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
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褪去了白日的喧嚣,沉淀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李牧没有打车。
他沿着宽阔的街道,不紧不慢地走着。
他的目的地很明确。
八仙庵。
对于普通游客来说,那是一座香火鼎盛的道观。
但对于另一群人来说,八仙庵周边的古玩市场,才是真正的圣地。
那里,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古玩集散地,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既是骗子们的天堂,也是淘宝者的乐园。
前世,李牧还没破产的时候,跟着父亲来过几次,见识过这里的门道。
走了约莫半个多小时,一片灯火通明的区域出现在眼前。
这就是八仙庵古玩市场。
与白天规整的店铺不同,晚上的地摊,才是这里的精髓。
一条条巷子里,一块块破布铺在地上,上面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宝贝”。
泛着贼光的“汉代玉器”,长满绿锈的“商周铜鼎”,字迹模糊的“名家字画”。
摊主们大多叼着烟,眯着眼,一副姜太公钓鱼的姿态,等待着那些自以为是的“有缘人”。
李牧的目光,在这些地摊上飞快扫过。
一眼间。
全是假货。
而且是假得毫无诚意的那种。
他摇了摇头,并未停留,径直往市场深处走去。
越往里走,地摊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看起来有些年头的门面。
这些店铺,才是真正藏龙卧虎的地方。
当然,也是水最深的地方。
李牧走进一条相对僻静的巷子,这里的光线昏暗了许多,游客也稀少。
一家不起眼的店铺,吸引了他的注意。
店门是老式的木板门,只开了一半,门口挂着一盏昏黄的灯笼,上面积了层薄薄的灰。
一个穿着对襟褂子,头发花白的老头,正坐在一张太师椅上,闭着眼睛,听着收音机里的秦腔。
咿咿呀呀的唱腔,和这古旧的店铺,倒是相得益彰。
李牧走了进去。
李牧也不做声,只是蹲下身,开始在地上那堆杂物里翻看。
李牧的心里,没有丝毫波澜。
捡漏这种事,可遇不可求,他本就没抱太大希望。
就在他准备起身离开时,眼角的余光,瞥到了墙角一个竹筐。
竹筐里,似乎装着一些碎裂的瓦片和陶片。
在古玩行,这叫“窑货”,是价值最低的东西,通常是买大件时,当添头送的。
李牧的心,却没来由地动了一下。
他走过去,蹲下身,伸手从竹筐里,拈起了一块陶片。
陶片不大,只有巴掌大小,边缘是新断裂的茬口。
上面沾着一些尚未干透的黄土。
当指尖触碰到陶片粗糙的表面时,一种奇异的熟悉感,瞬间涌上心头。
李牧的呼吸,微微一滞。
他将陶片翻过来。
在昏暗的灯光下,陶片上那暗红色的彩绘纹饰,清晰地映入他的眼帘。
由圆点、弧线和三角构成的,如同盛开花瓣的纹样。
庙底沟文化,花瓣纹!
李-牧的瞳孔,猛地一缩。
下午在会议室里,才刚刚展示过这种纹饰的幻灯片。
王建国和孙浩,更是在飞机上,对他详细地科普过。
杨官寨遗址出土的彩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种精美绝伦的花瓣纹!
这怎么可能?
他强压下内心的震惊,又从竹筐里翻出了几块。
无一例外。
全都是带有类似纹饰的彩陶残片。
而且,每一块陶片上,都带着新鲜的泥土,断口也是新的。
这绝不是传世的古董。
这是刚刚从土里挖出来的!
“老板。”
李牧站起身,声音控制得很好,听不出丝毫异样。
那闭目养神的老头,终于缓缓睁开了眼睛,浑浊的眼珠子在他身上打了个转。
“看上什么了?”
他的声音,沙哑而平淡。
“这筐破烂,怎么说?”
李牧指了指墙角的竹筐,语气随意得像是要买一捆白菜。
老头顺着他的手指看了一眼,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
一个毛头小子,不看玉器瓷器,偏偏对一筐碎瓦片感兴趣。
不是穷学生,就是棒槌。
“那不是买的。”
老头重新闭上眼睛,懒得搭理。
“开个价吧,我看着挺有意思,想买回去粘着玩。”
李牧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烟,递了一根过去。
老头睁开眼,瞥了一眼他手里的烟,是中华。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过来,却没有点燃,只是夹在手指间把玩。
“你要是真想要,”他慢悠悠地说道,“五千块,一分不能少。”
他狮子大开口,本意是想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知难而退。
在他看来,这筐从乡下收来的“烂瓦片”,能值个百八十块就顶天了。
“行。”
李牧的回答,只有一个字。
他甚至没有丝毫的犹豫,直接从钱包里,点出了一沓红色的钞票。
五十张,不多不少。
老头的脸上,闪过一丝错愕。
他没想到,对方竟然连价都不还。
他看着李-牧递过来的钱,又看了看他那张年轻而平静的脸,心里反而有些犯嘀咕。
难道这筐破烂里,真有什么宝贝不成?
他接过钱,在手里捻了捻,确认是真钞后,才不情不愿地摆了摆手。
“那走吧。”
“有袋子吗?”李牧问道。
“没有。”老头没好气地回答,已经开始后悔自己是不是卖便宜了。
李牧也不在意,直接将那只破旧的竹筐,整个抱了起来。
走出店铺,重新回到喧闹的街上。
李牧抱着竹筐,脚步沉稳,内心却已是翻江倒海。
他没有丝毫捡漏的喜悦。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彻骨的冰冷。
他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
这筐陶片,就是从杨官寨遗址里流出来的。
如果有人,在监守自盗!
大概率是当地请的工人,如果是考古队的人,就算要偷,也不会选这些品相差的。
一群最可爱的人,在烈日和风沙下,小心翼翼地捧出历史的瑰宝。
而另一群人,却在暗中,将这些无价之宝,当成破烂,论斤变卖。
李牧抱着竹筐的手,不由得紧了紧。
他打了一辆车,直接返回了考古工作站。
宿舍楼里静悄悄的,大部分人应该都已经休息了。
李牧用钥匙打开自己的房门,反手将门锁上。
他将竹筐放在书桌上,打开台灯。
明亮的光线下,那些陶片的细节,更加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他小心翼翼地将所有陶片都取了出来,在桌子上摊开。
一共二十七块。
每一块,他都仔细地观察。
陶片的质地,是典型的夹砂红陶,胎壁厚薄均匀,这是仰韶文化时期常见的制陶工艺。
上面的彩绘,以黑彩和红彩为主,笔触流畅而古朴。
最重要的,是那些纹饰。
除了标志性的花瓣纹,李牧还在几块陶片上,发现了鱼纹、鸟纹和鹿纹的变体。
这些,全都是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典型特征。
器型、纹饰、彩绘风格……
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