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走后第三年的中秋,我第一次在梦里与她重逢。
那晚的月亮格外圆,清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床前,像铺了一层薄霜。我辗转反侧到凌晨才入睡,却不想走进了最真实的梦境。老家的客厅里,母亲和四姨坐在褪了色的布艺沙发上,茶几上摆着几个月饼,还有母亲生前最爱吃的五仁馅。
“妈?“我站在门口,双腿像灌了铅般沉重。
母亲转过头来,面容比我记忆中还要清晰。她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角细密的皱纹里盛满笑意。“来啦,“她拍拍身边的空位,“正好说到你呢。“
我踉跄着走过去,手指触到她的衣袖——竟是温热的。这个细节让我的眼泪瞬间决堤。四姨在一旁抹眼睛,却还强撑着笑容:“你妈刚才还说呢,走得太急了,好多事都没来得及......“
“可不是,“母亲叹了口气,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沙发扶手上那个被烟头烫出的小洞——那是我小时候的“杰作“。“隔壁李婶比我查出来还晚两个月,现在还能去广场跳舞呢。“她的语气里没有怨恨,只有淡淡的困惑,仿佛在讨论一件与她无关的小事。
四姨赶紧岔开话题:“今儿个中秋,你妈特意回来看你们。这会儿天地通明,各路神仙都忙着拜月呢,咱们也别说这些伤心事了。“
母亲点点头,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转向我:“那些证件都办好了没?“见我一头雾水,她急得直拍大腿,“就是结婚证啊!上次不是说要领证了吗?“
我这才恍然大悟,喉咙发紧:“早办妥了,人都给您娶回家了......“话一出口就后悔用了过去时,但母亲似乎并不在意,只是长长地舒了口气,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仿佛终于卸下了一桩心事。
梦里的时间过得很快,转眼窗外就泛起了鱼肚白。母亲的身影开始变得透明,我拼命想抓住她的手,却只握住一缕带着槐花香的清风。醒来时,枕巾已经湿透,窗外的月亮还挂在天边,像一个沉默的见证者。
第二次深刻的梦境发生在妻子怀孕后。那是个闷热的夏夜,我梦见和母亲在老家的餐桌前吃饭。桌上摆着简单的小菜和一锅冒着热气的大米粥——那是母亲最拿手的,米粒煮得开花,上面结着一层厚厚的米油。
“多吃点,“我给母亲夹了一筷子凉拌黄瓜,“最近天热,您胃口不好。“
母亲小口啜着粥,突然说:“等到月份大了,连件小衣裳都搓不动,你得提前准备。“我拿筷子的手悬在半空,心脏狂跳——我们还没把这个消息告诉任何亲戚。
“妈,您......“我声音发颤,“您都知道了?“
“傻孩子,“母亲笑着摇头,眼角的皱纹堆叠成温柔的褶子,“当妈的什么不知道?“
粥碗上升起的热气模糊了我的视线。我鼓起勇气问:“等孩子出生了......您还会来看他吗?“
“会呀,“母亲不假思索地回答,语气轻松得像在讨论明天的天气,“当然会。“
她起身去洗手间,背影瘦小却挺拔。我望着墙上那幅褪色的年画,突然冲口而出:“妈,您别走了行不行?“没有回应,只有水管里水流的声音。我伏在餐桌上痛哭,直到把自己哭醒。窗外,晨曦微露,妻子的腹部微微隆起,一个新的生命正在其中安睡。
这些梦境太过真实,以至于我常常分不清哪边才是现实。有时半夜醒来,会下意识摸向身侧,总觉得母亲刚刚还坐在床边。妻子说我常在睡梦中呓语,喊着“妈,别走“,然后泪流满面地醒来。
最神奇的是,母亲在梦里从不说自己“死了“,总是用“走了“代替。她的时间似乎停滞在生前的状态,依然操心着我的衣食住行,惦记着我没完成的人生大事。而梦中的我也从不点破这层窗户纸,配合着她演出一场心照不宣的戏码。
清明扫墓时,我把这些梦讲给四姨听。她烧纸钱的手停顿了一下,火星溅到她的布鞋上。“你妈活着时就爱操心,“四姨望着袅袅青烟,“现在成了仙,还是改不了这脾气。“她说老家有种说法,亲人去世后头三年,魂魄会在人间徘徊,了却未竟的心愿。
“你妈这是放心不下你啊,“四姨把一篮水果摆在墓前,“等看到孙子平安出生,估计就能安心往生了。“四姨还告诉我,我结婚当天,有感应的人告知我四姨,她姐姐来了,来参加她儿子的婚礼了。
我跪在坟前,看着纸灰像黑蝴蝶般飞舞。母亲的墓碑被阳光晒得温热,我偷偷把额头贴上去,仿佛这样就能离她近一些。远处山路上,几个孩童追逐嬉戏,他们的欢笑声惊起一群麻雀,扑棱棱地飞向湛蓝的天空。
妻子临产前夜,我没梦到母亲,但是恰巧女儿是在我生日那日出生的。我觉得冥冥之中也是缘分吧,在30多年的那个上午,同样差不多的时辰,我出生了。现在我女儿也和我一样来到了这个世界。
如今女儿都跌跌撞撞的会走路了,虽然她从没见过这位至亲。有时我翻出那张卡西欧相机里的老照片,指着上面笑容温婉的妇人告诉他:“这是奶奶。“她会用胖乎乎的小手指着照片,又指指天空,仿佛冥冥中真有某种感应。
母亲离开得越久,我越觉得死亡或许不是终点。她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在梦里,在风中,在孩子酷似她的眉眼间。那些梦境不是幻觉,而是她穿越时空寄来的家书,告诉我她从未真正离开。
前些天又梦见母亲,是妻子梦到的,她梦到了她从未谋面的婆婆,还有她苦命的公公,两人牵着手来看我们了。听到妻子的话,眼眶湿了一大片。窗外,一弯新月挂在梧桐树梢,清冷而温柔。我轻手轻脚地下床,走到婴儿床边。女儿睡得正香,小手攥成拳头放在腮边,那姿势竟与老照片里的母亲如出一辙。
我忽然明白,母亲从未离去。她活在每一次血脉的跳动里,每一场似曾相识的梦境中,每一处细微的家族印记上。而那些梦,是她留给我的特殊礼物——在现实与虚幻的缝隙里,我们依然能够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