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彭尧谕 第6章 弄璋之喜-1

作者:东方一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9 18:23:49
最新网址:www.biquw.cc

1

万历十一年,这一年是癸未羊年。世人常道羊年温顺祥和,然这世间的风云变幻,又岂是区区生肖所能拘泥呢?

大明王朝的江山,历经了两百余载的沧桑岁月,如同一位年迈的老者,背负着沉重的过往,蹒跚前行。

远在千里之遥的紫禁城,这座象征着无上皇权的巍峨宫殿,此刻正静静地伫立在夕阳的余晖之中。

时光拉回到万历元年,年幼的朱翊钧登上皇帝宝座,在皇太后的摄政背后,拜朝中重臣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主持军政大事。推行了变法革新运动。财政上的“一条鞭法”、军事上的任用名将镇守边防、以及吏治上的“考成法”等。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集权,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缓和社会矛盾。一派欣欣向荣的中兴之象,大明王朝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然而,世事无常,万历十年,随着张居正的骤然离世,朝野上下便如同失去了主心骨一般,十年来的升平盛世开始摇摇欲坠。万历皇帝的心,也渐渐被怠政所侵蚀,那份曾经的雄心壮志,似乎已被岁月的风沙所掩埋。

朝臣之间,党争愈演愈烈,如同一群饿狼,为了争夺那虚无缥缈的权力,不惜撕咬得血肉模糊。边疆的烽火,时而燃起,如同暗夜中的鬼火,照亮了这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而朝中本应该为国为民的官员,却沉迷于权欲的泥潭,腐败之风如同瘟疫一般,迅速蔓延,侵蚀着大明的根基。

这天的紫禁城和往常一样,依旧金碧辉煌。万历皇帝朱翊钧端坐在龙椅其上,眉宇间透露出一股不容侵犯的威严。他年仅二十,却已登基十一个春秋,岁月的磨砺,让他的眼神更加深邃,却也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疲惫。

然而,依旧辉煌的背后,大明朝却隐藏着无尽的危机与黑暗。辽东战事吃紧,江南水患未平,朝中党争愈烈。虽然金銮殿的鎏金铜鹤香炉中依旧吐着龙涎香,今日却驱不散早朝的凝重气氛。

“启奏万岁,今年适逢会试大考,各省举子已陆续抵京。然今岁国库空虚,北疆告急,是否……?”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余有丁手持玉笏奏道,他宽大的紫袍下,膝盖微微发颤,话语中略有停顿,欲言又止。

万历皇帝从堆叠的奏章中抬起头头,“爱卿,以为如何?”

“臣斗胆进言,科举乃国朝抡才大典。昔年嘉靖朝倭患猖獗时,仍开科取士,臣以为理当进行。”余有丁缓缓抬头,接着奏道。

万历皇帝目光突然转向一旁侍立的许国,“许爱卿以为呢?”

这位掌詹事府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许国立即出列:“陛下,臣闻顺天府报,今科有数千人赴考。若停科举,恐寒天下士子之心,臣以为余尚书说的有理!”

万历皇帝轻笑道:“朕记得张居正当年说过,乱世更要开科,取栋梁之材为我大明江山而用。”只见万历皇帝抓起朱笔,在黄绫上一挥,科考择二月初六吉日,由余有丁、许国二人任主考,如期举行。

京城贡院内,会试三场大考,从二月初九日一直持续到廿七日,方才结束。

放榜那日,天尚未亮,贡院门前已是人潮涌动。来自五湖四海的举子们翘首以盼,或神色凝重,或低声私语,更有甚者不住地搓手呵气,以缓解心中焦灼。

彭健吾,这位来自河南夏邑的寒门士子,亦是早早赶到。他身着半旧的青布直裰,袖口已磨得微微发白,却仍挺直腰背,目光炯炯地盯着那尚未张挂的金榜。

终于,礼部官员在兵丁护卫下缓步而来,手中捧着朱漆托盘,上覆黄绫。人群中霎时沸腾,推搡中,彭健吾险些跌倒,幸得身旁一位同来观榜的举子扶住。他道了声谢,便又紧盯着那缓缓展开的榜单。

彭健吾,第九十名。

刹那间,他耳畔嗡鸣,竟一时忘了呼吸。待回过神来,眼眶已然湿润。十年寒窗,三更灯火五更鸡,今日终得金榜题名!

彭健吾深吸一口气,强抑住颤抖的双手,向身旁的同年们拱手致意。有人向他道贺,有人投来艳羡的目光,更有落榜之士黯然离去,背影萧索。

空中,几只翱翔的鸟儿,呼扇呼扇着翅膀。似乎在为夏邑彭家金榜题名的进士而报喜,而这时的彭健吾似乎还不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夏邑,六弟彭端吾家中的另一桩喜事,正在悄然酝酿……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