就被村里民兵排成的长枪阵给戳残了。
至此之后,朱元璋麾下将士,再也不敢随意外出劫掠。
朱元璋望着被民兵押回来的士卒,怒火爆发,当场就要将他们给斩首示众。
还是民兵们劝说给他们个机会,朱元璋这才消了气,将他们都编入了炮灰营。日后作战时,他们第一时间就要冲上去搏命。
朱元璋最后给了民兵们一斤黄金作为士卒们外出劫掠的补偿。
同时在军中再次强调,但凡外出劫掠乡间的,统统斩首!
军纪严苛外加百姓拥戴,这才让军中众人,没有发生集体劫掠事件。
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是渴望他人认可、他人崇拜目光的。
朱元璋军中将士们,此前不管走到哪里,百姓们都用看待贼寇的目光看着他们。
防备胜过防贼!
何时受过百姓如此爱戴?
望着百姓们的热情拥护,哪怕曾经最残暴的士卒,也不忍下手。
士卒们往往是最现实、最有血性的人,你一个蔑视的眼神可能就招来一刀枭首。
同理,一个友好的笑容也能招来士卒的拼死相护!
“平安,数月未见,你长高了不少!”
泗州城外,赶了两百里路的朱元璋,终于见到如今江北义军的实际掌控者——李平安。
李平安微微一笑,转移话题道:“城外淤泥尚未清理干净,大帅入城内驻扎吧!”
朱元璋一路上听到无数人对于李平安的夸耀和崇拜。
内心其实升起无数疑惑。
在他眼中,李平安不过是个略有才学的少年,如何能在半年之内,就夺得江北百万民众的人心?
泗州城内校场,早在数日前,李平安便带人修缮过。
足以安置下,朱元璋从江南带来的三万将士!
泗州城,和朱元璋曾经见过的六合城、天长县城等一般无二,百姓安居乐业、时常繁荣稳定。
只不过,由于靠近战场前沿,城中多出非常多身穿灰黄色军装的义军精锐、民兵。
时常能看见,身穿灰黄色军装的士卒,为百姓们做些小事。
相处和睦异常,和其他地方红巾军与百姓水火不容,近乎截然相反!
“平安,你到底是如何做的,竟能得到如此多的百姓拥戴?”
朱元璋双眼来回扫视着泗州城内的景象,疑惑问道:
“难道你给他们灌了什么迷魂汤不成?”
李平安惊讶看了朱元璋一眼道:“大帅何时开始相信此等歪门邪道!”
李平安摇摇头道:“咱要是真有这等神药,早就给元廷高官、皇帝都来上一碗,让他们直接退出中原了!”
“大帅亦是穷苦出身,一路走来,难道还不曾看明白吗?”
朱元璋何等聪慧,能以乞丐出身成就一代帝王,又岂能看不明白。
只是他此前不愿意相信,也不敢去相信。
百姓最是冷血,也最为热情。
对于压榨自己、奴役自己的人,哪怕是伸手便能做的事,也冷眼旁观。
对于真诚帮助自己、守护自己的人,哪怕是豁出命去搏的事,也心甘情愿。
“竟是如此,平安你当真走上这条路!”朱元璋眉头蹙起,不敢置信道:“你可知道,此条道路会有多困难!”
“走上此条道路,几乎意味着要与全天下人为敌!”
朱元璋这段时间认不了少字,也拜托马秀英为自己念了许多史书。
从中看出许多道理,其中一条便是得世家者得天下!
李平安背手微笑道:“虽千万人吾往矣。”
“子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朱元璋从李平安坚定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将这当做自己的信条,愿意为此而殉道!
“唉,李家如今只剩你们三人,若是你出事,我也无颜下去面见我二姐。”
朱元璋叹息之后道:“也罢,既然你想要取义,那咱就替你遮风挡雨!”
“只要有咱在,就没人能让你舍生!”
其实,朱元璋内心深处也希望能够做成这项大业!
毕竟任何有识之士、不甘蝇营狗苟之辈,都容易被崇高事业所吸引。
越是聪明人,就越是容易掉入李平安描绘的美好未来梦境之中。
朱元璋也有一丝真心想要见到此项事业成功。
“此事暂且不提,如今淮安路的战事,才是最为要紧。”
李平安对朱元璋以及他身后的徐达、汤和等将领道:
“张士诚之弟,张士信亲率精兵奔袭淮安府城,如今已经屯兵城下!”
“我等需尽快想法应对张士信,否则后患无穷!”
将士卒们安顿好之后,朱元璋带领诸将与义军将领们,在县衙内开战前会议。
“淮安路府城,高大坚固,城内亦有两万余人守军,张士信要想攻下淮安城,并不容易,至少需要十天半月时间。”
李平安简单为朱元璋麾下诸将介绍情况:
“只是,淮安城若被其攻下,义军东北侧翼防线,将会出现明显缺口。”
“于我等大为不利!”
“必须在淮安城破之前,张士信军进攻之时,大破其军,方能解围!”
徐达闻言不解问道:“淮安城内元军与张士诚同为义军大敌!”
“不过一丘之貉,为何不等他们拼得两败俱伤,大军再行出击?”
“非得为淮安城守军解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