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昭武 第53章 烈民观,三姓家奴

作者:君子以懿文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21 12:28:55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殿下,德清来报,有清军骑兵进抵城下,人数约莫千人左右,具是真满。”

一大早,朱由梓就被紧急军情吵醒,来不及洗漱,快速在王思明的服侍下穿戴好衣物,来到幕府军议厅所在。

接过军报,朱由梓在德清县所在代表明军的红旗下方贴上一小白旗,然后对是否要抹去塘栖的清军大白旗犹豫不决。

“殿下,我认为德清城外的清军应该是疑兵,相较于野外营寨,德清城墙虽小,却也是县城,城内我军已经有了防备,绝非短时间内能够攻下,清军统帅不是傻子,所以我认为清军主力绝不在此。”

有参军这时候依照所得情报如是分析道。

朱由梓闻之也赞同的点了点头,然后问道,“那你们认为他们主力何处?”

几名参军相视后,异口同声道:“新市。”

“一来我军在新市兵少,只有李成栋所部三千人,且该部是新降,清军对于该部战力也是最为了解。二来新市乃小镇,镇内人口不过千余人,几乎没有什么防御措施,能够依仗的,只有李成栋所临时搭建的寨墙。”

“其三,过了新市便是一马平川,可随时突进湖州府,亦或是突进吴江,可供他们选择最多,也最有利于他们依仗的骑兵。”

“若我是清军统帅,我一定选择新市,而不是德清。”

朱由梓微微颔首,有参军谋划分析,是要比之前自己一个人苦思冥想轻松得多。

略微沉默片刻,朱由梓作出如下安排:

命德清朱万化部分出一万人增援新市,附注,让他们小心沿途清军骑兵突袭,宁愿慢点,也不要让清人抓住机会。

命杭州北新关王之仁部立即沿着运河北上,占据塘栖封锁清军后路,且根据情况增援新市,附注,抵达塘栖后尽量派人收敛塘栖百姓骸骨,就近埋葬,立碑以禁示后人。

提到塘栖惨案,朱由梓的语气中不免生出一丝沉痛。

“殿下,在下请往塘栖撰写碑文,以祭塘栖烈民。”

说话之人乃是朱由梓的伴读,也是总督府的祭酒,人称“小神童”的夏完淳。

看着一脸悲痛且坚决的夏完淳,朱由梓上前两步握住他的手,恳切道:“塘栖惨案,我未尽守土安民之责,我之过也,此去碑文中,一定要替我撰写出对他们的愧疚和缅怀。”

“喏”

等到夏完淳转身离开,房间里才散去一些哀气。

朱由梓转过头来,看着舆图上的白旗语气森冷道:“告诉各部总兵,此战我不要俘虏,只要首级,我要在塘栖以他们的头筑下京观,以祭奠塘栖、扬州乃至天下自满人入关以来,被他们所屠害的全部汉民,观前竖碑,名曰‘大汉烈民’。”

听到朱由梓的话,在场所有人,无论贵贱,哪怕是文书小吏,也激动不已,低头拱手道:“殿下慈悲。”

————

湖州府德清县,新市镇

新市镇,绝对算得上德清县内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镇了,人口比起一般的村庄也多不了多少。

只是因为其位于德清往嘉兴府的官道上,人口聚集起来,才有了小镇规模。

李成栋自重新归附大明后,依旧带领着他的旧部,只是营中被安插进来了许多军吏,有管粮食的粮官,有管军纪的监纪,有管军器的副使,以及毫不掩饰监督自己的监军。

不管是在原来江北的明军中,还是在清军序列中,上面对军队的插手都比较松散,最多不过安插一名监军,以防止自己投敌。

如今朱由梓一下子安排进来十几名接管各处后勤的军吏、军官,这让李成栋明显感到了约束。

现如今,他与自己的旧部只能管行军打仗,统兵训练,其余的一概不允许他们插手。

此外,他们还要每天在军法官的监督、教导下,背诵朱由梓颁布的《军法十章》,只能说苦不堪言。

他原来的很多部下都向他倒过苦水,说着世子殿下不像是带兵的,倒像是教书的,自己前半辈子认的字,读的书,都没这几日多。

虽然如此,但李成栋并不觉得被冒犯了,反而觉得当兵打仗就该如此。

若是将领都被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占去了时间,哪儿还有时间去谋划军事,领兵打仗。

他本就是个好学之人,虽然自从投降以来,他还没有去往嘉兴面见过朱由梓,但通过对方亲自领衔编撰的《军法十章》,管中窥豹,足以窥见对方心中的雄心壮志。

这让他愈加欲罢不能。

只有强者,才配得到他李成栋的忠心。

而以一己之力收拾残明残军,恢复三府之地,并将清军三万人围困在塘栖的朱由梓,显然就是他心目中的明君强者。

“唐之世民,大概就是如此了吧。”李成栋对此突然想到了唐朝的太宗李世民,当初也是以皇子身份,以军功登顶为皇的。

他李成栋也有一个留名青史的愿望,他要让天下所有人知道,他李成栋虽出身卑微,却可为大丈夫。

“报,总兵,镇外突显清军大部,正往新市而来。”

“打着什么旗号。”

“杨”

面对杨承祖的大举来袭,李成栋不准备紧守营盘,反而将大军拉出营寨,背靠营墙立阵。

“李成栋,李诃子,尔先反顺,后反明,今又反清,古之吕布也没有你反复无常,三姓家奴,背国小人,妄为大丈夫,苟活于世,神人共诛。”

“贝勒博洛,对你何等信任,亲王多铎对你推心置腹,尔不但不思杀身成仁,反求活投贼,正忘恩负义小人也。尔等这种不忠不义不仁不信之徒,人人得而诛之。”

双方大军才摆开架势,杨承祖就迫不及待的上前谩骂,好似要发泄这些年来对李成栋的郁气。

明军阵中,李成栋脸色铁青一言不发,对于左右部下们的视线不做理会。

杨承祖或许是累了,也或许得到了勒克德浑的提醒,让他勿要因小失大,口中的话旋即转变。

“李成栋,似尔这等小人,本应该十恶不赦,挥军以诛除。”

“幸有勒克德浑贝勒仁义,博洛贝勒心宽,考虑到尔投降伪明乃不得已为之。”

“如今大清最后给你个机会,尔等若识大体,知大义领军来投,不仅可免往罪,亦可因功叙赏。”

清军一万六千人,杨承祖、勒克德浑领军,明军三千人,李成栋、杨文骢(监军)领军。

听到杨承祖派来人的劝降,杨文骢等外来明军官员手按压在腰间刀剑上,眼睛死死盯着李成栋,生怕对方就此投降,并拿他们当作投名状。

李成栋内心一阵暗探,面上却不动声色,对着一旁的监军杨文骢道:“杨监军不必疑心,成栋既然诚心归明,今生便再无改换门庭之想法。”

说完,纵马上前几步,列于众军之前,朝着对面的清军告诉大喊道:“咱是李成栋,生来就是汉人,今为汉将,反清复明乃大义。”

“天下正统在大明,在杭州,在潞监国,今得正位,世子不以旧罪论我,许咱重归正道,反观尔等,长于汉而投于清,背祖小人说的就是你杨承祖。”

“尔等汉奸便无须多言,今日起,但有死去的汉将李成栋,绝无投降的清将李成栋。”

杨承祖眼睛微眯,嘴角冷笑道:“愚蠢。”

勒马回到己方军中,朝着勒克德浑摊了摊手,然后抽出宝刀,斜指苍天高喝道:

“进攻!”

军令下达,擂鼓声起,被安排为前锋的非杨承祖嫡系六千清军,嘶吼着朝着李成栋部所列阵型冲锋。

清军虽长久被困顿,兵粮寸断,就连火器都因为火药不足,成为了烧火棍,但人数众多,兼有困兽之斗。

明军兵粮充足,以逸待劳,又经过了朱由梓的火器补充,火器占比增至七成,但人数寡少,只能拼死待援。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