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诚却并不觉得自己这话有一些早。
翻看史书,在这靖难之役中,朱棣就曾因为朱高煦的骁勇善战,有意想要让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走上了唐高祖李渊的老路,打天下的时候,允诺将来要册立李世民为太子。
可打完天下之后,直接册立李建成为太子。
给了希望,最后又让人绝望。
这不明摆着搞事情嘛。
顾诚就是要让朱棣明白,他也绕不开嫡长子继承制,而这也是现阶段皇位最稳定的传承制度。
什么有德者居之,很容易就造成九龙夺嫡的名场面。
为何自古以来,皇帝登基之时,必定要册立太子?
为的就是让朝堂上下一心,不会有夺嫡之事出现,也就不会拉帮结派、明争暗斗、你死我活。
在道衍看来,顾诚确实是大胆,却又很实在,这种话都直接说出口了。
或许,这就是六百年后的人,敢说敢做,站的位置也比普通人高得多,看问题的角度也很清奇。
最起码,教太子、太孙这一点,或许有人看出来,却无人敢直接提起。
朱棣并非是一个迂腐之人,也并非是一个听不进去劝的人,却又不是一个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人。
他有着自己的考量,也有着自己的主见,更有着自己的雄心。
可当他问顾诚,为何朱瞻基就是好圣孙的时候,就已经被顾诚给拉到了另外一个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为何,朱瞻基会是好圣孙?
那是因为他一定会是所有人口中的好圣孙!
包括朱棣!
这已经不是他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皇权在这时候也要受到规则的约束。
“多谢先生赐教,本王明白了。”
朱棣原本还在纠结朱瞻基炙死朱高煦一事,而听完顾诚的话之后,他就知道这件事情锅不在朱瞻基,而是在他这里。
是他有想要易储之心,甚至是提出来,还做出来过,以至于给了老二朱高煦希望。
然而,等到他驾崩之后,朱高炽这位皇太子顺位登基。
皇位从始至终都和朱高煦没什么关系。
就算是朱高炽、朱瞻基死了,大臣们也会拥护朱瞻基的儿子登基为帝。
除非,朱高炽、朱瞻基死了,却无后。
皇位这才会轮到朱高煦。
可若是真要有这种思想,那岂不是让朱高煦想办法,亲手杀了朱高炽、朱瞻基,还要让朱瞻基无后吗?
所以,皇位和朱高煦根本就没什么关系,可他朱棣却张口向朱高煦许诺,将来会把皇位传给他。
这也就不怪朱高煦也学着他,来一个奉天靖难,抢自家大侄子的皇位了。
顾诚不知道朱棣明白了什么,有没有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他看起来是心直口快,直接把这种一般的谋士、大臣都不敢触碰的话题,直接摆在了朱棣的面前,犹如刀子一样,插入他的心口。
胆子确实很大。
可是,顾诚却又明白,凡事都要有一个度。
话说过了也不行。
点到为止。
道衍也是连忙换了一个话题。
“顾施主似乎着重讲述了郑和下西洋一事,想来,顾施主对此事尤为看重吧?”
不愧是道衍和尚,看问题总是看的非常精确,也能从顾诚所写的史册之中,把握顾诚的心思。
朱棣也被这个话题吸引,暂时忘了前面聊的内容。
不过嘛。
他确实是受到了教训。
顾诚回道:“嗯,郑和下西洋意义重大,六百年后还被世人推崇,也引以为傲。”
“六百年后的我们,经常有一个言论,叫做郑和严选。”
“也就是说,郑和七次下西洋,从海外带回来很多的种子,玉米、红薯、西红柿。”
“其中玉米、红薯这两个农作物种子适合很多山地耕种,而且若是育种得当,还会高产。”
“六百年后,玉米亩产一千多斤,普通一些的,也有八九百斤左右。”
朱棣抿了抿嘴,微微瞪着眼睛,神色却又无比凝重,问道:“多少?”
道衍和尚也是一样,手中的捻着佛珠的速度都快了不少。
显然,这种亩产数量在他们听来,就是天方夜谭了。
顾诚却很认真地说道:“殿下、大师,你们没有听错,我也没有夸大其词,六百年后,玉米亩产在一千斤左右。”
“可能,现在的一斤和六百年后的一斤,稍微有一些差距。”
“但是玉米绝对是高产粮食,特别是适合辽东的黑土地,若能推广,并且有了育种的办法,整个辽东之地都能种上玉米。”
“此地必定能成为大明的又一个粮仓,而在六百年后,全国上下一共有着辽东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等,都是粮仓,养活着十几亿的人口。”
朱棣直接瞪大了双眼,不敢相信地看着顾诚。
“你说,六百年后……中原之地有十几亿的人口?”
十几亿啊!
这可不是小数目呀!
十几亿人张着嘴,每天都要吃饭,便是一天的时间,就要吃掉多少粮食?
朱棣不敢想象。
道衍和尚同样也不敢想象。
关键是,这么多的人,又是如何管理的呢?
仅仅是省、市、县层级制度吗?
顾诚再一次诚恳地回道:“不错,在中原之地的有十四亿人。”
须知道,现在的大明王朝所统计的人口,大约也就在五千九百多万,这可是朱元璋治国三十年来的功劳。
朱棣和道衍无法想象十四亿人是个什么样的场面。
不过嘛。
道衍和尚也从顾诚的口中,听到了一个信息。
那就是他之所以看重郑和下西洋,最大的原因就在于郑和带回来了高产农物的种子!
道衍看着顾诚,问:“顾施主看重郑和下西洋,便是因为其带回来了这些高产农物种子吧?”
顾诚却回道:“是也不是。”
随后便解释道:“郑和带回高产农物种子,然其推广太慢,一个是耕种的方式有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朝廷未曾重视,百姓们也默守陈规,以至于这些种子在明朝时期并没有发挥作用。”
“当然,这些种子还是慢慢地流传下去,后来被百姓们接受,开始耕种,才知道,这些农物十分高产。”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有很多,带回来的种子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则是让大明有机会睁眼看世界!”
顾诚直接向朱棣请示,用纸笔给他画一副世界地图。
有了这一份地图,也就更加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