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要有灵气复苏 第60章 厮杀

作者:永生不死之神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08 20:55:52
最新网址:www.biquw.cc

然后明阳就看到了,钢铁!

冰冷的、沾满泥土与暗红污迹的钢铁洪流,正以一种缓慢却无可阻挡的碾压力道,撕裂着城市边缘的防线。

打头的正是大炎陆军标志性的88式主战坦克,它们排成攻击性极强的楔形队列。

沉重的履带碾过破碎的混凝土路面和翻倒的车辆残骸,发出令人牙酸的金属摩擦和碾压声。

炮塔在液压驱动的嗡鸣中稳定转动,粗长的滑膛炮管如同毒蛇的獠牙,每一次指向都带着死亡的宣告,炮口喷吐出炽热的橘红色火球,巨响伴随着肉眼可见的冲击波向四周扩散,远处一栋本已摇摇欲坠的六层居民楼如同被巨锤击中,大半个楼体在烟尘中轰然塌陷,碎石如暴雨般倾泻而下。

紧随其后的步兵战车和轮式装甲运兵车,如同环绕巨兽的鬣狗,车身布满弹痕和撞击的凹痕,车顶的重机枪喷吐着连绵不绝的火鞭,密集的曳光弹链在昏暗中划出刺目的死亡轨迹,扫荡着坦克火力覆盖后的死角。

武装直升机如同巨大的钢铁蜻蜓,在低空盘旋、俯冲,机首下方的机炮喷射着愤怒的弹雨,火箭巢则不时喷出火龙,将地面可疑的掩体或集群目标炸成一片火海。

更远处,还有小型侦察无人机如同幽灵般在楼宇间穿梭,将战场信息实时传递回指挥部。

在地面部队间隙,一些更小的、形态各异的金属造物在快速移动。

那是装备了武器平台的军用四足机器人——“机械狗”。

它们体型或大或小,有的背负着小型机枪或榴弹发射器,有的则装备着扫描探头和机械臂。

它们异常灵活地在瓦砾堆中跳跃、攀爬,钻进坦克和步兵难以进入的狭窄角落、地下室入口或半塌的建筑物内部,进行侦察、排爆(如果有的话)或清除残敌。

明阳甚至看到一只机械狗用激光指示器锁定了废墟缝隙里一双闪烁的绿眼,随后背部的微型榴弹发射器“噗”地一声轻响,那缝隙里便只剩下一团爆开的火光和焦糊味。

如此规模庞大、装备精良、战术协同严密的机械化部队投入城市!这绝非普通的搜救或维持秩序!

这雷霆行动的根源——正是因为“世界”巨变!

“世界”本身的意志被激活了,它成了一个庞大而冷酷的“消毒程序”。

其核心规则之一,就是抹杀“异常”。

而“修仙者”无疑是“世界”眼中最优先、最危险的“病毒”之一!

一旦被“世界”意志锁定某个“修仙者”,在其附近区域,就会立刻“刷新”出一只或数只强大的、符合当地文化传说或恐惧概念的“妖魔鬼怪”(清洁工)。

这些怪物天然对灵力敏感,会疯狂追杀目标。

或者更直接,按照神话传说模式降下“天劫”——这并非神话中的雷罚,而是物理层面的极端灾害:可能是毫无征兆的、强度足以撕裂钢铁建筑的地震;可能是凭空生成、内部蕴含毁灭性能量的超级雷暴;也可能是范围性的剧毒瘴气、腐蚀性的酸雨、目标就是彻底消灭“异常源”。

为了“净化”环境,“世界”意志进行了不讲道理的“催化”。

所有生物,从昆虫到野兽,甚至部分植物和微生物,都发生了不可预测、往往极其危险的“进化”或“异变”。

这些“变种”生物力量、速度、毒性、再生能力或特殊能力都大幅提升,且大多极具攻击性。

它们猎杀人类,攻击“修仙者”,是混乱生态链中的野蛮掠食者,极大地增加了生存的难度和“世界”的混乱度。

某种意义上,它们也是“世界”无差别消毒的一部分。

大炎官方部队之所以救援行动迟迟难以展开,除了因为全世界大地震导致的各种影响之外,一个更原始、更血腥的障碍,正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在残垣断壁间滋生、壮大,疯狂撕咬着救援的触角。

它们,是这座死亡之城新生的“主人”——被“世界”滋养,被无尽“血食”催化的山精野怪。

值得庆幸的是,人类文明最引以为傲的暴力结晶——枪炮等科技武器,其物理破坏力在这场超自然的剧变中并未失效。

钢铁与火药构成的毁灭风暴,依旧是绝大多数变异生物难以逾越的天堑。

突击步枪的短点射能轻易撕裂强化后的皮毛甲壳,重机枪的火鞭足以将成群的异种扫成肉泥,单兵火箭筒的怒吼更是能瞬间蒸发敢于正面挑战的庞然大物。

这残酷地印证了一个铁律:人类称霸星球亿万年所倚仗的,并非仅仅是智慧,更是基于物质规律开发的、足以粉碎血肉之躯的绝对暴力。

这份基石,尚未被虚无缥缈的灵气轻易撼动。

魇木妖那种级别的大妖魔也是少数,再说了,魇木妖也只是因为在市区,不好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然的话,一发对地导弹或者重磅炸弹下去,不死也残。

此刻,大炎官方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是双线并进:维稳与救援幸存者。

前者意味着在混乱无序的废墟中重新建立秩序节点,设立安全区,分发物资,安抚恐慌,甄别并控制趁乱而起的犯罪,防止社会结构的彻底崩解。

后者则是在与死神赛跑,利用有限的工程机械(如重型挖掘机、起重臂)和人力,在随时可能二次坍塌的危楼间、在弥漫着尸臭和毒气的幽深缝隙中,寻找生命的迹象。

每一台生命探测仪的微弱蜂鸣,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

大炎引以为傲的国家机器在极限压力下超负荷运转,展现出令人敬畏的执行力:震后仅72小时,第一批次的主力救援部队便克服重重阻碍抵达核心灾区;第五日,野战医院已在相对安全的体育场废墟上拔地而起;第七日,城市主要干道的清障工作已初见轮廓。

这份速度与决心,放眼全球灾情,堪称孤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