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属下是第二司的百总张力,有些话第一司的王松已经说了一些,还有一些我想说的就是我手底下的弟兄不怕上战场和死,
就怕没死在战场上缺胳膊少腿,要是直接死了还能给家里人挣一份抚恤,这么半死不活的,不光自己痛苦,还连累家里人,我想说的就是这。”
王应麟点点头,这确实也是一个问题,人心都是肉长的,受伤致残的士兵以后得待遇问题很重要,这些人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
“张百总说的很好,我这里也不瞒着大家,现在我正初步准备推出一项制度,那就是因伤致残的军人每年可以领取一份保障粮
每月一石,领取总月份待定,但是最低不会少于一百二十个月也就是十年,另外如果牺牲了之后家里的孤儿无人抚养,
本人会成立一个遗孤营,将遗孤抚养至十五岁成年,这几项制度在年后会和屯田等一系列事务一起公布。”
由于军规森严,大家不敢在军议上喧哗,底下的众人听到这个消息只敢用眼神进行交流,大家的脸上中涌现出抑制不住的喜悦之色。
军议接着往下进行,各个百总都已发言完毕,王石的番号是第一司第一旗队,他作为第一个旗总进行汇报。
“报告大人,属下是第一司第一旗队旗总王石,关于我们在战场上不足的地方我想提两句,
第一就是我们的排头兵应该将圆盾全部换成防御性能更好的长牌,另外我认为圆盾手里的长刀也有些多余,
在面对对面手持长枪的土匪面前根本就够不到对面,要不是身穿甲胄,后面的长枪手及时跟上,怕是在对阵上占不到什么便宜。”
王应麟绕有兴致的听着,他和杨继祖等人进行战后总结的时候,杨继祖等人就觉得第一排的刀盾手有些鸡肋。
他们之前在浙军的时候,最大的官职也不过是管理五十人的旗总,只要听从上级命令就好,现在一下子需要管理这么多人而且要做出改进,真是有些难为他们。
他们也只能想到撤换掉前面的刀牌手,但是没有想好撤换之后具体改用什么顶替。
王应麟打断王石的发言,“王旗总,你说要撤换掉圆盾换上防御性更好的盾牌,那么一来盾牌重量可就大大增加,怎么还能持有武器?”
王石吓了一跳,这还是王应麟第一次出言打断,还以为惹得他不高兴,王石偷偷抬眼望向王应麟,看见他正嘴角含笑,面带鼓励的望着他,这让他的自信心强了不少,开口回答王应麟的提问。
“大人,其实可以放弃武器,让前排盾手承担所有的攻击,
身后的长枪手可以承担杀敌以及保护盾手后背的任务,这样可以避免圆盾防护面积过小,
长刀又太短的问题。还有一点就是我认为不必所有人都穿戴如此沉重的铠甲,除了前排的盾手之外,长枪手完全可以减轻甲胄的重量。”
“说说理由。”
“大人,咱们的长枪手基本上都是排成军阵战斗的,
前后左右都有队友保护,除了箭矢之外,造成最大的伤害,怕是军阵溃散,札甲基本用不上,
札甲这东西除了防御确实高以外,其余的缺点也是不小,全副武装后因为臂膊的原因,
长时间抬起胳膊颇为吃力,之前咱们遇上的大多都是土匪,面对咱们坚持不了多久,可要是以后遇上僵持时间更长的敌人,怕是不利的是我们了。”
“你有什么想法?万一在作战的时候盾手死伤殆尽那又该怎么办?”王应麟盯着他的眼睛。
王石不由自主的咽了口唾沫,但他知道现在不能怂,这次要是能在王应麟面前露脸那可是对以后有大大的好处。
“大人,咱们军中有一种甲叫锁子甲,重量仅仅只有二十斤左右,
不仅轻便还透气,很是适合咱们这里的气候使用,属下建议可以将长枪手的甲胄换成这种甲,另外将盾手全部选择为身高体壮的勇力气大的人,
在札甲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再穿一层锁子甲来加强防御,前几排全部换成这种盾手,
如果连这种身穿双层甲的盾手都等伤亡殆尽,恕属下直言,这场仗怕是也很难再有什么胜利的希望,我的话说完了大人。”
“那要是敌人的骑兵从侧翼来进攻怎么办?”
王应麟紧接着发问。
王石立马就卡壳了,他都没见过骑兵冲阵,充其量就见过朱国柱那个司的四十几匹马,二十几个人,能看出什么一二三来。
王应麟示意他坐下,“王旗总说的很有道理,诸位的意见都很有见地,有用的我会听取,采用,接下来诸位继续说。”
王石坐下了以后长出了一口气,今天说的东西都是他想了好长时间才琢磨出来的,也不知道有没有用,今天看效果还不错,看样子王大人对此也很重视。
崇祯七年的新年在不经意间悄然来到,整个左千户所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停止了所有劳作,士兵除留守营地的人员外其余全部放假。
身边的一众亲兵因为有保护任务,不能全部放假,王应麟安排他们分成两拨,轮流休假,张离和徐数等几名宁波籍的王应麟干脆让他们直接回家,等到节后再回来。
虽然几人表示不愿离开王应麟,但他看的出来,怎么有人会过年的时候不想回家,强制命令他们回去,无奈之下他们也只能接受命令,返回宁波和亲人团聚。
初一这天,天还未亮透,从街头巷尾就传来一阵阵爆竹的响声。街边传来一阵阵孩童的笑闹声,和大人们走街串巷的道贺声。
等到天色渐渐大亮,亲兵拿着对联,王应麟根据风俗亲手在门口贴上,月儿穿着新衣服,手上拿着一块年糕,由于年纪太小加上年糕不好嚼,慢慢的塞了一嘴,就像一只松鼠一样。
吃完了初一的早饭,在应付完前来拜年的三位百户之后,王应麟告别了芸娘几女,带着亲兵,前去给指挥使孙德柱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