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a自然清楚这是崔星焕的手笔,不过男人也并没有提前跟自己说起过这事。突然这样......还真是让人有些难为情呢。
身后的Mina看到她一直站着发愣,快步并到前面的位置,拉着Sana把手里的几个袋子丢进了储物柜里。
傻柴很快反应了过来,收拾完之后便不动声色地站回了队列里。
尽管仍然有些不寻常的动静,但女孩的心态却出奇的稳定。这些声音......好像并不那么重要。
收下谢礼毕竟是她跟崔星焕的事情,男人也给自己找好了理由,那就没必要管太多。
“会还给oppa的!”Sana在心里给自己暗暗地打气。
人群稍稍散开,这期节目里跟Sana同样分到MajorA组的朴志效,带着些好奇和试探的神色问道:“是上次来练习室的崔代表吗?”
她在JYP的时间极长,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应该算老资历了。
和自己一样,据说也在上一个出道计划里占有一席之地,可惜的是并没有能够成行。因此对于这个周期里的名额可以说是志在必得。
Sana轻轻“内”了一声,她心里是很坦荡的。所谓事无不可对人言,自己跟星焕oppa虽然联系很多,但两人一直默契的保持在“不逾矩”的平衡之中。
所以这事谁来都挑不出毛病。听到志效还在追问为什么没有给一同参与企划的另外两人准备,显然是有点刨根究底的意味。
Sana福临心至,并没有和她过多纠缠,只表示里面也有Momo xi她们的一份,由自己转交更方便。
练习生室长走进来后,女孩们的声音消失。依照长久以来的习惯,等待着对方的发号施令。
......
“你们觉得我这个主意怎么样?”
崔星焕把工作室里的众人聚集到一起,连同留守硅谷的张伟也一齐拉进了会议。
尽管之前已经提到过这事,但真摆上台面说还是有些抽象。崔星焕又把收购娱乐公司的事情给提了出来。
该说不说,朴民哲在这方面真是最理解崔星焕性格的人。其他人一直对这个计划或多或少持保留观察态度,但是他有自己很敏感的商业嗅觉。
StarVerse目前的业务集中在赋能一环,也就是作为技术服务商,而并不是数据所有者。
以他对技术的有限认知,其实并不理解这种路径闭环的重要性。但他懂事、看得清人。
崔星焕尽管给予了团队成员很多的自主权,大部分环节都准许他们自行决断、先斩后奏,但关键的步骤一定会交由他本人定夺。
这个年轻的领袖有一种不算令人反感的控制欲。时刻会流露出一股“大丈夫身居天地之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的情结,估计这也是隐隐听说和他父亲闹的不愉快的原因。
他理解崔星焕的顾虑,和JYP这样的公司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既然谈生意,别人嘴上说的话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重要。
签了合同又能如何呢?根本没有办法决定好内容生产的方向和节奏。今天JYP需要我们为《Sixteen》服务,明天他们可能会因为别的业务调整而让StarVerse闲置。
作为乙方,将会永远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围绕自己的技术需求,系统性地规划内容生产和数据采集。由这几天懒散的状态可见一斑。
所以当朴民哲把几份股权解析报告从抽屉里拿出,拍在桌上的时候,崔星换同样也没有感到丝毫的意外。
他很满意身边的这几个实干派,只要自己透露出意愿,他们会落实的很快。
就像之前他和李恩熙的只言半语那样,之前跟JYP谈过的百分百IP归属有点像是自掘坟墓了。
更先进的VR硬件或者渲染引擎,只是未来摆在台面上的傀儡。他需要的,是背后用户体验产生的大量语料库积累。
单一的VR技术已经来到了发展的瓶颈期,虽然他们能够领先同行业者至少一个身位。
尽管刚刚起步,但是受到的掣肘在他的视角里是很明显的。想要再往上走实在是乏力。
崔星焕从实践里得到了可摸索的方向指引,结合自己人机交互的学术方向。他坚定的认为可以将人工智能从VR中剥离出来。
两者并行发展而不悖。在时机成熟后,人工智能甚至可以预期的会进行反哺。
每一项技术的发展都大类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前期离不开“圈地”,后期离不开收割。如果能够在自身的一亩三分地里做好开拓,那自然皆大欢喜。
若不是粉丝经济能提供高精度的语料内容,他其实也不愿意留在这里深耕。
他认为自己比所有人都更早的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海量的、高质量的、带有情感标记的人类行为数据。
要想做到这一步,难免和已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产生冲突。不过在南韩这片魔幻的土地,嚷嚷着严格执行PIPA,但漏洞多的可笑。
不必提崔星焕已经有过的前科,他对于所谓的“数据犯罪”是嗤之以鼻的。这种人为的欲加之罪让他有些不以为意。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
这件事他不做,别人也会来做。只是因为自己的认知更高,所以有了捷足先登的机会罢了。
修改完法律条款的StarVerse已经是在雷区上蹦迪了,如果把自己的后背交给他人,这实在不符合他行事周密的作风。
合作模式下,StarVerse拿到手里的主要是粉丝端的数据,或者艺人在指定场合下的表现。要想做好训练,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VR和平台的数据捕捉,对用户个人数据和情感反馈的模糊处理、再识别是崔星焕真正想做的事情。而这也是计划当中的“原罪”。
广义上的脱敏,打个简单的比方:想象一份医院的病历,上面有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和病症。但最后留下的只有“用户A 病症”用于医学研究。
但这在人机交互领域是不够的。他需要为机器提供上下文,建立真正的理解。由“再识别”可以将用户的生理反应、外部事件和用户个人连接起来。
机器学习得到的,将不再是“用户在某个时间点情绪激动”,而是
“一个对自己偶像怀有深厚感情的粉丝,在看到偶像经历不公、却又爆发出惊人毅力的表演时,会产生一种混杂着心疼、愤怒与骄傲的强烈情感共鸣。”
这就是上下文。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机器,或者说虚拟偶像才能脱离简单的“信号-反馈”模式,脱离通用程序。开始真正理解人类的需求,建立真正的羁绊。
因此他渴望的,是那些看似无法识别直接识别身份,但组合起来却能像指纹一样锁定到个人的技术实现。
完成再识别后,他可以精准地知道哪一个具体的粉丝,在哪个具体的瞬间,产生了何种具体的情感波动。
所以他需要自己的一块试验田,用来埋藏这些尚不足为人所知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