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户们粮仓里,多得是粮食,多抄两家就有了。”
吴伦笑眯眯道,“至于肉食,同样如此。”
朱元璋心中一惊,他此前就听闻过李平安在江北的所作所为。
只是,那时李平安连一城一地都没有,大户们也都罪有应得,杀了也就杀了,影响不大。
如今,义军占据江北十几座城池,跨州连郡。
李平安竟然还敢如此做?
朱元璋思虑一番后,问道:“老丈不觉得义军杀戮太重,有伤天和吗?”
吴伦笑眯眯道:“不够!”
“什么不够?”朱元璋一愣。
“义军杀得还不够!”
吴伦一脸慈祥道:“杀得还不够多,不够狠!”
朱元璋背后发冷,胳膊上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在战场上,哪怕面对千万人,朱元璋都未曾有过如此感觉。
朱元璋追问道:“此话怎讲?”
“朱大帅何必明知故问。”吴伦夹起一块炖得软烂的肥肉,放入嘴里,慢慢咀嚼道:“这世上,但凡豪强大户,谁家不曾欺压百姓?又有几家无辜?”
“便是号称慈善,也不过欺压稍弱一些而已!”
朱元璋低头不语,回想起自己过去遭遇种种。
曾经父母双亡时,跪地苦苦哀求都求不来的一块葬身地;曾经游僧行乞时,亲眼所见朱门权贵肆意妄为残杀百姓。
元廷入主中原,不仅仅是上层统治者的变化。
更要命的是,带来的种种风俗影响。
当种种华夏传统道德被抛弃,为迎合元廷而追求胡人风尚。
礼崩乐坏,都不足以形容世人道德的败坏。
如果李平安在此,必然能从经济基础角度,为朱元璋解释道德风俗的变化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在天灾人祸频繁、粮食收入大幅降低情况下,即便是良绅也不得不撕下伪善的面皮,用最酷烈的手段压榨百姓,才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
朱元璋并不明白其中道理。
但他经历过的人和事非常多。
能够想明白,吴伦说的都是真话。
两淮水患不断,历来都是土地矛盾最严重的地方,真实发生的种种惨案,朱元璋光是亲眼所见就有许多。
“六合百姓,都是抱有如此想法吗?”朱元璋放下碗筷,认真询问道。
吴伦指了指远处戴着脚镣的一群仆役道:“也不全是,你看那群人。”
“他们就不如此认为。”
“他们是?”
“曾经的豪强大户。”
“罪不至死的,都判处数年到数十年不等的劳役。”
“用他们的汗水,洗刷曾经的罪孽!”
朱元璋点头,感觉这招不错,日后在江南也能用上。
与此同时,朱元璋也已经明白,为何邓友德说义军在当地作战,能有天时地利人和。
民心拥戴,万民庇护,何愁大军不胜?!
大军吃喝完休息一夜,翌日清晨踏上路途。
临别之际,朱元璋对前来送行的吴伦道:
“吴县令,无需多送,待此番解决张士诚之危局,我再与老丈痛饮!”
“好!”吴伦笑道:“你们此去,亦是为保卫我等家乡。”
“我等没什么能做的,唯有备好酒肉,以酬将军!”
大军开拔,向二百里之外的泗州城前进。
沿途经过都是义军根据地的核心区,李平安曾经带人大力修缮过当地的水利系统。
大片大片的稻田,正扬起一朵朵稻花,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新米的香气。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沟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皆怡然自乐。
朱元璋翻身下马,号令诸将小心行军,不得踩踏田间的稻子。
朱元璋走近稻田,捋过一把稻穗仔细端详,麦穗粗长,颗粒分明。
待到成熟之时,必是颗粒饱满的稻米。
“将军行军辛苦,可要喝碗热水?”
尚不等朱元璋反应过来,便有老农满脸喜色,带人从田中走出,问道。
朱元璋微微皱眉不解。
以往大军所到之处,民众纷纷避之不及。
为何此番会如此亲近?甚至主动迎上来!
“老丈难道不怕我们是贼军吗?”
朱元璋疑惑问道:“竟如此放心我等?”
老农指了指朱元璋军中的黑赤旗,咧嘴笑道:“你军中既有义军旗帜,那便不怕了!”
朱元璋皱眉:“那若是贼军,也配有义军旗帜,你等岂不是会遭遇大难!”
老农智慧一笑道:“我等自有分辨真伪的办法。”
其实老农们迎上来,不仅仅是朱元璋军中挂着义军的黑赤旗。
更是因为根据地内的情报网,早就将朱元璋大军的行踪,汇报给沿途村社,让大家做好准备。
情报员大多都是当地民兵兼任,熟悉乡间道路,往往能先朱元璋一步抵达。
老农让人提过来一大茶壶热水,用陶碗为朱元璋倒了碗热水。
老农略带歉意道:“乡野之人,没什么好东西,只能让将军喝碗热水,表表心意。”
朱元璋摇摇头:“一碗热水也需干柴不少,这番心意不小了。”
华夏历来其实没有喝热水的习俗,原因也很简单,缺少燃料。
尤其是唐宋之后,中原的大片森林都被砍伐殆尽。
洛阳、长安的百姓们,想要用柴火,甚至不得不到帝王陵墓前,砍伐神道旁的树木回家当柴火烧!
朱元璋从小也是穷苦人家,自然知道这一碗不起眼的热水,到底有多珍贵。
若是在冬日里,它甚至能救一个人的命!
“老丈,今年田间稻子长势如此好,应该会是丰收之年吧?”
朱元璋从小放牛种田,麦稻长势如何一看便知。
“将军说得对,今年李相公带人挖了不少水渠,前几个月干旱的时候也能浇水。”
老农点点头道:“前段时间大雨之时,排水也方便许多。”
“今年这片田,说不好一亩地能打两三石粮食!”
“交足义军的,留够村里的,剩下的就都是自己的!”
“能有几成剩下?”
老农开心笑道:“义军收三成,村里留一成,还能剩下六成!”
朱元璋不免惊讶,这念头只收三成,着实稀少。
乡间的地主们,即便是最为善良、口碑最好的,也要收取五成的租子!
七成、八成的,也屡见不鲜!
朱元璋不禁有些理解,为何百姓们对义军如此拥戴!
只有在义军治下,他们才能有这样安乐的生活。
想要保持当下的生活,就必须支持义军,拥护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