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杜如晦只是佩服李元嘉的学识,至于能否让他尽心竭力的辅佐,还得以观后效。

“杜公可知我朝耕田的收种比为多少?”

李元嘉反问道。

“收种比?何为收种比?又是计算公式嘛?”

杜如晦激动道。

“然也!收种比,指农作物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值,此为衡量农业生产效率的指标之一。”

李元嘉解释道。

众人先是点头,而后又摇摇头。

大唐耕田亩产为两石【240斤】,至于种多少种子才能收获两石粮食,他们便不知道了。

这也不怪他们,在座各位没有亲自下田耕种的,也无人在民部或司农寺等处任职。

“韩王知道?”

杜如晦又问。

这是个很基层的问题,他们没种过地,韩王更没种过,又怎么会知道呢?

显然,杜如晦在挖苦李元嘉。

“大唐耕田亩产约为两石,北方旱田多种植粟,亩产约为一石五斗,南方水田多种植稻,亩产约为三石。每亩种粟九斤可收一百八十斤,收种比为1:20,每亩种稻十二斤可收三百六十斤,收种比为1:30。”

李元嘉是在后世资料上看到的数据,刚好用到此处装逼。

众人瞠目结舌,李元嘉惊讶反问:“杜公连这都不知道?那还如何做百姓的父母官?如何为民请命?”

杜如晦顿时脸红,头低低不说话。

本想挖苦韩王,结果反被韩王挖苦。

这家伙怎得什么都知道!

“韩王博学多才,吾等佩服!”

房玄龄心服口服道。

“不过是书读的多些,众位可知大唐以西的胡国,耕田的收种比为多少?”

李元嘉再问。

众人皆摇头,大唐的收种比他们都不知,更何况胡国。

“大唐以西?韩王是指西域或大食嘛?”

房玄龄小心翼翼的反问。

“非也,还要往西,我大唐的丝绸通过河西走廊运至西域诸国,再由西域诸国转运至极西的拂箖【东罗马】,寡人所指,便是此地。”

李元嘉解释道。

“臣不知,还望韩王解惑。”

房玄龄虚心求教。

“拂箖的收种比为1:2至1:4之间,也就是说,他们的百姓同样种植九斤麦,只能收获十八至三十六斤。”

东罗马属于地中海气候,不适合种植传统粮食作物。

且,同时段的欧洲,几乎处于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直到公元九世纪,才发明三圃制,也便是将耕田分为四块,每季只耕种其中三块,另一块休耕。

而中国在公元前十世纪的西周时期,便已出现更为先进的垄沟制种植法,垄沟和垄台可在两个种植季轮换,不仅有休耕的作用,还更利于灌溉。

此项技术,领先欧洲近三千年。

除耕田方式不同,西方的老百姓也不除草,不施农家肥,收成多少全靠跪地请神,要不说欧洲人都信教呢。

所以说,现在欧洲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大唐百姓。

房玄龄沉思良久,激动道:“大王广览群书,博学多才。既知拂箖的收种比,那可知何处有比我大唐更优的粮种,以此增加大唐耕田的收种比!”

房玄龄话落,所有人将目光集中在李元嘉身上。

如果韩王知道何处有粮种,大唐百姓便能吃得更饱些,活得更轻松些。

“房公果真是良臣,知道举一反三。”李元嘉赞赏一句,后又继续道:“大唐交州以南的林邑国,盛产占城稻,此稻具有早熟、耐旱、不择地而生等特点,亩产可至四石。”

占城稻于北宋初年传入岭南地区,后在宋廷主导下向北扩耕,很快便成为长江流域主种的粮食作物。

如果将占城稻引进唐朝,按照现在的气候环境,一年两熟完全不是问题。

“亩产四石?还可早熟?”

房玄龄惊呼道。

“然也!此稻可一年两熟,若能在南方普及,我大唐水稻亩产可增加两倍余。”

李元嘉肯定道。

“这,这一旦普及开来,我大唐又能养活多少人啊!”

“若北方再遇旱灾,尽可从南方调运粮食,得少饿死多少百姓啊。”

众人议论纷纷,甭提多激动了。

这时!

杜如晦猛然起身道:“大王,某去,某去林邑取占城稻粮种!”

李元嘉看着激动到浑身颤抖的杜如晦,摇了摇头。

房谋杜断,为李世民治国的左膀右臂。

杜如晦病逝于贞观四年,也便是公元630年。

李元嘉哪能忍心把人折腾至林邑?此行怕是有去无回矣!

“不可,杜公还是坐镇通文馆,辅助寡人编纂《氏族志》,取粮种还是另派他人吧。”

李元嘉拒绝道。

“大王,此事关乎重大,若交于地方官员办理,恐会有失,还是某去吧!”

杜如晦几乎是乞求的语气。

“大王,某愿随往!”

“大王某也要去!”

于志宁许敬宗等人接连请愿。

此事若成,必然名垂青史!

……

临湖殿。

“报!陛下,臣有要事禀明!”

一小吏大呼而至。

“如此慌张,成何体统?”

裴寂叱道。

“陛下,裴公,大事!有大事!韩王!韩王知新粮种的确切消息,可一年两熟,亩产四石!”

小吏大声汇报。

“什么?!亩产四石?一年两熟!”

李渊和裴寂同时起身。

此事确实关乎重大,若为真,大唐仓廪可年年有盈,且在不盘剥百姓的情况下,短时间内达到前隋储量!

“速往千秋殿!”

李渊急迫道。

与此同时,东宫显德殿。

“此言为真,孤必有重赏!”李建成激动的站起身,又道:“速往千秋殿!并召郑元璹入宫!”

齐王府武德殿。

“好!甚好!思行即刻动身前往交州,并将本王教令交予都督王志远,无论如何,也要将粮种带回长安!”

李元吉的目的很明确,抢功!

你知道粮种是一回事,将粮种取回并推广至全国是另一回事儿。

李元吉于大殿狂笑不止,等李思行取粮种而归,天下万民之心尽归他所有,太子何足道哉?

而这时,宇文昭仪自武德殿而归,刚好看到一位眼熟的内侍,行色匆匆。

“又是个吃里爬外的!”

宇文昭仪冷声道。

而后,返回千秋殿。

此时!

千秋殿被李渊和太子车架堵的水泄不通。

“陛下,臣推荐鸿胪寺卿郑元璹为使,前往林邑取粮种。”

李建成道。

郑元璹外交经验丰富,倒是个不错的人选。

若是派遣个愣头青过去,万一挑起战端,可就得不偿失了。

“陛下,臣愿替陛下分忧走这一遭!”

裴寂请命道。

如此为民请命,名垂青史的机会,谁都不愿错过。

宇文士及也看向大外甥,狂使眼色!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