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赵云回到座位。殿内气氛再次热烈起来。侍中董允、尚书令陈震、长史蒋琬、参军费祎等重臣纷纷举杯,向赵云祝贺:

“恭贺永昌亭侯凯旋!恭贺陛下!恭贺丞相!”

“子龙将军功勋卓著,实至名归!”

“天佑大汉,国运昌隆!”

祝贺之声不绝于耳。赵云一一回礼,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他看着上首的刘禅和诸葛亮,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大汉,真的不一样了。宴会在一片欢庆的气氛中继续进行。

皇宫庆功宴席上,气氛热烈。赵云喝了几杯酒,回想起南中平叛时的情景,对刘禅和诸葛亮说:

“陛下,丞相,此次南征,有一事令云印象深刻。那些归顺的蛮部首领,为催促族人尽快搬迁,手段极其酷烈。他们给牛套上沉重的挽具,驱赶牛车日夜兼程。

那挽具设计粗陋,硬生生勒进牛颈血肉之中。云亲眼所见,数头强健的耕牛,竟被活活累死、勒毙在途中!蛮人对自己的牲畜尚且如此狠绝,对待族人可想而知。若非陛下与丞相决断,推行‘改土归流’,以威制之,若仍怀柔待之,恐日后必遭其反噬!”

诸葛亮闻言,神色平静,点头道:

“子龙将军所见极是。南蛮畏威而不怀德,此乃其性。若非陛下明察,早有提醒,此前朝廷对南中的怀柔之策,确显过于宽纵,隐患不小。此次雷霆手段,方是长治久安之基。”

刘禅在一旁听着,眼神却有些飘忽,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案。赵云提到“勒毙耕牛的挽具”,让他猛地想起了什么。他忽然一拍大腿:

“哎呀!差点忘了!”

他立刻转头对侍立一旁的小黄门吩咐:

“速去朕的书房,靠东墙第三格书架最下层,有一个用油布包着的物件,上面压着镇纸。立刻取来!快!”

小黄门领命,匆匆而去。殿内众人,包括诸葛亮和赵云,都有些疑惑地看着刘禅。刘禅解释道:

“方才赵老将军说起挽具伤牛,朕才想起,前些时日,朕....也制作翻新了一样新式挽具的图样和一小件样品。本想推广,奈何赶上春播,稻种之事紧要,便暂且搁置了。正好今日提及,取来给丞相和赵老将军看看。”

不多时,小黄门气喘吁吁地捧着一个油布包回来。刘禅接过,在案几上小心打开。

只见里面是一套结构明显不同的皮质挽具,宽宽的胸带,Y形的背带连接着牵引绳,还有几张画着详细结构的纸。

诸葛亮和赵云凑近一些仔细看去,诸葛亮拿起图纸,眼中露出思索。赵云则直接拿起那件样品挽具,掂量着,又比划着往自己身上套了套,感受受力点。

“此物…似乎着力之处不在脖颈?”赵云问道。

“正是!”刘禅点头,“此物叫‘胸带式挽具’,受力点在牛马宽阔的胸膛,而非脆弱的脖颈。如此,牲畜出力更顺畅,也不易受伤。”

诸葛亮仔细看着图纸上的连接方式,沉吟道:

“仅看图纸样品,尚难定论。陛下,此物功效,还需亲眼验证。”

刘禅立刻说道,

“好!明日!明日一早,朕与丞相、赵老将军同去城外试验场,一试便知!”

次日清晨,成都郊外一处空旷场地。刘禅、诸葛亮、赵云、郭攸之等人都在场。场地中,一名农人牵来两头体格相近的健牛。旁边准备好了两辆装载着沉重石块的板车。

刘禅命人:

“先用我们平常用的挽具,给这头牛套上,拉那车石头,走几圈看看。”

农人依言,将传统的颈轭式挽具套在一头牛的脖子上,连接上板车。农人吆喝一声,牛开始发力。沉重的板车缓缓移动。牛低着头,脖颈处的皮绳深深勒进皮肉,牛喘着粗气,不时发出沉闷痛苦的“哞”声。走了不到十圈,牛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口鼻喷出白沫,显得十分吃力。

“停!”刘禅下令。他指着那头疲惫的牛,对诸葛亮和赵云说:“相父,老将军,看到了吧?这就是旧挽具的问题,力都压在脖子上,牛使不出全力,还容易受伤。”

接着,刘禅拿出那套新式胸带挽具:

“给另一头牛换上这个!”

农人有些笨拙地按照图纸和刘禅的指点,将宽宽的胸带套在牛的胸膛前部,调整好Y形背带的位置,再将牵引绳连接到板车上。

农人再次吆喝。套着新挽具的牛开始发力。令人惊讶的是,板车启动似乎比刚才那头牛更轻松一些。牛没有痛苦地低头,而是自然地昂着头,步伐稳健地拉着车前进,它并没有如刚才一般发出痛苦的叫声。走了十几圈后,速度依然没有明显下降。

刘禅见此情况,继续下令道,

“再加些石块!”

农人又往车上搬了几块大石,牛感受到重量增加,四蹄用力蹬地,胸膛的肌肉鼓起,宽宽的胸带受力均匀。虽然重量增加,但它依然稳稳地拉着车,走了更长的距离,虽然也流汗喘息,但状态明显比第一头牛好得多,也没有出现濒死般的痛苦迹象。

诸葛亮一直紧盯着,此刻眼中精光一闪,快步走到那牛身边,仔细查看它胸膛受力处,又摸了摸挽具的连接处,再对比第一头牛脖颈上深深的勒痕。他猛地转身,看向刘禅,语气带着强烈的肯定:

“陛下!此物甚妙啊,绝非虚言!受力均匀,牲畜省力,让拉东西的效率大增,这挽具,必须立刻量产!不仅用于耕牛,稍加改动,必可用于驮马、战马!”

“若以此具运输粮草辎重,效率何止倍增?损耗更将大减!此乃强军富国之器!”

赵云也看得连连点头,赞叹道:

“仙法造物,果然不凡!若早有此物,南中那些牛也不至于枉死!”

诸葛亮立即对随行的郭攸之下令:

“郭攸之!”

“下官在!”郭攸之连忙上前。

“此挽具图纸及样品在此!”诸葛亮指着案几上的东西,“着你全权负责,立刻召集能工巧匠,照此图纸,尽快改良定型,务必坚固耐用!优先制作适合耕牛、驮马、战马的不同样式!所需皮料、麻绳、铁件,一律优先供给!尽快推广至全国!此事关乎农事、后勤、军运,至关重要,不得延误!”

“下官领命!”郭攸之肃然应道,小心地收起图纸和样品挽具,转身就要去安排。

看着郭攸之匆匆离去的背影,诸葛亮微微皱了下眉,对刘禅低声说:

“陛下,郭攸之近来操持盐务、查抄、新法推行,事务繁杂,未曾停歇。加上这挽具一事…是否也该让他稍作喘息?臣观其面色,已有疲态。”

刘禅看着郭攸之走远,随意地摆摆手:

“相父多虑了。郭攸之正值壮年,精力旺盛。能者多劳嘛!相父您日夜操劳,不也未曾言歇?让他干!干好了,朕自有封赏!”

诸葛亮闻言,看了刘禅一眼,没再说什么。

此刻,正快步走向工匠营房的郭攸之,内心却不像表面那么平静。他抱着沉重的图纸和样品,感觉肩上的担子又沉了几分。

前脚盐务刚理顺,抄家后续还在清点,而新法推广千头万绪,现在又来了个紧急的挽具量产…他忍不住在心里哀叹一声:

“唉…这权力大了,差事也跟着堆山填海…丞相和陛下倒是信任,可…这也太累人了啊!”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但脚步却丝毫不敢放慢,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向前赶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