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李元嘉趋步来至李渊身前。

“韩王元嘉,制武德犁、筒车于国有功,敕令少府监自太府寺拆分,归韩王辖制,授韩王元嘉少府卿!汝当勉之再建殊勋,朕必不吝厚赏!”

李渊敕道。

少府监重新独立,虽未升格为少府寺,但李元嘉的少府卿一职为从三品,与九寺主官及四监中的将作大匠品级相同。高于正四品上军器监、国子学祭酒,正五品上都水监。

如果李元嘉再建殊勋,少府监升格为少府寺,形成“十寺四监”的格局,也不是不可能。

李元嘉没立刻谢恩,而是偷瞄一眼李建成,阿耶又授权与他,这不是给大兄上眼药吗?

大兄可是他的挚爱亲朋,手足兄弟!

李建成表情未变,轻点其首。

“谢陛下隆恩,臣韩王元嘉,定当不负圣托,令少府监物尽其用,为大唐再献神工!”

李元嘉表态道。

“少府监及工部水部司负责制办新型农具,司农寺负责推广,同时敕令各有司及地方衙署协调配合。务必将武德犁及筒车于明年耕种时推广至全国。”

李渊又道。

“喏!”

众臣公行礼道。

少府监与工部,无须制作供全国百姓使用的武德犁及筒车,但要制作出一定数量的样品,再由有司官吏送至各州县仿制。

即便如此,少府监的工程量也不小。

“尔等各司其职,毋怠,且退吧。老十一随阿耶过来。”

李渊转身入千秋殿。

李元嘉随往。

众臣公各忙各的去了。

“妾宇文,问至尊安!”

宇文昭仪行礼道。

“朕安,速起身。”

李渊虚扶道。

宇文昭仪起身后,狠狠瞪了自家竖子一眼。

方才她于千秋殿寝殿,小桌子小凳子将外面的事如数告知。

这个臭竖子,不写诗文,改制作农具了!

且,制作的非常好,赢得满场喝彩,此番又得至尊厚赏,授职事官少府卿。

怎么就越来越高调了呢?

方才小桌子来报,齐王离开时愤怒至极,宇文昭仪真是忧心如焚矣。

“儿母,某闻这竖子弄了不少好吃食?不知今日某可有口福?”

李渊笑问道。

且对宇文昭仪的称谓,从昭仪和宇文卿变成更亲昵的儿母。

“妾宇文,愧不敢当。”

宇文昭仪诚惶诚恐道。

“何来愧不敢当之说?汝虽为昭仪,然,某一直视之为妻。快去备些奶茶、冰糖葫芦、冰激淋。”

李渊催促道。

宇文昭仪领命,前去准备。

日前,李元嘉用冰块做了个青铜冰鉴,用于冷藏易融化的吃食,方便宇文昭仪随取随食。

不多时,冰冰端着大托盘过来。

“至尊,此为奶茶,此为冰糖葫芦,此为冰激淋。”

宇文昭仪介绍道。

李渊细细品尝后,龙心大悦。

尤其对冰激淋,爱不释手。

“恩!这冰激淋甚好,可解暑气!来人啊,送与裴监师古一些。仁人就不必了,彼比某还先品尝。”

李渊道。

“阿耶还真会借花献佛。”

李元嘉嘀咕道。

“至尊,妾身不敏,未能善教孩儿,请至尊治妾之罪。”

宇文昭仪赶紧请罪。

“儿母日后可免肃拜。这竖子表里如一,喜率性而为,皆儿母之功,比那些尽知阿谀奉承之辈强上甚多。”

李渊不仅没恼怒,反而还挺开心。

“谢陛下恩赐。”

宇文昭仪道。

“咳咳,十一郎啊,耶耶问汝,靠武德犁及筒车,武德一朝能追赶上前隋之盛吗?”

李渊问道。

“不能!”

李元嘉摇头道。

“恩,朕距盛世之君,相差甚远矣。昔日,齐桓公得管仲,尊王攘夷成霸业;魏文侯得李悝,变法强魏开先河;刘备得诸葛亮,三顾茅庐定天下。朕贵为开国之君,却无治世能臣可用,可悲可叹矣!”

李渊自言自语着,时不时看面前叉手而立的竖子一眼。

用意不言自明。

竖子,既有能力还不赶紧表态?耶耶想成为开创盛世的明君,耶耶想成为史书歌颂的千古一帝。

耶耶需要你!

李元嘉思索良久,开口道:“阿耶莫不是忘记商汤与伊尹这对君臣佳话了?伊尹以鼎调羹助汤伐夏救民,后又…”

“你个竖子,莫不是想流放于朕!”

李渊怒道。

“阿耶原来是刻意错漏,非是忘记。”

李元嘉恍然大悟,而后赶紧闭嘴。

“哼!盛世非钱粮富足即可。亦须雄武之师威赫之政!汝有何谏言?”

李渊问道。

李元嘉暗道简单,阿耶传位于二兄,而后搬去宏义宫当太上皇即可。

当然,这话李元嘉可不敢言。

“阿耶,如今我朝外有强敌环伺,内部人口不足。当前首要为与民休息。”

李元嘉建议道。

“然也!”

李渊认同点头。

后又吃掉三樽冰激淋,才移驾临湖殿。

“唉呀…娘,痛痛痛!”

李渊刚走,宇文昭仪便揪住李元嘉的耳朵。

她没怪李元嘉发明新农具,因为这是造福万民的好事。

她也没怪李元嘉授任从三品职事官少府卿,因为这事交给他人做,好事可能变成坏事。

她只怪李元嘉太聪慧,惹来祸事上身。

“娘,某突然想起,还得和房公等人商讨《氏族志》一事。娘,晚上让您揪个够,可好?”

李元嘉疼得龇牙咧嘴,求饶道。

“哼!”

宇文昭仪冷哼一声,还是松开葱白玉手。

“唰!”

李元嘉赶紧溜之大吉。

“冰冰,准备些甜嘴的吃食,随某前往武德殿寻杨妃。”

……

千秋殿偏殿,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正在商讨武德犁与筒车推广后,百姓们会得到哪些实惠,耕地亩产又会提高多少。

“韩王到!”

小桌子大呼道。

“臣见过韩王!”

众臣公异口同声道。

“众卿起身,方才在聊什么呢?”

李元嘉问道。

“回韩王,在聊新型农具推广后,我大唐的耕地亩产会提高多少。”

房玄龄答道。

“会有提升,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百姓的生活质量依旧会很差,若遇灾年,还是会有很多很多人饿死。”

李元嘉道。

这是事实,古代生产力低下,所谓的盛世也只不过是少数人的盛世,百姓永远介于勉强吃饱饭和饿死之间。

拿现在的唐朝来说,若一户有五口,一为成年男丁,一为儿或女,一为妻,一为父,一为母。

女子不为户主不授田,男丁授二十亩永业田,八十亩口分田,合计一百亩。

这个五口之家可分田两百亩,唐朝时平均亩产为两石,赶在风调雨顺的年景,这户人家年收粮食四百石。

除去父子二人租庸调三十石,还剩三百七十石。

成年男丁每日口粮二升,女子小儿减半。

这三百七十石粮食,感觉能吃很久,实则不然。

百姓除租庸调以外,还需承担义仓税户税等。

那么,三百七十石粮食,再去掉一家五口一年二十六石的口粮及各税,还剩三百四十石。

此外,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须卖粮食购买或以物换物。

武德九年斗米七钱,三百四十石粮食,为二万四千钱。

而一斤盐,却要四十钱,一束柴十五钱。

还有衣服鞋子,一件半臂肩袖要四百钱,一双好点的鞋子要一百钱。

按照每人年摄入盐七斤,日燃一束柴火做饭,这户人家需要支付盐一千四百钱,柴五千四百钱,这两项开销便是总收入的四分之一。

普通百姓根本买不起衣服鞋子,只能自己做。

水果和酒就更别想了。

大枣一升六钱,最普通的酒一升十五钱。

所以说,古代百姓不是在生活,只是在活着。

但即便如此,大唐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比西方高太多太多。

“韩王能从根本上解决百姓饿饥之难?”

杜如晦问道。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