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仲夏将两百人的利益捆绑在了一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毕竟都是穷苦的青年百姓,没有过多的花花肠子,罗仲夏点明利害后,众人自是对他言听计从。
罗仲夏并未草率动工,而是亲自探查现场,用黑炭在墙面上画出缩略图,根据图纸划分施工区域,合理分配人手。
挖掘、搬运、清理分段施工,整理出一套流程,将每个人的力气都落到实处。
合理的分配,使得工程进度进展极快。
罗仲夏还从中捞了不少油水。
这场大火不可能将所有东西都烧毁,许多依旧可用的砖瓦、木头,甚至遗漏的兵器等物深埋地下。
这些东西都成了无主之物,自然便宜了罗仲夏。
罗仲夏将完好值钱之物与城里的人换取帛布、粟米,并且依照功劳分发给表现出色者,更进一步刺激了大伙的干劲。
至于有瑕疵卖不出价钱的,便堆在街角,让周边的街坊邻居自取,赚些名声。
原本因战祸火灾,周边街巷有许多空置房间,他们这群外来人强自入住,自是让周边百姓不快,邻里不睦。现在得了些许好处,形势逆转。
“成才……你准备一袋粟米,一匹帛布,某要去拜会张差役。”
赵成才是九人中唯一识字懂得算术之人,父亲是米铺的账房先生,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记账算数的本事。
罗仲夏顺势让他管账,负责记录粮食、帛布的进出。
这个动荡的时代根本没有经商环境,晋室也没有打造经济系统,甚至都没有铸币,依旧沿用汉魏的五铢钱。流亡到了江南,更是用起了孙权造的大泉五百,豪族沈充还自己擅自铸币,将之投入市场,人称沈郎钱。没有统一规定,统一标准,是个人都能造,导致钱币大的大,小的小,薄的薄,厚的厚,乱七八糟,完全得不到信任。
经济倒退至以物换物的时代,谷物、布匹才是硬通货。
这送礼也得以谷物、布匹为主。
罗仲夏打算为自己增加一些人手。
这些天他大致了解了寿阳县的情况。
苻坚此次南征,将司马晋氏视为囊中之物。寿阳这等军事重地,秦军极为重视,攻取后在其中存储了大量兵器粮秣,还扩建了库房。
结果淝水大败,诸多物资无法带回,只能命人四处纵火,既不想便宜晋军,也有意拖延北府军追击的脚步。
当然,这一切都是徒劳。谢玄、谢琰、桓伊皆是当世名将,自不会给苻坚重整旗鼓的机会,完全不理会城中大火,死咬着溃兵不放,苻坚这位大秦天王还在乱军中中了一箭。
寿阳县的大火是该烧的烧完,烧无可烧后渐渐小去,由百姓自行扑灭的。
类似他接管的军营废墟,城里还有多处。
若能将这些差事都揽下,再加上重建工程,岂不赚得盆满钵满?
两百人怎么够?
就算给他一千人,也未必够用!
这手下的人,自是多多益善。
若能如苻坚般拥兵八十万,那就更妙了。
相比之前食不果腹,靠草根稀粥度日,如今的生活总算有了点盼头。
同一时间,一辆毫不起眼的马车停靠在街尾。
谢道韫静坐车内,眉宇间透着一丝疲累。
这都快满一个月了,朝堂上仍在相互扯皮,未能解决实质问题。
但究其根源,问题仍在寿阳自身。城外难民无法安置,城内也缺乏可存储粮秣的仓库,导致扬州粮食无法运抵寿阳。
只要解决此症结,无须朝廷首肯,扬州粮食自能运达寿阳。
只是王国宝、庾欣一直阳奉阴违,别说建新粮仓,连旧粮仓的废墟都不曾清理,新粮仓又往何处建?
王凝之指望不上,谢道韫亦只能另寻他法。
看着寿阳县的构造图,谢道韫目光停在城北的军营处。
此处不远便是寿阳水门,若将粮仓建在此地,可直接经由淮水将粮食运往前线。
“此处其实更为合适……”
先前寿阳县重在防守,粮仓建于南门,可借淝水及淮南纵横水网运粮。如今攻守易形,粮仓建在此处,反能更好利用淮水、汴水,向前线输送粮草。
今日谢道韫特来察看,发现军营废墟已清理了十之八九,暗喜之余,便让人去探问详情。
“夫人!徐步打探出来了!”
马车外传来心腹侍女的声音。
车帘掀开一角,侍女晴雪登上马车,禀报道:“工头叫罗仲夏,是月前来的。城里需要一批劳役,差役随便选的人。徐步说这个罗仲夏是个人物,奴方才也去瞧了瞧,怎么说呢,感觉是有序,对,就是有序!足有两百号人,却丝毫不乱。全然不似前几处现场,所见之地那般脏乱不堪,有些地方连下脚都难。这儿完全不同,井井有条。”
谢道韫有些错愕,眼中闪过一丝意外。
这般组织能力……
清谈玄学之士分两类人。一类如她丈夫王凝之,空谈阔论,说起诸葛亮、王猛不过如是,真干起事来,百无一用。还有一类是胸有丘壑,只是碍于时势,不得不同流合污。谢家这一辈人多属后者,谢韶、谢朗、谢玄、谢渊皆是人中龙凤……
谢玄曾多次私下向她诉苦,言及建立北府军之不易。
北府军核心乃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其中混杂了大量桀骜兵痞、无赖流氓,乃至心黑手狠的土匪囚犯。
谢道韫因此深知,统御一群心思各异之人何其艰难。
若这罗仲夏真是差役随手选的劳役,与众人素不相识,还能将两百人管束得如此井然有序,此人绝非凡俗。
便在这时,车外传来中气十足的招呼声。
“吴婶,洗瓦呢……”
“哎哟,罗工头,多谢了您呐!”
“客气什么,还得谢您帮着处置了,省了我们不少功夫。街头还有些瓦罐家什,有需要的尽管自取。”
“张大爷,晒太阳呢?舒坦归舒坦,可别真睡过去,这天儿,睡着易冻着!”
……
一声声招呼传入车内,亲切自然,熟稔无比。这做派,哪里像是个才来月余的工头?与在此住了十载的老街坊毫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