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涨完价,这些人心中还有些忐忑,总以为这价格会不会吓退官府,可第二天一早,吏员们直接抬着钱币箱进了铺子:
“八十就八十,有多少收多少!”
于是当晚,盐价再次上涨到一百文!
如此高价持续了三日,官仓门口运盐的车队日夜不断。装满盐袋的马车进进出出,车轴压得石板路吱呀作响。
如此大的阵仗终究是引起了这些豪族的高层注意,王家主和杜琼坐在书房里,捏着密报的手青筋暴起:
“不对劲!郭攸之那厮到底在搞什么鬼?”
一旁的杜琼却盯着账本冷笑:“怕什么?益州七成盐场都在咱们手里,把各州的盐引全调去成都,就算加上路上的损耗和成本,这波也至少能赚八九倍!”
王家主狐疑道,
“你就不怕这是什么阴谋?”
杜琼拿出一封密信挥了挥,
“阴谋?这件事全是郭攸之一人在谋划,诸葛亮正在担忧南中的事务,根本就顾不上眼下的这些盐和粮食。”
“一个侍中,每天就是在陛下身边商量商量没用的计策,能有什么谋虑?”
“不如趁现在这个好时机,狠狠的捞上一笔,也不枉我们屯了这么多的盐。”
两人立即传令下去:“不仅仅是成都周边,更是整个益州的所有盐场开足马力,三日之内,务必将存盐全部运抵成都!”
与此同时,在成都城的另一头,郭攸之站在一个小山丘上负手而立,看着山下官仓内堆积如山的盐袋,向身旁的属吏点了点头:
“差不多了,是时候进宫面见陛下了。”
........
皇宫中。
刘禅早已经备好了热茶,就等着诸葛亮了。
这几天,稍微闲下来一些,他有很多想要问诸葛亮的。
“相父。”
刘禅的声音在空旷的厅堂里显得有点轻,他起身搀扶着诸葛亮在他的对面坐下。
刘禅将一盏热茶推到诸葛亮的面前,用手指点了点案上摊开的一卷名册:
“相父,这些人,我对他们的了解不是很深,具体应该怎么用,请相父为我解惑。”他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诸葛亮的目光落在那些墨字上:蒋琬、费祎、董允、郭攸之……都是些熟悉的名字,全都是他一手提携起来的,如今也全都身居要职,是大汉下一代的基石。
诸葛亮自然知道刘禅是什么意思,北伐在即,后方必定是这些大臣来处理事务,怎么用,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刘禅端起茶盏,暖意透过粗陶传到掌心。
“相父北伐在即,”他抿了口茶,声音稍稍定了些,“朝中这些柱石,阿斗……总想听听相父心里的话。就说说他们吧,做过什么,是什么样的人,以后……又能如何。”
他顿了顿,补充道,“只说眼前,不论将来。”
诸葛亮沉默片刻,他知道刘禅真正想要了解的,是如何用这些人,如何让这些人心服口服的对他死心塌地。
“蒋公琰(蒋琬字公琰),”诸葛亮的声音平缓,像在陈述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当年他做广都县长,不理俗务,终日醉酒。先帝巡行至广都,勃然大怒,要治他的罪,甚至想杀了他。”
刘禅记得这事,点点头:“那时我还小,只听说相父力保了他。”
“是,”诸葛亮眼中掠过一丝微不可察的赞许,
“我对先帝说,蒋公琰,非百里之才,乃社稷之器!其治民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后来,他在什邡,在丞相府,在尚书台,都印证了这一点。有人曾弹劾他,说他办事昏聩,远不及前人。(指杨敏讥讽蒋琬“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
“这事被蒋琬知道了,但他却不怒不究,只问那人还说了什么?听说那人只是批评他做事本身,并无恶意,他便不再追问。这份器量,难得。”
他顿了顿,手指轻轻叩了下名册,“此子,可托社稷。”最后四字,说得异常清晰,更深入刘禅之心。
刘禅深知,这个评价在诸葛亮的口中说出来,重达千斤!
刘禅若有所思,目光移到下一个名字:费祎。
“费文伟呢?”刘禅问道,“朕记得他出使东吴时,孙权君臣几番刁难,他言辞对答如流,不卑不亢,孙权很欣赏他,临别赠刀。”
“不止于此,”诸葛亮微微颔首,
“陛下可知魏延与杨仪?此二人皆国爪牙,然性矜高,势同水火。每次争执,如火星溅入干柴堆。”
“若非文伟居中,常以正言谏喻,明理开导于二人之间,使其虽不合亦不敢公然造次。”
“若非他,恐早已酿成祸事,损耗国家元气。”他抬眼看向刘禅,“文伟识悟过人,心思通透,能弥缝人隙。国事繁难,需要这样一把快刀,也需要这样一团柔水。”
诸葛亮的目光移向董允。
“董休昭,”诸葛亮的声音里带上了一点温度,像是提起自家子弟,
“先帝在时,他为太子舍人,后迁太子洗马,如今是黄门侍郎。此人秉性公亮,刚直不阿。陛下初登基时,选纳妃嫔,他以为不宜过多,上奏请减。陛下游观苑囿,或增饰宫室,他必据理直谏,面折廷争,不留情面。”
诸葛亮看着刘禅,目光平静,“有他在陛下身边,匡正补益,臣……放心些许。”
刘禅脸上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赧然,端起茶盏又喝了一口,含糊地“嗯”了一声,目光落在最后一个名字上:“郭攸之……”
“郭攸之,”诸葛亮接道,语气温和了些许,“性情温顺,志虑忠纯。他如今是侍中。臣观其言行,心无杂念,处事平和。陛下可试之以事,如宫中供奉、文簿往来,或协理庶务,此人足堪细致之任,可保无虞。”
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这都是之前臣对郭攸之评价,近来陛下对他似乎另有他任?”
诸葛亮端起茶水喝了一口,
“且看这次处理盐价高涨的事情办得如何吧,如若不行,老臣建议他还是继续做他的宫中的侍中,其余大事,还是臣一人担之便可。”
诸葛亮知道,刘禅之所以破格提拔郭攸之,就是想要找人分担他肩上的担子。
诸葛亮眼神中充满了决然——兴复汉室,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岂敢有任何懈怠?
他眼前的这个孩子知道心疼他,他很感动,但是不管如何,汉室复兴重担他诸葛亮一人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