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刚刚大胜的心情,在看完这一部书卷之后,跌落谷底。

顾诚此前一口一个好圣孙!

可当朱棣看完朱瞻基为帝十载的史册,却还是耿耿于怀,只觉得朱瞻基这个‘好圣孙’的名号,还有待商榷。

燕王朱棣此前已经偷看过一次这部书卷,也知晓朱瞻基将来会炙死朱高煦,如今再看,依然还是气的脸色铁青。

他实在是想不明白,朱瞻基为何会放弃安南,让其再次建国?

朱瞻基为帝的十年,看似做了很多功绩,却又似乎过于好大喜功、急于求成。

另一边,道衍和尚也看完了永乐卷,甚至是还看完了自己的一生,上一次听了顾诚口述明史,口述朱棣的一生,感触并不是很大,如今从其中看到了自己的一生,便是切身体会到朱棣当时的心情了。

享年八十三。

辅佐朱棣奉天靖难,共建大明永乐之治。

两人都是一看一个不知声。

道衍还好,他佛法精深,拿得起、放得下,并没有在看到自己的寿命之后,患得患失。

反倒是燕王朱棣的神色已经变换了好几次。

顾诚只能淡定地继续喝茶,反正他看到的史料就是这样,至于清修明史、不可考。

那也不关他的事儿啊。

气氛不算融洽,三个头两个大,燕王朱棣的心渐渐在变化,顾诚、道衍看着他。

“唉……!”

燕王朱棣只能说一口长叹,不吐不快。

甚至是把洪熙卷、宣德卷两部书卷,直接递给了道衍和尚。

“大师也看看吧。”

朱棣打算先缓一缓。

有一些事情,他没有想明白。

道衍和尚连忙上前,先把永乐卷还给了朱棣,又接过他手中的两部书卷。

拿回去之后,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

顾诚的文笔还算是不错。

虽然还是有一点儿大白话文,却很流畅,让人看得懂。

顾诚已经忘了永乐二十二年每一年发生的大事件,却能写出他所记得的相关人员的一些事,就此拼凑出来一个永乐卷的明史。

比如,燕王朱棣的五征漠北,又或者是组建内阁,组建厂卫,迁都北平、亲征安南、编修《永乐大典》等大事。

又比如郑和下西洋,道衍教太子、太孙。

而永乐卷中争议最大的莫过于易储风波,有好几人受到牵连,还有朱棣病逝于回京途中,差一点儿就上演了一次兄弟相残的局面。

可当道衍和尚看到宣德卷的时候,就再也无法淡定了。

就算是他看破红尘,却也看不透人心,见到朱瞻基炙死了他二叔朱高煦,双手一颤。

道衍和尚默念了一声佛号,抿了抿嘴,继续往下看。

看完之后。

起身把两部书卷还给朱棣,却感觉到自己后背发凉,竟然出了一身虚汗?

“先生,你当真觉得朱瞻基乃是好圣孙?”朱棣沉声问道。

顾诚坚定地点头,开口解释道:“殿下,可知道这六百年后的人如何看待唐朝的皇位传承吗?”

朱棣摇摇头,他自然是不知道的。

顾诚继续道:“玄武门继承制!”

此言一出。

朱棣愣了一下。

道衍和尚则是继续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仅仅是这六个字,就让朱棣明白了顾诚的心思,为何还是坚定地认为朱瞻基乃是好圣孙。

不为别的,只为了不让大明成为第二个大唐,有了玄武门继承制的笑柄!

“先生,可朱瞻基他……。”朱棣还是不甘心,想要辩解什么。

顾诚却不给他辩解的机会。

“殿下,您可明白太祖皇帝为何要细心教导懿文太子?”

“太祖皇帝高瞻远瞩,早就知道这皇位传承便是王朝兴亡之关键所在,若想要长治久安,利民之国策必不可少,然则,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大明之君代代贤明。”

“太祖皇帝教懿文太子,再教皇太孙,懿文太子若在世,必定可教玄孙。”

“父教子、子教孙、孙教玄孙……,代代相传,如此一来,大明便是有了代代明君。”

“朝堂之上,明君坐镇、任人唯贤、君明臣贤、上下一心,便是遇上明朝末年崇祯时期的天灾不断、流民遍野,也有办法解决、共赴国难、共渡难关。”

朱棣深呼吸一口气,问道:“可若是……太子也如大哥一般,出了意外呢?”

顾诚摊手无奈道:“那不还有太孙嘛。”

朱棣抿了抿嘴,显然是对这个回答有一点儿不太满意。

道衍则是在这时为顾诚辩解了一下,“殿下,贫僧以为顾施主所言乃是肺腑之言。”

“朱允炆不过受太祖皇帝管教五年之余,此前并未被太祖皇帝、懿文太子着重管教。”

“这才在登基之后听信了齐泰、黄子澄的谗言,大力削藩。”

“贫僧此前也听闻顾施主有言,大明往后,还有九岁登基为帝之情况呢。”

“想来,往后的皇位继承,风波很小。”

说完,看了顾诚一眼,示意其顺着自己的话继续往下说。

两人相处四个月的时间。

已经有了不小的默契。

顾诚明白了道衍和尚的心思,开口道:“殿下,可还记得在下说过的大明战神、叫门天子朱祁镇?”

“他抢的皇位,其实也不是他弟弟朱祁钰的皇位,而是他儿子朱见深的皇位!”

朱棣问道:“何意?”

顾诚解释道:“朱祁钰登基为帝的时候,就曾加封朱见深为皇太子,后来朱祁钰的儿子早夭,一直无后,所以,朝中大臣们就有早就已经准备好了,等待朱祁钰驾崩之后,就拥立朱见深为帝。”

“朱祁镇夺位之后,依然还是加封朱见深为皇太子,最终,这皇位也就传给了朱见深。”

“朱见深十八岁登基为帝,也就有了成化犁廷,也就是平定辽东的建州女真之乱。”

就算是顾诚说到这里,朱棣还是有一些不太明白,这些和父教子、子教孙,可万一太子出了意外,岂不是白教了,这一疑虑有什么关系?

顾诚则是继续道:“殿下,有明一朝,十足的昏君并不多,便是这叫门天子朱祁镇,其实也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

“若非朱瞻基疏于教导,还有病逝的早,导致朱祁镇九岁登基为帝,过早坐在那个位置上,或许也就不会有什么叫门天子了。”

“当然,后世之人,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殿下可闻,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