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一年,秋。
奉天殿上,一场围绕“远洋商会”的御前会议正式召开。
文武百官分列两旁,个个面色凝重。朱棣高居龙椅之上,扫视着殿下群臣。
他身边站着司礼监掌印太监,手中捧着朱瞻壑递交的“远洋商会章程”和张辅、夏原吉联名呈上的支持奏疏。
“今日召集诸位爱卿,乃为商议汉王世子朱瞻壑所呈‘远洋商会’一事。”
朱棣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世子从西洋归来,带回高产作物,已然惠及民生,其功不可没。如今又提出此商会之设想,言其能富国强兵。朕特召诸位,畅所欲言,评议一番。”
朱棣的话音刚落,殿中便传来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许多人看向朱瞻壑的目光中带着好奇、审视,甚至还有一丝丝的嫉妒。这少年郎,年纪轻轻,却屡屡做出惊人之举,得皇上青睐,已然是朝中风头最劲的勋贵子弟。
首先开口的,自然是夏原吉。
他上前一步,躬身奏道:“启禀陛下,臣已与世子殿下反复推敲‘远洋商会章程’,此章程详尽周密,考虑周全。
臣以为,若此商会能成,则能为国库开源,缓解当下赋税之困。且世子殿下提出‘以商养武’,将商会部分所得用于水师维护与火器研发,此乃长远之计,功在社稷!”
夏原吉是户部尚书,他的话无疑给商会奠定了“利国”的基础。
紧接着,英国公张辅也出列,沉声附和:“陛下,世子殿下所言‘佛朗机’火器,确为利器。
臣细想世子提出的以商会助军之策,可解我大明水师补给之忧,亦可拓我军情耳目。此举不仅无损海防,反而能壮我大明武备。臣请陛下允准世子殿下之议!”
两位一文一武、地位显赫的大臣联名支持,无疑给许多持观望态度的官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朱棣闻言,嘴角微微上扬,目光赞许地看了一眼朱瞻壑。
然而,下一秒,兵科给事中陈寿出列。
“陛下,臣以为,夏尚书与英国公所言,臣亦深以为然。然,商贾之事,素来为朝廷所轻。若开此例,恐生流弊。商贾逐利,一旦不受约束,恐生乱象,或勾结外番,或走私违禁,于国不利!”
陈寿慷慨激昂,语气带着几分正气凛然。他并非针对朱瞻壑,而是从大明祖制出发,表达了对商业过度发展的担忧。
朱瞻壑心中暗叹,果然来了。这是永乐年间,重农抑商是主流思想。不过,他早有准备。
“陈大人所虑甚是。”
朱瞻壑走出队列,躬身道:“正因商贾逐利,故需章程约束。商会之设,便是为了将散乱无章的海商纳入大明法度之下,使其为国所用,而不再是朝廷的隐患。”
他声音洪亮,不卑不亢:“商会章程中,晚辈已明言,凡加入商会者,须在户部备案,出海贸易须领取官府批文,所载货物须经海关查验。
若有违反,则没收全部货物,并严惩不贷。陛下可设专司衙门监督,亦可由水师协同巡查。”
“这不就是将所有海商都管起来了?”
陈寿皱眉道:“可如此一来,那些商人又怎会甘心?”
“商贾求利,亦求安稳。”
朱瞻壑看向陈寿,眼神中带着一丝洞悉:“大海之上,倭寇猖獗,海盗横行,朝廷水师虽强,然亦有顾及不及之处。
商贾独自出海,犹如羊入狼群。若有朝廷水师护航,有商会提供保障,其安全系数大增,所获之利亦能保全。
且商会亦可提供信息共享、风险分担之助。两相权衡,相信识时务之商人,自会懂得如何抉择。”
朱瞻壑这话,不仅回答了陈寿的质疑,更从商人的角度,阐述了加入商会的“好处”,甚至提到了“信息共享”和“风险分担”这些超时代的理念。
陈寿被朱瞻壑说得一愣,他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
在他看来,商人就是唯利是图的小人,不该给他们太多便利。
此刻,朱棣饶有兴趣地看着朱瞻壑,脸上不动声色,心中却暗赞不已。
这小子,不仅能提出奇思妙想,更能将之落到实处,连那些老迂腐的质疑都能一一驳倒,确实有几分朕当年的风范。
然而,质疑并未止息。
礼部侍郎王景出列,他担忧的,则是对大明传统礼制的影响。
“陛下,臣以为,商贾乃末流,不应受朝廷如此看重。”
王景语气中带着清高:
“大明立国,重农抑商乃祖宗家法。若为区区商贾,而大开海禁之门,恐怕有违祖制,影响国本!”
王景的论调,代表着朝中一批恪守祖制的保守派。
朱瞻壑心中对王景“吐槽”:“王大人啊王大人,祖制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发展,大明也要进步啊!再说,祖宗家法里可没说不能搞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可就是皇爷爷在推动呢!”
但他面上仍拱手道:“王侍郎所言祖制,晚辈不敢不尊。然,海外贸易,我大明早有之。
郑和大人数次下西洋,带回无数奇珍异宝,宣扬我大明天威,亦是广开贸易之路。这并非是祖制不许,而是此番要将之系统化、规模化,使其利归于国,而非散于私。”
“且陛下,晚辈以为,所谓‘末流’,乃是昔日商贾无序、无德之故。
若朝廷能够引导,使其诚信经营,则商贾亦可为国效力,成为大明之臂助。
孔圣人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又言:‘达则兼济天下。’商贾若能富裕,亦可捐资助学,兴修水利,这不也算是‘兼济天下’吗?”
朱瞻壑搬出了孔圣人的话,试图从儒家经典中寻找支撑。
王景被朱瞻壑反驳得哑口无言。他没想到这少年郎不仅精通经史,还能将圣人之言活学活用。
朱棣嘴角微不可察地翘了翘。他知道,王景不过是拿着祖宗家法当挡箭牌,实际是担心自己手中权力被分薄。
最后,吏部尚书蹇义出列,他的问题更为尖锐,直指核心。
“陛下,世子殿下之议,看似美好。然,商会之利,究竟几何?如何确保这些利益能真正归于国库,而非落入私囊?其中若有弊端,又当如何惩处?”
蹇义的声音虽然平稳,但每一句话都直击要害。他代表的是对权力腐败和利益分配的担忧。
朱瞻壑深知,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蹇尚书所虑,乃是根本。故而,晚辈在章程中特意注明,商会所得利润,需定期向户部报备,并接受户部与司礼监的联合核查。同时,商会设立‘监察司’,由朝廷委派官员,常驻商会,对其账目往来、人事调动进行监督。若有贪腐舞弊,一经查实,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他看向朱棣,语气坚定:“为确保商会清廉运作,凡参与商会管理之人,其亲族不得直接参与商贸,以防以权谋私。且商会账目,每年需向天下公布部分,以示清白。”
朱瞻壑这番话,不仅提出了“监察司”的构想,还提出了“账目公开”的概念。最大限度地打消皇帝对利益流失和权力腐败的担忧。
此言一出,殿中哗然。
许多官员都面面相觑,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账目公开?这意味着他们将失去从中渔利的机会。
朱棣的目光落在朱瞻壑身上,久久没有移开。
他原本只是想听听群臣的看法,但朱瞻壑这番应对,却让他看到了这个商会背后更深层次的潜力——它不仅能带来财富,更能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的试验田。
“好!”
朱棣突然大喝一声,声音在殿中回荡:“这商会之设,朕准了!”
随着朱棣的一锤定音,群臣顿时鸦雀无声。谁也没想到,朱棣会如此迅速地做出决定。
朱棣看向朱瞻壑,眼中满是赞许:“瞻壑,这商会之事,朕便交由你全权负责!户部与工部、兵部,皆需全力配合。”
“臣遵旨!”
朱瞻壑拱手领命,心中长舒一口气。
他偷偷看了一眼朱高煦,只见父亲脸上带着无法掩饰的骄傲和兴奋。
而太子朱高炽则眼中含笑,向他微微颔首,表示赞许。
皇太孙朱瞻基虽然面色平静,但眼神深处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钦佩。
此次奉天殿议,让“远洋商会”的构想正式落地,那些反对者,在朱棣的强大支持下,也只能将质疑压在心底,等待着看这位汉王世子能否真正实现他所描绘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