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陈安懒得跟这老顽固争,只要还钱就行。

“你把五十贯还了就行,其他官员贪不贪、老百姓过得咋样,跟我没关系……”

“这态度就对了,少管闲事,先把自己的事做好。”

“那你以后也别来问我了,反正我也没啥好主意。”

“呵呵,你以为咱乐意来?”

“那你请回呗,不送!”

“这江宁县后院是朝廷的财产,咱为啥不能留?”

“你这老头怎么这么不讲理?”

“你这臭小子懂不懂尊老爱幼?”

大家看这一老一小又吵起来,虽然无奈,但也习惯了。

两人都固执、脾气倔,性格简直一模一样,不知情的,还以为是父子呢!

夜色越来越深,转眼到了二更天。

陈安和朱元璋的“口水战”暂时停了。

今天朱元璋难得占了上风,心情不错,没连夜回应天府,而是留在县衙后院住下了。

第二天早上,连着晴了好几天的天终于阴了,看样子肯定得下大雨。

今年应天府的天气有点反常,都四月末了,往年早该进入梅雨季节,今年却到现在才有要下雨的迹象。

洪武十五年,大明就像个十五岁的少年,开始变得强壮起来。

虽然朱元璋的政策又落后、漏洞又多,但现在这些制度还没定型,还有调整的机会。

不过要是等时间长了,大家都习惯了,再想改革,那就难上加难了!

除非……

将一切推倒重来!

华夏历史上的变革,大多发生在王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最激烈的时候。

说白了,就是统治者被逼得没办法才妥协。

因为守旧的势力实在是太大了,除了商鞅变法彻底成功了之外,其他变法几乎全部以失败告终。

就连商鞅这么厉害的人,最后也没啥好下场,落得个五马分尸的惨状。

当所有改革都失败,社会矛盾已经闹到没法调和,改朝换代就成了必然,然后又是一个新的轮回。

陈安常常琢磨。

要是在王朝刚建立的时候,社会矛盾还不尖锐,就开始搞改革,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一来开国皇帝威望高,能镇住反对的声音;

二来新朝代有新气象,激进点的改革可能不会被守旧派强烈反对。

他这么想,也这么做了,不然为啥天天和朱元璋争论?

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和这老顽固抬杠?

但朱元璋的固执远超陈安的预料。

就算把想法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他,这老头还是顽固不化,只接受了最不重要的“大学士制度”。

算了,反正是老朱家的天下,随他去吧。

既然说不动老的,那就好好培养小的。

朱雄英既已拜了自己为师,自己自然要把自己的理念传给他。

搞不定老头子,还搞不定小徒弟?

想到这儿,站在院子里的陈安看向自己开山大徒弟的眼神都柔和了不少。

早上八点左右,朱雄英正跟着韩无双在院子里挥汗打拳。

这孩子身体弱,抵抗力差,陈安特意下了死命令,让他每天早上跟着打一个小时的健身拳。

但让陈安一直想不通的是……

历史上,朱元璋最后传位的是建文帝朱允炆,那这朱雄英咋就突然没了消息呢?

难不成是和他爹一样,没活到朱元璋去世?

陈安疑惑地看了一眼正在院子里喝豆浆的朱元璋。

朱元璋发现他的眼神后,立刻怼了回去。

“臭小子,你这是啥眼神?”

“身为县令,居然睡到太阳老高才起床?就你这样的‘狗官’,还好意思说朝廷给的俸禄低?”

“依咱看,每年给你九十石俸禄都算多的!”

陈安立马反驳道。

“人家说没良心的人是‘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你倒好,碗里的豆浆都还没喝完呢,便开骂了?”

“没见过你这么没良心的!”

徐达一看他俩又掐起来了,一脸生无可恋地叹气。

“哎!你俩就不能消停会儿,好好说话?”

陈安拿起一个茶叶蛋,刚剥完皮准备吃,就被徐妙锦用筷子敲了一下手。

“都没洗漱呢?就吃东西?赶紧先去洗洗!”

他只好悻悻地把刚拨好的蛋放回了盘子里。

徐妙锦又说。

“陈大哥,你家的香皂,应天府都买不到,能送我两块吗?我还从来没用过这么香的呢!”

“应天府买不到?”

陈安有点奇怪。

他记得北宋的时候,市面上就有卖香皂的了啊!

不过他自己做的香皂,比市面上卖的好用,也实属正常。

谁让他来自二十一世纪呢!

“买是买的到,但没你家的好用,也没你家的香!”

徐妙锦可怜巴巴地看着陈安,接着说。

“我听小娥姐姐说你家还有好几块呢,就送我两块呗。”

“又不是什么贵重东西,你想用就拿去吧。”

陈安满不在乎地说。

“真的吗?那谢谢陈大哥啦!”

徐妙锦高兴坏了。

陈安笑了笑,正要去院子里洗漱,走到一半突然停住了。

对啊!

这几天正缺钱呢,为啥不发明点小玩意儿去应天府卖?

特别是像香皂、胭脂什么的,再想点营销的办法,肯定能大卖!

不论啥时候,女人的钱都好赚!

只要能抓住女人的心,那本大人不就直接能当大明首富了?

八点五十左右,陈安带着韩无双,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朝县衙前院走去。

在家办公就是好,可以踩点到不说,还不用担心堵车。

说起堵车,这确实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随着江宁县的商业越来越繁荣,应天府各个县,甚至其他地方的商人,都闻风而来。

商人嘛,都逐利。

江宁县经济好,还有个“陈青天”坐镇,自然成了做生意的首选地。

但这些商人虽然带来了不少税收,也让本来就不宽敞的县城经常人满为患,甚至造成了拥堵。

眼下也是时候解决这个问题了。

可是扩建城墙,还是给进出县城的马车发号牌,实行“开四停四”的政策呢?

要不学学后世,搞个新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