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还真的把朱棣给问住了。
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
有吗?
好像有,可最后结局是什么呢?
便是最长也不过汉武帝之子刘据,当了三十一年的太子,却因为一个奸臣之谗言,陷入了巫蛊之祸,最终被迫谋反、兵败自杀。
朱棣直言道:“先生的意思是这太子年龄小了不行,年龄大了也不行?”
顾诚觉得朱棣有这么一问,也是人之常情,更是历史上太子难为的根本原因,那就是皇帝很难舍弃手中的权柄,非要在那个位置上坐到死,才甘心。
“殿下,这并非是太子年龄小了不行,年龄大了也不行的问题,而是全在于帝王?”
朱棣还是有一些不解,问道:“何意?”
道衍在一旁,捻着佛珠,思索着顾诚的每一句话。
他和顾诚下棋聊天,从中也已感觉到顾诚这位来自于六百年后的人,其眼光实在是太高了。
或许,他对什么都知道一点点,并不精通,甚至是不如当世大儒,又或者是他这位和尚有才学。
可对方于六百年后受到的教育,看到的东西,了解的事物比他们都要多太多太多了。
顾诚解释道:“说白了,很多皇帝都把太子当做是敌人,当做是对他皇位威胁最大的那个人,而非国之储君!”
“皇帝舍不得大位,舍不得皇权,舍不得退位,非要一屁股坐在那个位置上,坐到死,才会甘心。”
就算是朱元璋不也是这样吗?
朱标确实是一位合格的储君,而他死时多少岁?
三十七岁。
三十七岁的太子。
如若不出意外,还活着,六年之后,朱元璋驾崩,他接手朱元璋的位置,也已经是四十三岁。
这时已经是不惑之年。
又能当多少年的皇帝呢?
而且,朱元璋把朱标教的很好,朱标却没能把朱允炆教的很好呀。
道衍和尚则是看了看顾诚,只觉得对方的胆子很大,这些个话题,便直接当着朱棣的面说了出来。
可又一想,却觉得顾诚当真是人如其名,有着至诚之心。
在他看来,这一问,也算是道尽了皇权更替之本相!
一句: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
当真是千古一问。
顾诚还真的就什么也不怕,大着胆子继续道:“殿下可知道六百年后的人如何评价唐玄宗李隆基?”
朱棣已经无法回答顾诚的问题,只是眼巴巴地看着他。
顾诚也就继续道:“六百年后,我们认为李隆基也就算是半个明君,如果死的早一点,那他绝对是大唐第三位明君,其功甚至是在李治之上。”
“可惜,他活了七十八岁,一日杀三子、安史之乱、香积寺一战让唐军精锐覆灭,自此再无镇压各地藩镇之能。”
“大唐由此而衰败,直至亡国。”
“可以说,成也李隆基,败也李隆基。”
神龙政变之后,是他力挽狂澜,保住了李唐国祚,并且中兴大唐,有了开元盛世。
可之后,却又好大喜功、重用奸相、宠爱杨贵妃……昏庸无能的后半生,硬生生地拖垮了大唐。
朱棣读过史书,也知道唐玄宗李隆基的所作所为,被顾诚这么讲出来,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而他们三人一开始谈论的是什么来着?
朱瞻基为什么是好圣孙?
可怎么聊着聊着就扯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呢?
哦。
在顾诚看来,朱瞻基不是好圣孙,那也必须是好圣孙。
为何?
因为他是世子朱高炽的嫡长子!
将来,若是他登基为帝,朱高炽便是储君,是为皇太子,而朱瞻基便是皇太孙。
作为大明王朝皇位的下下一位继承者,他就必须是好圣孙!
同时,这也回答了朱棣心中的其他好几个问题。
比如,朱高炽适不适合为储君?
史册上,朱高炽也就当了十个月的皇帝,若还是册立他为皇太子,到时候登基为帝十个月,就又要换人,必然也和史册上记载的一样,会引起朱高煦起兵夺位。
那不如直接把皇位传给朱高煦!
朱棣对于自己的这位老二,还是非常满意的。
可是,顾诚言语之间很明显,并不太支持绕开朱高炽,册立朱高煦为太子。
那这个问题也就不用问了。
道衍也明白了顾诚的心思,在一旁补充道:“殿下,贫僧悟了。”
此言一出,倒是勾起了朱棣的心思。
他想听一听,道衍悟出来了什么。
“阿弥陀佛,顾施主引经据典,言语之中虽十分大胆,却又有着至诚之心。”
“一言一语皆是警世之言啊。”
“父教子、子教孙、孙教玄孙……代代相传。当是万世之基业的根本所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殿下若能践行此言,往后悉心教导世子、太孙,便是那书卷上的史册,也会改写吧?”
“如今,我等奉天靖难大业未成,往后还有很多年,一切也都来得及呀。”
“贫僧以为,当以此言奉为圭皋,且时刻提醒自己,好储君才是国祚延绵数百年的根基!”
“而并非是殿下数次北征漠北,为大明扫除北方之蛮夷、廓清环宇、既寿永昌。”
“从史册上来看,便是殿下五征漠北,却也还是有着土木堡之变,瓦剌也先入关直指京师。”
“更不用提还有万历时期的倭寇之患,甚至是崇祯时期的建州女真之大患!”
顾诚也赞同道衍的话。
一代人有着一代人的使命。
朱棣似乎想要为大明扫除漠北瓦剌、鞑靼这个大敌。
可是,战争并非是解决这个心腹大患的关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杀了一批,几十年之后,又有一批。
真正的强大,不是几次北伐就能打出来的。
而是要有更强大的武器,只一战,就能让对方再也无力对抗,再也没了胆子与大明为敌。
是综合国力的强大!
当然,大明国祚两百多年,一直都是鼎盛时期,而到了亡国之时,也是急转直下,一下子就走了下坡路而亡国。
不像是唐朝,还苟延残喘很多年!
朱棣听完道衍的话,也明白他是在为顾诚说一些好话,担心自己听到顾诚之言,会心存芥蒂。
毕竟,他还没有靖难功成,登基为帝呢!
顾诚之言,就已经有了让他早一点儿退位让贤,别真的出现了一位四十年的太子。
这话,多多少少有一些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