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森。郑森——?阁老,真是那个郑森,郑芝龙的长子?”
一身清凉的朱常淓看着被惊得站起来的朱由梓,好奇问道:“太子知道这个人。”
就连黄道周也好奇的看向自己。
朱由梓知道自己失态了,连忙打哈哈道:“这个,是啊,我麾下施琅便是郑氏旧将,他跟我说过,郑芝龙有一子,名成——森,素有才能,不止善于军略,而且考过科举,中过举人,能文能武。”
朱常淓、黄道周自然知道被朱由梓看重的施琅不仅老家福建,而且是郑氏旧将,所以对他的说辞并不感到怀疑,只是疑惑他为何听到一个小小的军阀之子,便震惊得失了态。
不过这都是小问题,二人都没工夫深究。
“对于来杭福建兵马,内阁是怎么个章程。”
朱常淓问向黄道周。
“按照之前陛下定下的惯例,营兵归都督府,卫所兵归兵部,郑部兵马都是营兵,自然归大都督府节制。”
黄道周有些奇怪的看向笑得直咧嘴的太子,嘴上不停的说道:“但是这次的福建兵不同于之前郑鸿逵所部福建兵,领兵者是郑芝龙的长子,这说明郑芝龙有向朝廷示好的信号,朝廷不能视而不见,不然对于安稳福建地方不利。”
朱常淓用自己的长指甲把玩着自己保养得体的唇下长须,想了想后问道:“会不会是之前朕安排宗王出镇福州起的连锁反应。”
黄道周皱着眉深思片刻回道:“有可能,朝廷安排唐王出镇福州之前,郑芝龙对于朝廷的勤王诏置之不理,如今唐王才至福州,就派他长子领兵入卫,他应该是有些急了。”
“依老臣之见,他应该是害怕朝廷对他有戒心派重兵南下,送郑森来朝应该隐隐有质子的意思,不过又害怕要挟郑森,所以让他作为带兵主将,给自己留足了余地。”
朱常淓听到这里,也明白了郑芝龙的想法。
既想要偏安一隅,割据福建作威作福,又不想要与中央朝廷作对。
“又当又立,还真不愧是海盗出身,朕闻三国志陈寿评价袁绍曰‘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今日朕观之郑芝龙’志不大也智小,色不厉也胆薄’。”
朱常淓对郑芝龙如今小家子气的行为感到嗤之以鼻。
要么放手一搏涿鹿中原,要么放弃割据尽心朝廷,如今左右摇摆不定,似官似匪,似正似反,注定了没有好下场。
虽然朱常淓很看不上郑芝龙的行为,但不得不重视其手中的数万水师,“依内阁之见,朝廷该如何对待郑氏。”
黄道周闻言立即拿出内阁几位阁臣的意见办法。
随着蒋德璟等阁臣相继到位,黄道周卸任了首辅一职,被内阁几位大臣推为次辅。
按理来说,入宫汇报这件事应该由首辅蒋德璟负责,但蒋德璟知道黄道周是天子、太子的心腹,所以便以自己年老行动不便为由,将入宫代表内阁君对的任务交给次辅黄道周负责,也算是知趣。
“臣等一致认为对于郑芝龙宜抚不宜迫,如今对方既然主动向朝廷示好,以奉诏体君为由提升其爵位,或嘉赏其殊荣为佳。”
朱常淓有些不满道:“之前才晋升了郑芝龙侯爵,如今再次晋爵,是不是太过于纵容了,非功即赏,滥赐勋爵,绝非上策。”
还是那句话,朱常淓虽然不善政治,但绝对将人性摸得很准。
黄道周有些尴尬道:“陛下所言甚是,内阁诸公主要考虑到郑芝龙手上兵马雄壮,兼有水师之利,若其威胁两广贡道,朝廷将无钱可用。”
“加之郑系兵马在朝廷内部占比颇重,郑鸿逵、郑彩以及太子麾下的施琅,若因此怠慢了郑系,恐生出嫌隙,于朝廷不利啊。”
虽然如此,但朱常淓依旧有所顾忌。
如今大明朝的勋贵几乎殆尽,爵位最高的只有世镇云南的黔国公府,若再提升郑芝龙的爵位便只有国公了。
郑芝龙已经贵为南安侯,杭州朝廷内部比他爵位高的几乎没有。
这若成了国公,便更难遏制,朱常淓可以预想到没有人压制的郑芝龙今后将如何跋扈。
黄道周等朝臣对于郑芝龙这种地方军阀也束手无策。
钱财?人家身为闽地最大的海商集团首脑,不缺。
军权、官职?郑芝龙已经是福建总镇,节制整个福建兵权,且兼理粮饷,掌握了福建的财权、兵权,再往上就只有福建总督了。
若郑芝龙忠心朝廷,授予其节制附近军政官员的总督一职不可或非,可正是由于朝廷不信任他,让他担任福建总督,这不是肉包子打狗吗。
且对方如今本就势大难治,再许以总督之名,不亚于饮鸩止渴,今后更加难以整治,除非朝廷不想要福建了。
朝廷遏制他还来不及,怎会帮助他扩展权势。
思来想去,内阁诸臣还是认为提升他爵位,给予他一些殊荣为上。
这种惠而不利的事情最能堵住郑芝龙这种爱面子的军阀,今后真的准备动手的话,最多损失一下皇家威严嘛,反正只要收回福建就好。
朱常淓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不愿意基于爵位,乃至皇家殊荣。
毕竟朱家能够成为皇室,靠的就是名声威望。
名声威望坏了,谁还吊姓朱的,谁当皇帝不是当?
“父皇,我提一个意见如何?”
朱常淓、黄道周二人同时看向有急智的太子。
“既然对于郑芝龙赏赐不好办,不如我们退而求其次,针对郑森下功夫。”
此言一出,朱常淓、黄道周都眼前一亮。
“细说。”
“儿臣听闻郑森此人素有民族大义,父皇为何不召见他,观其为人,若真心向大明,向我朱家,何不厚赏之,甚至于赐予国姓,收为义子也不是不可以。”
“义子?”朱常淓皱着眉。
他是一个素雅的艺术旧文人,最是看重亲情,重视尊卑,对于这种收义子这种破坏伦理秩序,颠倒是非的行为深恶痛绝。
反倒是黄道周,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古往今来,天子收外姓俊才为义子,赐予国姓的行为,也不是没有。
远的,北周的郭威、柴荣俩父子,汉唐宋几朝的天子不也经常赏赐国姓给有功之臣吗?
近的,太祖高皇帝起兵时的几个义子,典型的就是现在云南黔国公府的先祖沐英,不就是太祖的收养的义子吗?
黄道周赞赏的看着太子,对着朱常淓劝说啊:“陛下不必忧心,若正如太子殿下所言,郑森有忠心,也不是不可收其义子,赐予国姓。若陛下能够收其心,郑芝龙再怎么跋扈,待其百年后的郑氏家族亦可轻易解决。”
朱常淓看了看期待的朱由梓,以及黄道周,眉头依旧没有舒展,但语气有所缓和,“义子就算了,但赐予国姓,或择宗室女嫁之为妻,朕可允之。”
黄道周与朱由梓知道见好就收,于是纷纷出言支持。
对于福建兵入杭这件事的基调就此定下了,只待朱常淓召见郑森如何施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