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告别
那年春天的庙会格外热闹。我挤在熙攘的人群中往家走,远远就看见母亲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晒太阳。她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甚至还带着淡淡的红晕。这场景平常得让我恍惚——仿佛根本没有BJ的治疗,没有医院的白色病床,没有那些装在塑料小袋里的药片。
“妈!“我提着行李站在院门口喊了一声。
母亲转过头,眼睛亮了起来:“回来啦?“她的声音比电话里听起来有气力多了,甚至撑着扶手想要站起来迎我。三姨赶紧按住她的肩膀:“别逞强,坐着吧。“
我放下行李,蹲在她身边仔细端详。母亲的脸确实比年前丰润了些,手腕也不再是皮包骨的样子。几个姨母围着她,这个递水,那个擦汗,像众星捧月般呵护着。
“中医院的方子见效了,“二姨喜滋滋地说,“这几天都能吃小半碗饭了。“
母亲微笑着点头,伸手整理我衣领上的褶皱——这个动作她做了二十多年,手指依然那么轻柔。阳光透过梧桐树叶的间隙,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忽然觉得,也许奇迹真的会发生,也许母亲能像这棵老梧桐一样,熬过寒冬又发新芽。
庙会那几天,家里热闹得像过年。亲戚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带来自家种的蔬菜、腌的咸菜、磨的香油。母亲坐在客厅中央的沙发上,像个女王般接受众人的问候。她甚至能起身给客人倒茶,虽然步子缓慢,但确实是自己走动的。
“你看你妈气色多好,“邻居王婶拉着我的手说,“肯定能长命百岁。“
我笑着点头,心里却涌起一阵酸楚。只有我知道,母亲每晚仍会疼得睡不着,只是白天强撑着不让我们担心。她的“好转“更像是一盏油灯最后的跳动,明亮得让人误以为它会永远燃烧下去。
生日那天,公司临时有事,我不得不提前返京。临走前,母亲说想吃点东西,我赶紧钻进厨房。冰箱里有姐姐准备好的手擀面,我笨手笨脚地煮了一碗西红柿打卤面。面条有些坨了,卤也咸了,但母亲吃得很香。
“这就当你儿子的长寿面,“我把碗递给她,“吃了就长长久久。“
母亲的手抖得厉害,几乎握不住筷子。我接过碗,一口一口喂她。她才吃了两三口就摇头,却还强撑着笑容:“好吃,我儿会做饭了。“
阳光从厨房窗户斜射进来,照在母亲稀疏的头发上,泛着银白色的光。我忽然想起小时候过生日,她总会给我煮一碗卧着荷包蛋的长寿面,然后坐在对面笑眯眯地看着我狼吞虎咽。如今角色对换,我却恨不得时间永远停在这一刻。
“我得走了,“看了眼手表,我艰难地开口,“有事立刻打电话。“
母亲点点头,突然抓住我的手:“在外头...别亏待自己。“她的手心湿冷,像一块融化的冰。
我匆匆应了声,逃也似地拎起行李往外走。在院门口回头时,看见母亲仍坐在厨房的椅子上,阳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一直延伸到我的脚边。
回京第五天,我正在开会,手机震动起来。屏幕上显示着姐姐的名字,我的心突然沉了下去——她从不在我上班时间打电话。
“快收拾东西回家吧,“姐姐的声音支离破碎,“妈快不行了,大夫下病危了,肝衰!“
会议室的白炽灯突然变得刺眼,同事们的交谈声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毛玻璃。我机械地收拾文件,向上司请假,打车回住处拿行李。这一切都像是一场荒诞的梦——明明庙会时母亲还能走路,还能说笑,怎么突然就...
去火车站的出租车上,司机师傅从后视镜看了我好几眼:“小伙子,遇上难事了?“
我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街景,喉咙发紧:“我妈...病危了...“
司机沉默了一会儿,变道驶入最内侧车道:“我开快点。“这个陌生的中年男人一路超车,甚至闯了个黄灯。到站时,他塞给我一瓶矿泉水:“加油啊,当妈的都盼着孩子好。“
火车开动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手一直在抖,矿泉水瓶被捏得咔咔作响。窗外,暮色中的华北平原一望无际,偶尔闪过的灯火像坠落的星星。我盯着手机屏幕,生怕错过家里的任何消息。
医院走廊比记忆中更加阴冷。父亲佝偻着背坐在长椅上,姐姐眼睛肿得像桃子。堂哥拍了拍我的肩膀:“你来了就好,我们先回去,有事打电话。“
病房里,母亲躺在雪白的床单上,瘦小得几乎要被被子淹没。各种仪器围绕着她,发出规律的“滴滴“声。我轻轻握住她的手,那只曾经能轻松擀开面团、能飞针走线的手,现在枯瘦得像干树枝。
“医生说...“姐姐在我身后开口,声音哽咽,“就这几天了...“
我坐在病床边,看着母亲起伏的胸口。她的呼吸又急又浅,像一只疲惫的鸟。突然,她的眼皮颤动了几下,睁开了眼睛。那目光浑浊却温柔,认出了我,嘴角微微上扬。
“妈...“我凑近她,闻到她身上淡淡的药味和衰老的气息。
她的嘴唇动了动,却只发出几个模糊的音节。我贴得更近,终于听清了:“...回...家...“
四个姨母下午赶来了,她们围在病床前,强颜欢笑地说着安慰的话。送她们去电梯时,四姨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庙会时不还好好的吗?“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只有电梯冰冷的金属门映照着我们扭曲的倒影。
那天晚上,母亲开始说胡话。有时喊我小时候的乳名,有时念叨着要给我做棉袄。我握着她的手,一一应答,仿佛这样就能留住她逐渐消散的意识。凌晨时分,她的呼吸突然变得急促,监护仪上的数字疯狂跳动。值班医生赶来看了看,悄悄对我摇头。
天亮后,姐姐给四姨打了电话。中午,我们带着母亲回家了——用四姨的话说,“生在家乡,死也要死在家乡“。
家里的床铺已经收拾好了,是母亲结婚时的那张老式木床。我们小心翼翼地将她安置在上面,她似乎舒服了些,呼吸变得平稳。窗外,梧桐树的新叶在春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欢迎她回来。
接下来的日子像一场漫长的告别。亲戚邻居们川流不息地来看望,每个人都红着眼眶,轻声说着母亲的好。她年轻时帮东家裁衣裳,帮西家带孩子,谁家有事都第一个到场。现在,这些受过她恩惠的人都来了,带着自家种的蔬菜、新蒸的馒头,仿佛这样就能报答些什么。
我给母亲擦脸、喂水、翻身,做着她曾经为我做过的一切。第五天下午,天色突然暗了下来,远处传来闷雷的声响。我坐在床边,握着母亲的手,把那些一直说不出口的话都倒了出来:
“别担心我们,我已经长大了...我会成家,会照顾好爸爸和姐姐...我们会好好的...“
雨点开始敲打窗户,越来越急。母亲的眼睛突然睁大了,直直地望着天花板,呼吸变得异常急促。姐姐哭着扑过来,父亲站在门口,像个迷路的孩子。屋外的雨声、雷声混成一片,仿佛天地都在为这一刻恸哭。
七点二十六分,母亲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再也没有吸进去。雨停了,一缕夕阳突然穿透云层,照在她平静的脸上。我俯身亲吻她的额头,那里还残留着些许温度,像一块正在融化的冰。
后来人们说,那是外公外婆来接她了。我只知道,在那一刻,我生命中最温暖的一部分永远地离开了。屋外的梧桐树在雨后闪着微光,新生的嫩叶上挂着水珠,像无数颗来不及落下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