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胤䄉受命为钦差之事,已传遍朝野,十贝勒府自此也热闹非常。府中上下奔走张罗,奴仆忙碌不歇,显得一派兴旺景象。

胤䄉府上共有妻妾四人: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侧福晋赫舍里氏;另有两位庶妾,一为郭络罗氏,一为汉女王氏。

郭络罗氏乃胤䄉心中所宠之人,姿容秀美,温婉柔顺,最得其欢心。

只可惜出身寒微,其父不过是个从五品员外郎,门第不高。

胤䄉屡次在康熙面前开口,欲将其晋封为侧福晋,然皆未得准允。

虽未得名分,却早已生育四子女,其中两子早夭,尚存二子弘旭、与弘宇。一女怀洛,俱已渐长成形,足见胤䄉对其宠爱非浅。

至于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乃蒙古铁帽子王之女,自幼生长于草原,性情豪爽而带几分泼辣,身形高大,膀阔腰圆,颇有女将之姿。

素日在府中倚仗出身,对奴仆呵斥严厉,甚至对胤䄉亦不太尊重。

然此番得知胤䄉被派为钦差,举府震动,博尔济吉特氏竟出人意料地亲自打点行装,分派下人,前后张罗,颇具贤内助之态。

如此反常,令人不能不思其中深意。

是夜月沉风静,胤䄉倚榻沉思。

明日与圣上单独设宴,不知康熙召见究竟意欲何为。

自永定河畔封钦差之事定下后,胤䄉便不敢再如前世般轻视清廷政务。

虽然他前身乃现代之人,对清史鄙夷有加,但有一点他不得不承认:清朝乃集两千年封建帝制之大成,其驭民之术登峰造极。

即便如晚清那般内忧外患,外有列强环伺,内有太平天国、捻军之乱,再加西北回乱,导致亿万人口死于战火疾疫之中。

然清廷尚能支撑百年之久,不可不谓之奇。

康熙一朝,尤为盛世之代表,在位六十一年,手段老辣,权谋之术几近妖邪。

胤䄉深知,自己如今忽展锋芒,定引起圣上猜忌。此际不可操之过急,仍须倚八阿哥胤禩于前,自身潜藏锋芒,方为上策。

正沉思间,香风拂面,温玉滑肌缠绕颈项。郭络罗氏披轻纱而入,柔声道:“爷这几日眉头紧锁,似有忧思,妾身看着,心中也觉难安。”

胤䄉叹了口气,道:“你一介女子,能做的便是照看好孩子,旁事不必操心。”

郭络罗氏盈盈低首,语带哽咽:“妾身自知身份卑贱,不敢妄议国事。只是爷一去,不知何日方能归来。妾身,实在……舍不得。”

语未尽,泪已落。胤䄉见状,心下柔软,将其玉体抱至膝上,柔声道:“怜儿,你放心。我所谋所为,皆是为了我们的家。”

郭络罗氏抬首凝视良久,眼波流转,似有疑问:“爷这几日言行举止,与往常大不相同,妾身觉察得清清楚楚。”

胤䄉笑道:“那你便瞧瞧,你十爷到底哪儿变了?”言罢,翻身将其压在榻上。春宵旖旎,不复赘述。

翌日辰时,养心殿中早膳已备。

殿内一长桌上,铺着手工绣制的锦缎桌布,菜肴数十道,皆为江南珍馐、御厨所作。

然御前规矩森严,每道菜肴上桌,必经太监以银筷试毒方可奉上。

胤䄉虽为皇子,年俸二千五百两,然家大口众,自养有余却也不敢如此奢华。见桌上陈设之丰,心中不禁感叹皇室威仪。

康熙帝拂袖坐于上首,见胤䄉入座,和颜悦色道:“胤䄉,咱们父子这般对坐共膳,已有些年头了吧?”

胤䄉起身答道:“回汗阿玛,是康熙三十二年中秋节,儿臣与母妃同往御花园赏月,那夜与汗阿玛同席用膳。”

康熙神情微黯:“唉,竟已十余年,第二年你的母妃就......”

胤䄉肃容道:“儿臣天资愚钝,未能为国尽忠,但对汗阿玛之孝、对母妃之念,从不敢忘。”

康熙闻言,满面欣慰,连声道:“好孩子,好孩子。”随手指向案上:“来,把那道燕窝鸭子给胤䄉送去。”

胤䄉跪谢道:“谢汗阿玛恩典。”

此番话语,正中康熙下怀。康熙少时父母早逝,由孝庄皇太后抚育成人,由于父母之爱的缺失,让他对亲情极为看重。

但生在帝王之家必不能像寻常百姓那样享尽天伦之乐,也正因如此才会导致后来的夺嫡之争,萧墙之祸。

胤䄉提及旧事,既显孝心,又唤旧情,诚可谓用心良苦。

康熙笑道:“你也莫妄自菲薄。谁说你不能分朕之忧?你那‘竹骨修堤’之策,便大得朕心。”

胤䄉恭敬答道:“此策儿臣不过偶读古籍所得,原文简略难解,幸得八哥赐教,方能成事。”

康熙挑眉:“哦?是胤禩?”

胤䄉颔首道:“正是。若论功当赏,当赐八哥。”

康熙沉吟片刻,未再言此话,转而叙起家常。

“你外祖遏必隆,当年乃世祖亲封之顾命大臣,亦是朕的老师。虽在鳌拜之事上有失,朕对其仍是感念有加。他第六子,似是在你府上做长史?”

“尹德确在儿臣府中效力。”

“你们相处如何?”

“尹德虽为儿臣舅父,然礼法之下,尊卑有别。他对儿臣颇为恭敬,平日言谈之间,亦常自悔其父于鳌拜事上未挺身直谏,深感羞愧。”

康熙闻言,顿首轻点:“既有悔罪之心,便是有改之志。朕准他袭其父遗爵——一等子,如何?”

胤䄉闻之大惊,急忙下跪:“儿臣代舅父尹德叩谢汗阿玛圣恩!”

康熙笑着摆手:“罢了罢了,一家人吃饭,何须多礼?此番你南下江南,便将他一同带去,历练一番,回来后,朕自有差遣。”

语至此处,康熙神色忽转凝重,缓声道:“胤䄉,你此次奉命为钦差,去往江南筹款,你可知其中的利害关系?”

“儿臣自知,这次的差事关系到亿万百姓的生计更关系到我大清江山的稳固。”

“很好,那你心中可有成算?你准备如何办差?”

胤䄉凝视圣颜,心中暗道:“又是拉家常,又是赐恩典,说了半天,正题终于来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