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卧槽,还真是银行!”

“谁说这短信是诈骗短信了?这短信可太棒了!”

刘尧正乐呵呵的时候,突然手机一阵震动,又收到了一条短信。

刘尧浑身一阵鸡皮疙瘩,

“不会又是八十万到账了吧!”

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点开这条短信,发现发件人是他的老师,也就是前阵子来这里考察大楼花机的那个历史学老教授!

“小刘:

见字如晤。玉佩拍卖一事总算是尘埃落定,给你好好交代下。这物件按规定属于限制流通文物,本不能公开交易,我磨破了嘴皮子,找了省文物局的老同事、拍卖行的老主顾多方协调,前后跑了六趟手续,才特批了临时流转许可。竞拍当天竞争倒也激烈,最后落槌价九十六万,扣除拍卖行 15%佣金、8%税费,以及前期图录制作、保险等杂项开支,实际到账八十万整,已全额转至你尾号 XXXX的账户,收到后务必第一时间查收核对。

这次能顺利成交,运气占了大半。不过你也别把这当常事,往后若再遇到类似物件,务必先咨询专业人士,别贸然处置。对了,得好好敲打你两句——那天在山里你跟我争大楼花机的年代,居然连蒲元都不知道?此人乃诸葛丞相帐下巧匠,《诸葛亮集・作斧教》里明明白白写着,他改良的织机让蜀锦产量翻了三倍,这可是中学历史该掌握的知识点。你现在为人师表,备课得更严谨些,别总理所当然教坏了孩子们,这次若不是看在那山区的孩子实在可怜,我绝对不会拉下我这张老脸来去求我那些老朋友。

至于调回成都的事,目前省内文博系统岗位调动卡得紧,暂时没有合适的机会。你先安心在基层积累经验,把手头大楼花机的资料整理扎实。往后一旦有对口的项目或空缺,我一定第一时间联系你。沉住气,是金子总会发光。

好了,就说这么多,有任何问题的话,随时联系我。”

刘尧呆呆的读着这一大段短信,瞬间觉得自己的决定是做对了。

“我就知道,我这老师当了这么多年的老教授,他的人脉资源肯定是杠杠的!”

“而且,有事他是真帮你办啊!”

刘尧不禁感慨道,

“想必老师跑前跑后肯定也花费了不少钱,但是却一分钱没少的打了过来,想必除了是文人风骨不乐意占这点小便宜之外,他肯定本身也不缺钱。”

一想到这里,刘尧瞬间感觉自己浑身充满了动力。

有老教授在自己身后托底,所以现在他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比如教书,比如帮村书记把这常丰村打造成一个旅游景点。

“比如......”

刘尧看向了正在努力割稻子的刘禅,

“比如现在帮着小胖子干会活,赶紧回家,今晚必须好好庆祝一下。”

“毕竟....这八十万的全都是来自于对方的那块玉佩。”

一时间,刘尧竟然觉得自己让这小胖子在这干农活有点不太合适。

“小胖啊,你歇会吧,我来替你。”

刘禅看着又恢复正常的刘尧,挠了挠头,

“你.......”

刘尧正要上前拿走刘禅手中的镰刀,不想却被对方直接向后一抽手给躲开了。

“不,不用了,刘老师,你看我都快干完了,你歇会吧。”

说完,刘禅转身就又开始干起活来。

看起来刘禅是想替刘尧多分担一些活,但是实际上刘禅心中想的却是担心刘尧又发什么疯拿镰刀伤到他。

“这镰刀还是握在自己的手里安全一些。”

...........

当干完农活之后,刘禅已经累的连胳膊都抬不起来,只觉得浑身沉沉的,就像身体不是自己的一般。

刘尧一路搀扶再把刘禅带回了家中。

将刘禅放在床上之后,刘尧在他的床头放了两瓶可乐。

“你休息会吧,我去给你炖上点牛腩,排骨什么的,今天必须吃顿好的!”

“这可乐你尝尝,肯定合你的口味,但是记得别喝的太多,不然一会吃不下饭去了。”

当刘尧一阵忙活,终于将要炖的排骨和牛腩分别炖上后,将火调成小火,

“按照经验,还得炖一个多小时,闲着也是闲着,打扫打扫卫生吧。”

刘尧来到了平时充当教室的小屋子中,一边扫着地,一边嘀咕,

“是不是该安排学生们有个值日生?是不是该排个表?”

“哎?对了。”

“我记得我带来一本天工开物来着,当时想着可以拿来压压泡面盖子的,我放在哪来着?”

他弯着身子扒拉开积灰的铁皮柜,里面只有教案本、还有那褪色的三角板哗啦散落一地。

“我记得这《天工开物》明明就是扔在这里来着啊?怎么像人间蒸发了一样?还是我真的记错了?“”

“就算我记错了这本书放的位置,难道我还能记错上边的内容吗?”

他抹了把额头的汗,深呼吸一口气,回想起那天送走刘禅后,自己和老教授交谈的画面。

那天老教授就是在这间屋子中,用手指敲着那块充作黑板的青石板,

“诸葛亮手下的能工巧匠蒲元改良的大楼花机,是那可是当时季汉北伐的底气!”

刘尧当时不好反驳,只以为老教授是这些天翻山越岭给累着了。

突然,刘尧像是想到了什么,

“当时老师来的时候拿了一本书来,但是忘了带走了!”

刘尧回身从一个角落的盒子中找到那本书——是本《中国古代科技史》。

这书已经有些年份,上面写内容是老教授研究了几十年的东西,肯定不会有错,当那泛黄的纸页哗哗翻过,

在“纺织机械”章节里,明代花机的配图让他呼吸一滞,“我就知道,这大楼花机是起源于明朝!”。

可当他翻到“三国时期”,看到上面的描述和插图,瞬间觉得从头冷到了脚底:“建兴五年,蒲元改良提花织机,史称‘楼花机’,织锦效率倍增......”

“不是?意思是楼花机是三国时期就有了?然后一直用到了明代都没有什么大的改进?”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