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谨遵太子谕旨!”
牛谅喜笑颜开的躬身回道。
朱元璋在龙椅上缓缓起身,环顾了群臣一眼。
不过在环顾的同时,目光在胡惟庸的身上多停留了片刻。
胡惟庸半垂着头,虽没看到朱元璋的目光,可仍感觉朱元璋扫视在自己身上的目光深不可测。
“胡爱卿!”
在环视了群臣一眼后,朱元璋将目光锁定在胡惟庸身上。
“你老成持重,又在丞相之位上多年。”
“你和牛爱卿与标儿商量商量,看谁适合任第一任外事司的司长一职?”
看朱元璋问到自己,胡惟庸拱手道;“回陛下!”
“臣以为首任外事司司长一职至关重要。”
“一是要此人熟悉接待外邦使臣的一切流程。”
“二是要此人在接待外邦使臣时,不倨傲,也不谦卑,要张弛有度。”
“如此一来,才能使外邦使臣对大明心悦诚服,才能使大明扬名于海外诸邦。”
“你提出的几条建议甚好!”
朱元璋连连点头,不吝夸赞道;“甚合吾意!”
“那你有合适的人选没有?”
朱标与牛谅也点头表示同意。
早就知道朱元璋会如此问自己,胡惟庸拱手道;“回陛下!”
“牛谅是礼部尚书,他自然知晓谁适合任外事司司长一职。”
说着,他望向牛谅,“牛尚书,是吧?”
见朱元璋与朱标的目光全投向自己,牛谅急紧拱手道。
“回陛下,臣……臣……?”
可在急切之间,牛谅实在想不出何人能任外事司司长一职。
“罢了!”
朱元璋挥挥手,“不着急。”
“你回去好好想想,明天早朝你再拟出外事司司长的人选也不迟。”
“多谢陛下!”
牛谅赶紧谢恩。
“不过……?”
朱元璋沉声道;“你要记住胡爱卿刚才提出外事司司长人选的先决条件。”
“不可让咱大明在外邦使臣面前丢脸!”
“是,陛下!”
牛谅躬身道;“臣谨记!”
朱元璋又将目光转向胡惟庸,面无表情的说道;“胡爱卿,你也帮牛爱卿斟酌斟酌合适的人选。”
“臣遵旨!”
走出奉天殿,胡惟庸依惯例抬头望向天空。
天空灰暗,偶有一丝阳光倔强的穿过云层,照在广场上,笼罩在胡惟庸的身上。
就像胡惟庸此刻的心情一般,明暗不定。
“这种折磨人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头啊?”
胡惟庸暗自叹息一声,迈步向中书省走去。
“胡相!”
刚走到中书省门口,就见牛谅正站在门口等候。
“何事?”
胡惟庸背着手,淡淡的道。
见胡惟庸明知故问,牛谅也不气恼,而是笑着问道。
“敢问胡相,在礼部之中,胡相认为谁最有可能胜任外事司司长一职?”
胡惟庸看着牛谅,双眼微眯。
“你是礼部尚书,这等事由你决断便可!”
“可……?”
牛谅尴笑道;“可陛下有言,要下官与你斟酌人选的呀?”
“那你先说说,你认为谁适合当外事司司长的人选?”
胡惟庸没有停留,边说边往里走,牛谅亦步亦趋的紧跟着胡惟庸。
“这……?”
一听胡惟庸又是让自己先选出适合的人选,牛谅顿时犹豫起来。
“你还没想好是吧?”
胡惟庸停住脚步,回头看向牛谅。
“你先将你认为合适的人选名单呈报上来,咱们再一起讨论。”
说罢,径直走向自己的公房。
“多谢胡相!”
…………
胡府。
辰时。
在胡府的厢房将养身体两日后,陈清河感觉身体已好了很多。
在胡府两位下人的照顾下,吃过了早饭。
见房内无人,他掀开薄被,查看身上的伤势,见身体其它部位已无大恙,只有左腿一动起来还有点痛。
“这帮龟孙子!”
陈清河暗自骂道;“下手真狠!”
“等咱在胡府完成了任务,回归检校之时,自必得到提拔。”
“到那时,咱必要你们好看!”
他艰难的下了床,杵着拐棍一步步挪到门前。
抬眼四望,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各种珍奇树木展现在自己的眼前。
这只是胡府的前院,就足可见胡府奢华至极。
那些自己未曾见到的呢?
还不知奢侈成什么样子?
“呸!”
陈清河暗自淬了一口唾沫,“妈的!”
“这得贪腐多少银钱,才能建成这等院落?”
“难怪胡惟庸在两月前捐赠一百多万两银钱,用于赈灾!”
“看来呀,胡惟庸捐赠的银钱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可他原是洛阳的检校,实不知这是胡惟庸当上丞相后,朱元璋亲赐给胡惟庸的府邸。
正当他忿忿不平时,忽听照顾他的一名胡府下人走了过来。
“你能下地啦?”
那人目露惊喜,连忙来到陈清河的身边,上下打量了陈清河一眼。
“你能下地,也不急于一时,知道吗?”
说着,搀扶着陈清河的一条胳膊,埋怨道;“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
“你可倒好,现在才刚过去两天,你就迫不及待的下地了?”
“总是麻烦你们两人,咱总觉过意不去。”
陈清河对那人露出感激的微笑,“再说,丞相大人的救命之恩,咱还没谢过呢?”
“要不是丞相大人相救,咱恐已经暴尸于闹市了?”
“又恐现在已被兵马指挥司的官兵,用一张破席子卷着,弃于哪座乱坟岗上,被野狗分尸了?”
“丞相大人的这份恩情,比天还大。”
“咱若不当面叩谢丞相大人的恩情,那咱岂不是成了人人口中所说的猪狗不如的畜生?”
闻言,那人连连点头。
他虽然有监视陈清河的任务,可听了陈清河的一番话,也不禁动容。
像这等知恩图报之人,要监视他作甚?
真是多此一举!
“老爷现不在府邸。”
心中虽然腹诽,可胡海的话他不得不听,只能宽慰道。
“等你腿上的伤势好转后,再叩谢老爷也不迟?”
“多谢李兄。”
陈清河苦笑着看着那人,问道;“李兄,不知丞相大人什么时候回府?”
“不管怎的,咱今日都要叩谢丞相的大恩大德!”
“否则,咱心难安呐!”
听陈清河如此倔强,那名李姓之人也不好再说什么。
遂道;“你即坚决如此,那咱就告诉你吧。”
“老爷寅正就要出门上朝,估计在酉时后才能回府。”
“具体何时回府,咱也说不好。”
“多谢李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