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朱由检,只想躺平当王爷 第47章 晋王的真心话

作者:陈道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23 20:30:26
最新网址:www.biquw.cc

翌日,朱由检起了个大早。

昨晚与孙承宗商议了,今早总理衙门要发布公告,孙承宗作为副手,这件事需要他去办。

公告大致意思就是,晋王为官绅表率,愿意出银五千两赈灾,总理衙门鼓励本地乡绅多多捐款,至于晋王昨天指定说什么范家不低于一千两,王家田家也要一千两之类的,总理衙门也没有强制性要求。

只要愿意捐赈,就是晋地的好官绅。

之所以早起,是因为朱由检想去拜访一下晋王,试探一下朱求桂到底是什么想法。

如果真是心系黎民自然是好事,但朱由检却总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加上晋商的事也让他有些敏感,可不要晋藩也参与其中,到时候朝廷可就不好办了。

豪强卖国,抓起来明正典刑就是,宗藩卖国,那大明就得乱了。

朱由检带袁清秋和几个侍卫来访,昨天酒宴散去,朱由检便跟晋藩属官说今天要拜访了,所以朱求桂也是早早就在门口等候。

所幸并没有等多久,朱由检很快就到。

“王兄。”

朱求桂见他带了妻室,又行的是家礼,心知不是公事,心下一松。

“由检吾弟无需多礼,快请进。”

既然不是公事,也就无需过多客套,见礼后就可以进府了。

晋王府位于阳曲城东北,阳曲城总共八个大小城门,比如东门就有大东门和小东门。

从大东门进就是晋王府宫城正门,小东门进就是晋王府宫城后门,王府正北方向则是小北门,也就是现存的拱极门。

晋王府的规制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规模有所缩小,却也恢弘大气。

可惜的是,满清入关后,晋王府付之一炬,联想到清初不少王府都是莫名其妙化为灰烬,各种原由不难猜测。

就是不知为何紫禁城不顺便烧了,其统治心理之阴暗矛盾可见一斑。

藩王相见确实不合祖制,所以昨天下午朱由检也在给天启的密奏详细说明了此事,并表示自己需要去见一见晋王打探一番。

至于外朝官员的议论,一来朱由检是钦差总理他们无权干涉,二来晋王昨天有此善举,朱由检上门拜访也无可厚非。

再说了,朱由检代表的是皇帝,皇帝到了地方亲戚家串个门有什么好议论的。

进了王府,袁清秋就被晋王妃万氏请去后院。

而两位藩王则在正厅落座。

两人客套几句,互相说了一些家常,说着说着朱求桂就主动把问题提出来,“由检此行是否是对昨天孤的举动有所疑惑。”

朱由检一愣,倒是没想到朱求桂如此直接,反应过来点点头说是。

那表情也是在等朱求桂解释。

“由检,为兄虽然袭承王位,却并非不知秦汉,无论魏晋,山陕大旱为兄也都知道,朝廷动向的邸报为兄也都清楚。”

这番话让朱由检不得不严肃起来,作为藩王,是没必要也不应该去打听这些东西的。

“为兄之所以出钱赈灾,也是出于私心,由检可知晋藩每岁需要地方供养几何?”

“弟委实不知。”这个朱由检确实不知道。

朱求桂笑笑,“不仅你不知道,为兄也不知道。”

“啊?”

见他疑惑,朱求桂也没有卖关子,接着解释,“因为朝廷给晋藩的俸禄已经连续多年未给满了,现在早已变成了糊涂账。”

“加上晋藩下属的郡王、将军、中尉,俸禄均有所拖欠,很多将军中尉不能从事任何行业,甚至流落到街头乞讨。”

朱由检沉默,这个他知道。

“所以,为兄听说由检出任总理时,便有了这个想法了。”朱求桂看向朱由检,眼中带着艳羡,作为藩王,只能像猪一样一直生孩子,一点自由都没有。

没有自由,朱求桂可以忍,他也并没有像普通藩王一般使劲造娃。

他是希望有朝一日,朝廷能解了这个禁锢,让宗藩底层能从事一些行业,至少能养活自己。

“眼下朝廷在给宗室的俸禄已经大多拖欠,而宗藩人口却不断上涨,加上如今朝廷又内忧外患不断,届时流落街头的宗藩难免会被有心人利用。”

朱求桂说的很隐晦,意思却不难理解,那就是如果天下大乱,底层宗室在被朝廷抛弃后,搞不好就会投敌甚至玩一些自立的把戏。

还是和昨晚朱由检想的一样,山西的晋商通敌卖国,但晋藩不行。

然而事情真是如此简单么,明末投敌的宗室还少么,朝廷既用政策把他们困在封地,又不对他们的生计负责,还不允许人家‘自谋生路’了?

至于扯什么朝廷艰难,要体谅朝廷之类的屁话根本没人信。

“王兄的意思是,希望朝廷能放宽对宗室的限制?”到这里,朱由检也不得不说,朱求桂你丫的真有种。

出钱赈灾很容易被人说成收买人心,提议放宽宗室限制,也很容易被人说成预谋不轨。

在复杂的政治体系之下,单纯会为了百姓过得好而做事的官员是几乎不存在的。更多正直的官员要么没有资源而得不到晋升,要么爬到庙堂后,与前辈和光同尘。

大明能有海瑞是大明的福气,可大明只有一个海瑞,却又让人惋惜。

“如若真能如此,那孤这五千两也就花得值了。”

朱求桂留朱由检和袁清秋用过午饭,朱由检才告辞,临别时朱求桂握着他的手依依不舍,宗藩相见本就忌讳,今日一别恐再无相见之日。

加上朱由检也与他听说的那些只知享乐的藩王不同,对朱由检可以说非常有好感。

今天上午两人聊了很多,朱求桂未能出城,阅历不足,很多提议只是流于表面,他确实是希望朝廷能放宽对藩王的限制,也考虑到坐在龙椅上的人不会答应。

却没考虑到,即便坐在龙椅上的那位答应,外朝百官也答应么,要知道,朱老四的行为不仅龙椅上的人害怕,身为百官的他们同样害怕。

不然为什么建文一登基就和文官一拍即合,努力削藩,不就是文官感觉到太祖定下的这些塞王权柄过大,一旦作乱他们也无法幸免于难。

至于这些藩王怎么想,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好吃好喝地供着你们,别出来捣乱就是国朝的好藩王,宗藩表率。

只不过这套体制也玩脱了,宗藩被限制了自由,那我就极尽奢华,你说生孩子就能领钱?那我就使劲生,生得越多俸禄就越多。

其他藩王一看,好家伙,你生我也生,比赛谁生得多。

像老朱的五子周王朱橚,总共生了十六个儿子,至少十个女儿。

到了现在天启年间,周藩人口估计有三万两千多人,这还只是保守估计。

以周藩为例,三万多人只有几百人生活富足,其余大多穷困潦倒,穷困人数按三万计,一旦放开限制,就需要提供三万个工作岗位。

周藩封地在开封,所以开封府的官员肯定第一个不答应,他们上哪去找三万个工作岗位来给这三万人就业。

所以说,在意皇帝的态度是对的,但只在意皇帝的态度,是错的。

大明是法治社会,文官里面的硬骨头可不少。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