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旁边的中年男人忽然开口了,声音温和。

“是的,老师。”

李牧礼貌地回应。

“哦?看你这年纪,是去旅游,还是上学?”

中年男人推了推眼镜,饶有兴致地打量着他。

“去实习,我是西南大学历史系的,学校安排去SX省考古队。”

李牧如实回答。

听到“SX省考古队”这几个字,中年男人和旁边那个闭目养神的年轻人都同时睁开了眼睛,齐刷刷地看向他。

“哦?这么巧?”

中年男人笑了起来,“我们就是省考古队的。我叫王建国。”

他指了指旁边的年轻人:“这是我带的博士生,叫孙浩。”

那个叫孙浩的年轻人也对李牧点了点头,露出一口白牙,笑道:“你好,我叫孙浩,你叫我浩哥就行。”

李牧连忙坐直了身体,没想到这么巧,在飞机上就遇到了未来的同事和领导。

“王老师好,浩哥好,我叫李牧,大一新生,以后还请两位多多关照。”

“大一新生?”

王建国和孙浩都有些惊讶。

“现在大学实习都这么早了?”

孙浩好奇地问道,“我们那时候,都是大三才有机会下工地的。”

“学校特殊照顾,名额难得。”

李牧谦虚地笑了笑。

王建国赞许地点了点头:“是好事,考古这门学问,光看书本可不行,就是要多下现场,多摸实物,用手去感受历史的温度。”

他的目光落在李牧手里的书上,笑道:“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勘探还是,文物修复?”

李牧回答道:“王老师,我是学文物修复。”

“学弟你大一,应该有两刷子吧哈哈,家里也是考古人?”孙浩问道。

“没有,父母以前做进出口生意的,现在给人打工。”

孙浩和王建国对视一眼,显然有些惊讶。

“王老师,我们这次去的,是高陵区的那个遗址吗?”

李牧装作好奇地问道。

“哦?你还提前做功课了?”

王建国有些意外。

“对,就是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

孙浩在一旁接口道,他的脸上,带着一种难以掩饰的兴奋和向往。

“李牧,你可不知道,这个杨官寨,在咱们考古圈,那可是个了不得的存在!”

李牧心中一笑,了不得?

何止是了不得,那简直是石破天惊。

但他脸上依旧保持着恰到好处的求知欲:“浩哥,能给我讲讲吗?我只在网上查了点大概资料,知道是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何止是新石器时代那么简单!”

王建国接过了话头,他的神情变得严肃而庄重,仿佛在讲述一件神圣的事情。

“李牧,你记住,杨官寨遗址,它的年代,距今大约在5500年到6000年之间,属于我们华夏文明早期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阶段——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文化。”

“庙底沟文化……”

李牧当然知道,这是华夏文明曙光初现的时代,以其精美的彩陶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史前时代的艺术高峰”。

中华5000年,那是保守估计的。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出土的东西,距今就有5500年。

只是现在刚刚发掘,官方还没有下定论。

王建国看着李牧,缓缓说道:“这个遗址的发现,本身就很有戏剧性。那是2004年,那边要搞一个工业园区,施工队挖地基的时候,一铲子下去,挖出来的不是土,是花花绿绿的陶片。”

“当地文物局的同志赶到现场,一看,就知道这地方不简单。于是,从那时候开始,一场长达数年的抢救性发掘,就开始了。”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到现在,累计发掘面积已经超过了1.7万平方米,但你知道吗?这对于整个遗址来说,依旧只是冰山一角。”

“整个遗址,总面积大约有80万平方米!”

孙浩补充道,他伸出八根手指,比划了一下,脸上满是震撼。

80万平方米!

李牧虽然早就知道,但此刻听当事人亲口说出,依旧感到心潮澎湃。

那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一百多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在六千年前,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石器时代,能支撑起如此庞大规模聚落的,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原始村庄。

可以证明是当时文明的先进性。

“而杨官寨最伟大的发现,也是它被称之为‘城市雏形’的关键,就是它的环壕。”

王建国的眼神,仿佛穿透了云层,看到了那片古老的土地。

“一条巨大的人工环壕,像一条巨龙,将整个聚落核心区环抱其中。”

我们经过精确测量,这条环壕的周长,长达1945米!壕沟内部的面积,达到了惊人的24.5万平方米!”

他看着李牧震惊的表情,满意地笑了笑:“这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34个标准足球场!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唯一一个保存完整的庙底沟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

“我们甚至在环壕的内侧,发现了疑似墙基的遗存,这说明,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城墙’这个概念,可能已经出现了!”

这些李牧早就知道,但是内心还是有几分激动,毕竟考古是自己喜欢的事业。

城墙,环壕,巨大的聚落面积……这些词组合在一起,勾勒出的,正是一个早期国家的轮廓。

“更让人惊叹的,是环壕内部的规划布局。”

孙浩抢着说道,显然他对这些数据早已烂熟于心。

“整个居住区,位于环壕的中部,而且已经有了非常完备的引排水系统。我们在中心区域,发现了一个容积超过1000立方米的池苑,还连着一条95米长的水渠!”

“这可是我们关中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水利系统!而且整个聚落的布局,呈现出一种中轴对称的格局,这简直就是后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萌芽啊!”

“对。”

王建国点了点头,“有了防御工事,有了城市规划,接下来,就是更精细的功能区划了。”

“整个遗址,目前大致可以分为南北两区,展现了不同时期的聚落形态。”

“北区,是核心的庙底沟文化聚居区,就是以大环壕为中心的那一片。”

“我们推测,那里可能是当时特权阶层,比如部落首领、大祭司居住的地方,或者是举行重大祭祀活动的场所。”

“而南区,则主要是半坡四期文化的聚居区。我们在那里,发现了成排的窑洞式房址,这也是关中地区发现的最早的窑洞。”

“更重要的是,这些窑洞和陶窑是组合在一起的,形成了一个个‘吕’字形的制陶作坊区。”

王建国看着李牧,加重了语气:“你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在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专业化的社会分工!”

哎~

突然,王建国叹了口气。

李牧:“王老师怎么叹气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