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为明,大明江湖风云录 第4章 驿路风烟

作者:白皮黑头猪小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22 19:03:09
最新网址:www.biquw.cc

第三章驿路风烟(上)

晨光熹微时,杨凡跟着柳青霜离开了益州城。

城门刚开,挑着新鲜蔬菜的农夫、赶着驴车的货郎已经排成长队。守门兵丁打着哈欠检查路引,看到柳青霜腰间佩剑时明显精神一振,草草扫了眼文书就放行了。

“柳姐姐,他们怎么这么痛快?“走出城门洞,杨凡忍不住小声问道。

柳青霜拍了拍马鞍旁的行囊:“峨眉派的路引,江湖上各大城门都认得。“她顿了顿,“你记住,在大明地界行走,没有路引寸步难行。就是乞丐也得有丐帮的腰牌。“

杨凡默默记下。这和他从史书中了解的明代相符——洪武年间确立的路引制度,到嘉靖朝虽然有所松弛,但仍是管控人口流动的重要手段。

官道两旁是连绵的稻田,晨雾中农人弯腰插秧的身影若隐若现。几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在田埂上追逐,看到骑马而来的柳青霜时突然停下,齐刷刷跪在路边磕头。

“他们这是...“

“讨赏钱。“柳青霜从袖中摸出几枚铜钱抛过去,孩子们欢呼着争抢起来。

杨凡注意到这些孩子手腕脚踝细得可怜,肚子却奇怪地鼓胀着。最瘦小的那个抢到铜钱后直接塞进嘴里咬,被大孩子一巴掌打在后脑勺上才吐出来。

“别看了。“柳青霜抖了抖缰绳,“今年春旱,益州城外饿死的流民不下百人。这几个还算有田可种的。“

马儿加快脚步,将稻田抛在身后。杨凡回头望去,那些瘦小的身影又恢复了嬉闹,仿佛刚才的跪拜从未发生过。

日头渐高时,他们来到了第一个歇脚处——官道旁的茶寮。简陋的茅草棚下摆着四五张桌子,一个满脸皱纹的老汉正在土灶前烧水。

“两碗茶,四个炊饼。“柳青霜下马吩咐道,转头看见杨凡盯着灶台旁竹筐里黑乎乎的东西,“那是苦荞饼,你要尝尝?“

杨凡摇摇头。在现代社会,苦荞是健康食品,但眼前这些黑饼散发着可疑的酸味,表面还粘着几根麦秸。

茶是炒青的粗茶,炊饼倒是雪白松软,夹着切碎的咸菜。杨凡咬了一口,咸香顿时充满口腔——这是他穿越以来第一次吃到正常的食物,感动得差点落泪。

“慢点吃。“柳青霜递过自己的水囊,“炊饼是用官仓精麦做的,自然比你在破庙吃的强。“

邻桌几个脚夫正就着蒜瓣喝粥,其中一个突然压低声音:“听说了吗?青州府又加征丝绢了,这次是补去年倭寇烧掉的三十船贡品...“

“嘘!“年长的脚夫紧张地看了眼柳青霜,“莫谈国事!“

杨凡与柳青霜对视一眼。倭寇、加征...这些关键词让他想起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的倭乱。看来这个世界的历史脉络与现实明朝是吻合的。

离开茶寮不久,官道变得热闹起来。挑担的行商、推独轮车的小贩、骑驴的士子络绎不绝。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队押送税银的官兵,为首的骑卒手持“青州卫“字样的三角旗,后面跟着十几辆吱呀作响的牛车。

“靠边。“柳青霜拉着马退到路旁灌木丛中。

杨凡注意到所有行人都自觉让出主道,连刚才趾高气扬的绸缎商人都低眉顺眼地站在路边。牛车经过时,他看清车上堆着的不是想象中的银箱,而是一个个鼓胀的麻袋。

“那是...“

“碎银和铜钱。“柳青霜低声道,“百姓交税多是散碎银两,官府要熔铸成锭再解送京城。“

最后一辆牛车经过时,麻袋突然裂开一道口子,几枚铜钱叮叮当当滚落在地。押车的兵丁明明看见了却视若无睹,倒是跟在车队后面的一个瘦弱男子慌忙弯腰去捡。

“那是倾银夫。“见杨凡疑惑,柳青霜解释道,“专司熔铸银两的匠户。看他手上的烫伤...“

话音未落,前方骑卒突然调转马头,一鞭子抽在倾银夫背上:“刁民!敢捡官银!“

倾银夫扑倒在地,捡到的铜钱又撒了出去。骑卒还要再打,柳青霜突然咳嗽一声,右手按在了剑柄上。那骑卒动作一滞,狠狠瞪了倾银夫一眼,悻悻地归队了。

队伍远去后,倾银夫一瘸一拐地走过来,把两枚铜钱塞给杨凡:“多谢小郎君...“他显然误以为是杨凡制止了骑卒。

杨凡刚要推辞,柳青霜已经代他接过铜钱:“收下吧,他需要这钱买金疮药。“

倾银夫千恩万谢地走了。杨凡摩挲着铜钱上“嘉靖通宝“的字样,突然意识到——这枚在现代拍卖会上能值几千块的古钱,此刻不过是勉强够买一贴劣质膏药的通货。

驿路风烟中

正午时分,他们抵达了官道上的驿站。

这是个方形院落,门前旗杆上挂着“青溪驿“的破旧旗帜。院中马槽旁拴着几匹官马,正懒洋洋地嚼着干草。

“换马。“柳青霜向驿丞出示路引,“再要两碗面汤。“

驿丞是个留着鼠须的干瘦男子,接过路引时小眼睛滴溜溜转着:“这位女侠,按规矩江湖门派的路引只能换驽马...“

柳青霜不动声色地塞过去一块碎银。驿丞立刻眉开眼笑:“不过峨眉派乃名门正派,自然另当别论!小二,牵两匹河套马来!“

在明朝不同的路引驿站给不同的服务。

趁着等马的功夫,杨凡观察着驿站里的情形。正堂里几个穿绸衫的商贾正围着驿丞的副手争吵,隐约听到“加收三成““火耗“之类的词。后院传来女子的哭声,接着是响亮的耳光声和呵斥:“贱婢!王老爷看上你是你的福气!“

“别多管闲事。“柳青霜按住杨凡的肩膀,“驿站里多是官员家眷,江湖人尽量避开。“自古民不与官斗,虽然柳青霜是江湖侠女,但是也是民而已。

面汤送来了,清汤寡水里飘着几根面条和菜叶。杨凡刚喝了一口就皱起眉头——咸得发苦,还有股霉味。

“盐课太重,百姓都吃这种硝盐。“柳青霜低声道,“好在你现在跟着我,到了青州城就能吃到正经淮盐了。“

换来的马果然神骏许多,枣红色的皮毛在阳光下像缎子一样发亮。杨凡学着柳青霜的样子抚摸马颈,却被喷了个响鼻。

“这是战马,看不上你这生手。“柳青霜难得露出一丝笑意,“它叫'赤电',去年在宁夏卫立过战功。“

杨凡惊讶地看着这匹看似普通的马:“那怎么会...“

“伤了腿,退役了。“柳青霜轻拍马颈,“军中老卒帮我买的。别小看它,真跑起来,等闲七八个骑卒追不上。“

离开驿站不久,官道开始爬坡。两侧的农田逐渐被松林取代,空气中弥漫着树脂的清香。拐过一道山梁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集市。

说是集市,其实不过是十几户山民用茅草棚搭成的临时摊位。有人卖柴火,有人卖山货,最热闹的是个卖野味的猎户,摊前挂着几只野兔和山鸡。

“歇会儿。“柳青霜突然下马,“买些干粮。“

她在猎户摊前挑了两只风干野兔,又从一个老婆婆那里称了半斤松子糖。杨凡正疑惑为何突然采购,却见柳青霜把松子糖分成小包,挨个分给集市上的孩子。

“柳姐姐心肠真好。“重新上路后,杨凡忍不住说。

柳青霜摇摇头:“翻过这座山就是饿殍岭,常有饥民劫道。给这些孩子们些甜头,他们的父母会记得这份人情。“

杨凡心头一震。这看似温柔的举动背后,竟是如此现实的江湖智慧。

果然,当他们穿过山谷时,树丛中隐约可见面黄肌瘦的流民,但没人上前阻拦。有个妇人还朝他们挥挥手,身边的孩子嘴里正嚼着松子糖。

傍晚时分,远处出现了城墙的轮廓。柳青霜却突然拐下官道,走上一条通往河边的小路。

“不去城里?“

“青崖镇有家客栈的炉焙鸡做得极好。“柳青霜难得地多解释了几句,“掌柜是我旧识,消息也灵通。“

河边客栈比想象中精致,两层木楼带着宽敞的院落。柳青霜刚下马,一个系着围裙的胖掌柜就迎了出来:“柳姑娘!三年没见了吧?“

“钱掌柜别来无恙。“柳青霜拱手,“要两间干净客房,再...“

“炉焙鸡一只,榆钱饼两份,时鲜野菜一碟!“钱掌柜笑呵呵地接话,好奇地打量着杨凡,“这位小哥是?“

“新收的随从。“柳青霜简短地说,从行囊中取出一个小布袋,“上次托你打听的事...“

钱掌柜接过布袋掂了掂,压低声音:“进来说。“

客栈大堂里,几个商人打扮的客人正在喝酒。角落里坐着个穿青衫的年轻书生,面前摊着本书,手边却放着把铁尺。

“那是...“杨凡小声问。

“县学的廪生,带着铁尺防身。“柳青霜低声道,“读书人也得懂些武艺,这年头路上不太平。“

钱掌柜把他们引到后院的雅间。窗下就是潺潺的河水,晚风送来阵阵清凉。不多时,伙计端上了招牌菜炉焙鸡——整鸡用陶罐慢火煨烤,皮酥肉嫩,香气扑鼻。

“尝尝,这是正德年间从宫里传出来的做法。“柳青霜撕下一条鸡腿给杨凡。

鸡肉入口的瞬间,杨凡差点咬到舌头。外皮焦香,内里鲜嫩多汁,混合着不知名香料的复杂滋味,比他吃过的任何现代炸鸡都要美味十倍。

“好吃吧?“钱掌柜得意地说,“这鸡得用松枝慢烤两个时辰,还得抹上我家秘制的酱料...“

柳青霜轻咳一声,钱掌柜立刻识趣地告退。等房门关上,她才从怀中取出一张纸条:“青州最近的消息。“

杨凡好奇地偷瞄,看到纸上写着“倭寇袭扰沿海““知府加征丝绢““魔教活动频繁“等字样。

柳青霜迅速将纸条凑到灯上烧掉,火光映照下,她的侧脸线条格外冷硬。

窗外,最后一缕夕阳将河水染成血色。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