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大的毛病,就是从不吸取教训。
朱元璋也是人,自然也不例外。
再说了,镇守边疆的藩王天天跟蒙古人打仗,经验丰富。
他们手下的兵虽然没京城多,但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
等朱元璋和太子朱标去世后,下一代皇帝能管得住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吗?
肯定管不住。
到时候天下大乱就不远了。
就像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一样。
按照历史发展,太子朱标和朱元璋先后去世后,朱允炆当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削藩。
然后燕王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造反,最后打进南京,成功夺权。
要是朱元璋知道自己才死四年,亲儿子就造反,不得气活过来?
所以不管分封制度看起来多完善,兄弟之间互相争斗的事肯定免不了。
这也是陈安觉得分封藩王是最烂政策的原因。
这种开倒车的做法,早该扔垃圾堆里了。
可朱元璋倒好,偏偏又捡起来用。
说他“小农思想”,一点都不冤枉。
“再说了,朝廷给藩王定了不少规矩,京城三大营都是精锐,收拾叛军够用;江南是咱的钱袋子,攥在手里就不愁钱粮。”
陈安接着又说。
“朝廷有百万大军,又有钱粮重地,所以陛下和大臣们都觉得稳当。”
朱元璋和徐达互相看了一眼。
这小子刚才还说藩王制度不好,怎么现在又夸起来了?
朱元璋纳闷地问。
“你既然知道分封有好处,为啥刚才还说胡话?”
“就是啊,藩王守边疆,能保卫京城,又能打外敌,咋到你嘴里就啥也不是了?”
徐达也好奇地问。
陈安认真地看了一眼他俩,慢悠悠地说。
“当年晋武帝司马炎和汉高祖刘邦也是这么想的,可结果呢?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全来了。”
“以前的教训那么惨,为啥陛下和大臣们就当没看见?”
“是觉得藩王都是道德高尚的人,不会被权力诱惑?还是觉得朝廷的军队能打得过边疆的精锐?”
“当然了,只要陛下还活着,天下就乱不了。”
“太子一看就是当明君的料,继位后估计也没啥事儿,但陛下和太子能长生不老吗?”
“等陛下和太子不在了,就算藩王自己不反,能保证他们手下没人想造反吗?说不定再来个‘黄袍加身’呢?”
“所以我才说,分封藩王是咱们最大的错误,这种遗祸子孙的政策,早该废除了,为啥还要接着用呢?!”
朱元璋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大声嚷嚷道。
“你会不会好好说话!不会说就把嘴闭上!”
这小子居然敢说“遗祸子孙”这种大逆不道的话,简直是没被社会毒打过!
徐达强憋着笑。
分封藩王这国策是朱元璋亲自拍板的,他们这些老臣虽说觉得有问题,但毕竟是人家老朱家的家事,也不好多嘴。
再说了,历朝历代哪个开国皇帝不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
自己这些老臣安分点做人就行,瞎掺和人家家事干嘛?
曹国公李文忠还是徐达老兄弟的亲外甥呢,就因为在朝堂上顶了朱元璋几句,现在不仅被削了权,还被软禁在家里半步不许出门。
自己要是想安安稳稳的过晚年,有些事还是少掺和为妙。
但看陈安说话太直,徐达还是忍不住提醒。
“提意见就好好说,别东拉西扯的乱放炮,听见没?”
陈安无奈地说。
“唐太宗都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都有‘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的前车之鉴了,陛下为啥还非得搞这开倒车的‘藩王政策’呢?!”
朱元璋虽然出身穷苦,但肚子里有墨水,西汉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前因后果他都门儿清。
说白了,这俩乱子本质上都是地方藩王和中央朝廷掐架,皇室宗亲争权夺利,把国家拖进了战乱。
陈安真心不想让“靖难之役”再发生。
他倒不是可怜朱允炆那个书呆子。
对方孝孺这种酸儒,被灭十族他都不会同情。
也不是觉得燕王朱棣当不了好皇帝,他就是心疼老百姓。
才过了几十年的安稳日子,就又要乱起来了。
乱世里的人命,根本就不值钱。
史书上只写“靖难之役”里的大战役,夸朱棣父子多厉害,把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写成笑话,但根本没提这场战争让多少老百姓死伤,损失有多大。
一场打了四年、几乎把北方都卷进去的战争,济南那边几乎没人了,能有多惨,可想而知。
所以要是有机会,陈安肯定得阻止这场灾难。
朱棣确实厉害,但能不能把这劲儿用在别的地方?
漠北还有蒙古残余势力呢,有打朝廷的劲儿,去打蒙古人不好吗?
还能在历史上留个好名声。
但陈安说了这么多,朱元璋根本没听进去,他烦躁得很,站起身来在院子里走来走去。
过了好一会儿,朱元璋才转头对陈安和徐达认真地说。
“‘众建宗亲以藩王室’是定好的国策,岂是你一个小年轻说两句就能改的?”
“再说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就是个七品小芝麻官,少操心不相干的事。”
陈安耸耸肩,没好气地说。
“你老这话,我可不敢反驳。”
徐达有点惊讶地看了一眼陈安,本以为他要和朱元璋吵,没想到这么快就服软了。
陈安又说。
“的确,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就是个七品小官,一年才九十石俸禄,把自己手头的事儿办好就行,国家大事哪儿轮得到我操心?”
朱元璋斜着眼瞅他。
“话是这么说,可咋听着这么阴阳怪气的呢?”
陈安没好气地说。
“哪有阴阳怪气?要不是你刚才非逼着我说,我才懒得说呢!”
“要是真被我说中了,将来天下大乱,我就辞官回家,眼不见心不烦!”
“陈先生,你要辞官啊?能不能捎上我啊……”
朱雄英也不知道啥时候躲在房檐下听墙角,赶紧凑上来搭话。
众人回头一看,小家伙蹦蹦跳跳跑过来,窝进朱元璋怀里撒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