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襄世子:重塑日月河山 第14章 祸随人事起

作者:老襄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09 21:03:29
最新网址:www.biquw.cc

自二月十二日亲领真武山诸道、为王府战殁诸仪卫及家丁祭祀安葬后。

朱常澜随即投入到每日的文山海会之中。

如是这般又过了十来天。

朱常澜终是将文昌门炮战一干手续文书理顺捋清。

得了些许空闲时光,卧坐于襄王府假园之内。

眺望云天、放空思绪。

同时嘴巴里还不忘低声怒骂道:“去他妈的八股雕花.....”

这几日,为填补先前遇贼炮战之调令文书。

同时应付兵备道查验、炮战军功造册等事宜。

这位世子殿下可谓费尽心血。

“之前行事确实有些仓促,用吴娘子当借口调兵操练,还有城墙上以杨嗣昌为借口诓骗军士....虽说是事急从权,可事后光是补齐这一堆佐证,就费了我半条命。”

尤其是想到先前在襄阳府衙之内。

担任湖广佥事并监郧襄诸军。

且行将调任河南巡抚的张克俭。

那一番好似穷追猛打般的责问。

朱常澜就不由得感到头皮发麻。

“按我大明国制,藩王之流不许掌兵,如此随意调遣,尔等襄藩视朝廷礼仪法度何在?”

“殿下贵为成祖皇帝后嗣、仁宗皇帝玄孙,整日不思效仿宪王公忠体国之举,却是整日这般肆意妄为、昏淫无道!”

“何谓‘若无护卫军士恰好于城墙操练,献贼大军就要破城?’,就算献贼杀将进来,自有我襄阳本府武将军士挡之,何须殿下多操无用之心!”

“......”

一番唇枪舌战。

竟令朱常澜想起当初。

自己曾在某位院系领导手下,担任综合文秘时的惨痛记忆。

论至言辞激烈时。

朱常澜倒也懒得废话。

直接将签有张克俭署名的调令文书,扔在府堂之上。

张大人,你也不想收了两千贯的事情被同僚们知道吧?

有铁证如此,张克俭自然哑火不少。

不少早就看不惯张克俭这头倔牛的官吏们。

纷纷于台下暗自窃喜。

至于薛千山这厮,更是独立于堂门外放声大笑。

引得张克俭怒目环视,并将矛头指向这位指挥使。

两人互呛之后。

薛千山竟直接撸起官袍冲上前去,嘴中更是赫赫有词。

“我告诉你张克俭!”

“只要调令一日未至,你就还是这正五品的湖广佥事!”

“老子虽说受制于郧襄兵备道,但也是堂堂正正的正三品指挥使!”

最后整场府堂问话。

终是以薛千山和张克俭之间的自由搏击落幕。

不过这朱常澜,之所以敢当面驳斥张克俭。

皆因事前,襄王府已与诸官事先商讨了一番。

大家相互照本念词。

记录在案并留作存档即可。

毕竟要是闹得太过分。

把事情捅到应天府南京都察院。

把那位湖广道监察御史给引了过来。

本地府县各级官员——尤其是那位私藏张献忠小妾的王知府,指不定都得被查得掉层皮下来。

无非就是这位张大人表演欲望太过强烈。

适才得如此下场。

此番行为,真是恰如后世的政治幽默一般:

大会吵架没啥事,小会密谈要人死。

“不过...幸亏有老头子在前面打点,总的还算是平稳落地了。”

咻!

将烦心事甩出脑袋后。

朱常澜从一旁朱常澄过去练招安置的兵器架上,取来一杆长枪。

参照记忆中庞千户教授过的招式。

以及穿越前在军校中习练的搏击技巧。

于假园空地操练起来。

“凡事不能总指望有人保护,先前跟刘文秀那一场,更多的是靠对方戒备不足,以及我的招式太过阴狠,得了个险胜。”

“要是下次在遇到突发情况,老二或者仪卫不在身边,我自己也得要能真刀真枪地撑上一阵才行。”

霎时间。

朱常澜手中长枪好似龙蛇飞动一般。

其上寒光闪闪,朝前直刺而去。

数刻钟后。

只见一怯生生的年轻婢女。

连跑带喘地来到假园之内,探头探脑地上前说道:

“世...世子殿下,大王令你速去王府正殿,说是有圣上钦派京差来此!”

“知道了。”

听闻此言,朱常澜随即敛气停招,跟着婢女往正殿走去。

“.....你是先前自平康坊入府的女子之一吗?”

“回...回世子话,婢女令红,先前幸得世子搭救出坊,现在....王妃...灵牌前伺候。”

婢女怯生生地回答道:“今日因..府上人手不够,临时调去正殿差遣....”

“入了府没必要这般担惊受怕,只要你端正行事,没人会为难你。”

“谢..谢..世子殿下,婢着实...惶恐...”

行走途中,朱常澜本打算从这女子口中套些话来。

可看她这般模样,估计是什么也问不出。

“也不不知道这王老八,到底用了什么手段。”

“这十七个女子,之前在坊内一提土地贱卖之事,顿时就会泪如雨下。”

“可只过去一夜,临到第二天入了王府之后,就变得瞻前顾后,一句有关的话都不愿多说。”

“估计是威胁到对方家里人,或者是留了什么把柄,不准透露?”

不过,这倒也算是合了他的本意。

特意留朱女子第二日再入府,为的就是给对方留下进行胁迫的时间。

在这之后,只要令仪卫按户籍载地,暗中探访一般。

或许就能摸到这平康坊背后的一些龌龊之事

一阵胡思乱想后,朱常澜紧赶慢赶地来到正殿之中。

但见主座之上。

站有一位风尘仆仆、身着锦袍、外兜深色披风之人。

而在主座之下。

老襄王朱翊铭、知府王承曾以及其他府县要官均已到齐。

只不过。

除了作为始作俑者的老襄王之外。

一众本地官吏均是一脸茫然之状。

完全不知这圣上口谕究竟所为何事。

“下官敕封襄世子朱常澜,因故来迟,还请上差恕罪。”

“如是诸官及襄藩贵胄俱齐全。”上差冷冰冰地说道,“谕旨书授宣读官、臣锦衣卫千户郭承昊,奉命宣读圣上敕谕,诸官受!”

哗啦一声。

在场众人整齐划一地跪地行叩首礼道:

“恭请圣安!”

“圣躬安!”

听闻上差回礼后。

众人再各自起身,一同躬身肃立,静待宣读圣上口谕:

“敕谕,着锦衣卫千户郭承昊实地勘验。若襄藩所奏之事属实,则令福藩世子由崧客避湖广襄阳府辖枣阳县,暂用进贤郡王府邸。”

“待日后官军收复洛阳,恢复福藩封国故地后,再令其移居回府。”

“期间宗禄供养,皆取本地原属福藩田亩王庄之本色。”

“襄藩世子常澜,为人机警敏查,特命其勘察复核福藩寄田,府衙诸司另责一要员随之行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