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失哈带着皇上的“口谕”和“赏赐”离开后,农务实验处的气氛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
皇上的关注如同一把无形的利剑,悬在朱瞻壑和袁直的头顶。
那些原本只是对新作物充满好奇和些许怀疑的农人们,此刻也感受到了这份来自紫禁城的巨大压力,干活时都变得小心翼翼,连大气都不敢多喘一口。
朱瞻壑面上依旧保持着镇定,甚至还会时不时地跟农人们说笑几句,让他们放宽心。但他内心深处,却也是七上八下。
袁直更是愁得几宿没睡好,眼圈都黑了。
他每日里带着几个得力的老农,守在那几片用了“海外秘方”的试验田里,一遍遍地观察着那些奄奄一息的玉米苗,嘴里不住地念叨着:
“老天爷保佑,土地爷发发慈悲,可千万要让这些苗儿活过来啊……”
时间一天天过去,空气中弥漫着焦灼。
就在第三日的傍晚,当夕阳的余晖将整片农庄都染上一层温暖的金色时,
奇迹,或者说,朱瞻壑一直期盼的“科学的力量”,终于显现了。
最早出现变化的,是那几株病情最重、被朱瞻壑和袁直亲自用调配好的“营养土”(混合了河底淤泥、青绿色矿石粉末和特定草木灰)小心翼翼地在根部施用过的玉米苗。
“殿……殿下!袁技正!你们快来看啊!”负责看护这片区域的农人,突然发出一声惊喜交加的呼喊,声音都有些变了调。
朱瞻壑和袁直闻声,心中皆是一紧,连忙飞奔过去。
只见那几株原本已经叶片枯黄、萎靡不振的玉米苗,此刻竟然奇迹般地挺直了腰杆!
虽然叶片依旧带着些许病态的黄色,但最顶端的那一小片嫩叶,却顽强地舒展开来,透着一股淡淡的、充满生机的青绿色。
“活了!真的活过来了!”袁直激动得胡须都在微微颤抖,他小心翼翼地拨开一株幼苗旁的土壤,只见原本有些发暗的根系,此刻竟然生出了几缕新鲜的白色须根。
“神农显灵啊!”周围的农人们见到这般景象,纷纷发出惊叹。
朱瞻壑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那块悬了几天的巨石,总算是落了地。
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也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真成了?看来这“对症下药”的路子是对的。
他心中狂喜,明代的土壤,很多时候不是缺氮磷钾这种大路货,而是缺了某些特定的中微量元素。
这次瞎猫碰上死耗子,用河泥补充腐殖质和一些矿物质,用那些含铜的矿石粉末杀菌兼补充微量元素,再加上草木灰里的钾肥和碱性中和,一套组合拳下来,总算是把这些“娇贵”的洋玩意儿给救活了。
他心中得意,面上却要保持谦逊,对袁直和农人们笑道:
“这并非什么神农之术,乃是袁先生和我等尽心照料,方才有了起色。可见天道酬勤,只要我们用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好消息接踵而至。
不仅那些生病的玉米苗在“特殊照料”下,一天比一天精神,叶色也渐渐转绿;
其他按照常规方法播种的土豆、玉米、红薯,也纷纷破土而出,露出了喜人的嫩芽
整个农务实验处都沉浸在一片成功的喜悦之中。
袁直更是精神焕发,每日带着农人们,仔细记录着各种作物的出苗率、生长速度、叶片颜色变化等第一手数据,那本朱瞻壑送他的宣纸册子,很快就记得密密麻麻。
消息传回汉王府,朱高煦听闻儿子农庄里的“神种”不仅活了,而且长势喜人,当即就要拉着一帮武将幕僚,浩浩荡荡地去农庄“庆祝”,还要大摆宴席,犒赏三军……哦不,是犒赏农人。
朱瞻壑得了信,吓得连忙派人回去阻止。
我的亲爹啊,您可消停点吧!他心中哀嚎,这苗儿才刚出土,嫩得跟豆腐似的,那帮粗手大脚的军爷们一来,怕不是一脚就能踩死一大片。
他只能让人带话回去,说作物初生,根基未稳,不宜喧哗,恐惊扰了“地气”,影响收成。
待到将来果实累累,再请父王和诸位将军一同前来品尝庆贺。
朱高煦听了,虽然有些扫兴,但也觉得儿子说得有几分道理,便暂时按捺住了。
而东宫那边,太子朱高炽和皇太孙朱瞻基,在得到农庄新作物顺利出苗的消息后,也派人送来了贺礼。
太子的贺礼依旧是些实用的东西,比如几本关于农时和节气的古籍,还有一些上好的笔墨纸砚,供农庄记录之用。
而朱瞻基的贺礼则比较特别,除了一些赏赐给农人的布匹和肉食外,还附带了一封亲笔信,信中除了道贺,更是提出了一些关于新作物后续培育和病虫害防治的“学术性”问题。
比如“此三种新作物,既来自海外,其畏惧何种虫害?喜好何种天时?若遇本地常见之蝗灾、蚜虫,当如何防治?”等等,显然是对这农庄上了心,并且在认真思考。
朱瞻壑看着朱瞻基信中那一个个专业的问题,不由得微微一笑。
这位堂兄,倒真是个好学之人。这是在考较自己,还是在真心求教?或许,两者皆有吧。
他将这些问题一一记下,准备仔细回复。与这位未来的宣德帝保持良好的“学术交流”,对他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农庄初见成效,朱瞻壑的心思也开始活络起来。
出芽只是第一步,万里长征才刚开始。他站在田埂上,望着那些绿油油的嫩芽,心中思绪万千。
接下来还有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产量测定……
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东西推广出去,真正变成大明的福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皇家农苑的“盆景”。
而且,美洲大陆的好东西,可不止这三样啊……那些高产的豆类、耐旱的谷物、还有烟草、橡胶、以及各种独特的香料和药材……
他再次想起了那片广袤而富饶的“新明大陆”,心中那股再次出海远航的念头,如同雨后春笋般,不可遏制地冒了出来。
他知道,要想说服皇爷爷再次开启耗资巨大的远洋航行,绝非易事。
他现在手中的筹码,还远远不够。但,有些事情,必须提前布局。
他想到了一个人——三宝太监,郑和。
这位大航海的统帅,不仅是皇爷爷的心腹,更是亲眼见证过“新明大陆”冰山一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