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六年初春,应天府的梅花尚未凋零,空气中却已弥漫着令人战栗的肃杀之气。朱元璋将密报狠狠摔在蟠龙案上,朱批墨迹未干的奏疏上,“蓝玉谋反”四个大字刺得老皇帝太阳穴突突直跳。窗外寒风卷着残雪拍打窗棂,恍惚间竟似洪武二十一年捕鱼儿海之战的喊杀声,再次在耳畔回荡。
七年前的捕鱼儿海,蓝玉率十五万大军如天兵降临。当明军铁骑冲破北元营帐时,蓝玉亲手扯下脱古思帖木儿的龙旗,缴获金银牲畜无数。捷报传回应天,朱元璋将他比作卫青、李靖,赐爵凉国公,赐免死铁券,甚至在庆功宴上亲自为其斟酒。那时的蓝玉,身披玄甲立于午门,身后是如山的战利品,眼前是山呼万岁的臣民,风头无两。
然而,权力的蜜糖最易腐蚀人心。得胜归来的蓝玉开始肆意妄为。他纵容家奴侵占民田,御史前来查问,竟被其一顿毒打;北征回师夜过喜峰关,因守关士兵开关稍迟,他便纵兵毁关而入;更在军中大肆培植亲信,将手下将领的升迁任免牢牢攥在手中。某次朱元璋召见,他竟带着十余名贴身侍卫昂首入宫,直至皇帝沉下脸,才懒洋洋地挥手让随从退下。
这些行径,朱元璋都看在眼里,却隐忍未发。直到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一切都变了。朱元璋看着年幼的皇太孙朱允炆,再看看朝堂上骄横跋扈的蓝玉,心中杀意渐起——这个曾为大明立下不世之功的悍将,如今已成为皇太孙掌权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导火索在一次酒宴后点燃。蓝玉酒后失言,对着亲信抱怨:“以我的功劳,难道不配做太师?”这话很快传到朱元璋耳中。老皇帝抚摸着案头的《大诰》,想起胡惟庸案的腥风血雨,眼神愈发冰冷。恰在此时,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称其勾结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等武将,意图趁朱元璋出宫耕种籍田时发动兵变。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的缇骑如鬼魅般出现在蓝府门前。蓝玉正搂着歌姬饮酒作乐,尚未反应过来,便被铁链锁走。天牢内,各种刑具泛着幽光。蓝玉被剥去官服,按在刑架上,锦衣卫用蘸满盐水的皮鞭狠狠抽打,每一下都在他背上留下深可见骨的伤痕。“说!你的同党还有谁?”狱卒的嘶吼在空荡荡的牢房回响。
但蓝玉始终咬紧牙关。直到主审官亮出其家人性命相逼,这位铁骨铮铮的将军才红了眼眶。在长达半月的审讯中,他的供词牵连出一长串名单,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等公侯皆在其中。朱元璋看着这份名单,冷笑一声:“好啊,一网打尽!”
蓝玉的判决很快下达:“蓝贼谋逆,罪大恶极,着即剥皮实草,传示各省,以儆效尤!”这一刑罚之残酷,堪称前所未有。行刑当日,应天城外的刑场被围得水泄不通。蓝玉被绑在特制的木架上,刽子手手持锋利的匕首,从他的脖颈处轻轻划开一道口子,然后沿着皮肉缓缓分离。剧痛让蓝玉几度昏死,但又被泼下的盐水唤醒。围观百姓不忍直视,纷纷掩面哭泣。
剥皮之刑持续了整整三个时辰。当蓝玉的人皮被完整剥下,填入稻草,悬挂在城楼上时,整个应天府陷入死寂。朱元璋亲自登上城楼,望着这骇人的“展品”,沉默良久后下令:“将此皮送往蜀地,交予蜀王妃。”原来,蓝玉是蜀王妃的亲舅舅,朱元璋此举,既是震慑蓝玉余党,也是对藩王的一次无声警告。
蓝玉案的余波迅速蔓延。短短数月间,一万五千余人被牵连诛杀,几乎将明初的武将集团屠戮殆尽。昔日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十不存一。每次处决,刑场上都血流成河,刽子手的刀刃卷了口,便换一把继续。朝中人人自危,官员们上朝时都要与家人含泪告别,不知能否平安归来。
这场血腥的清洗,彻底改变了大明的政治格局。朱元璋借蓝玉案废除大都督府,将兵权分归五军都督府,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他看着空荡荡的朝堂,终于松了一口气——皇太孙的皇位,再也无人能够撼动。然而,当夜深人静时,老皇帝望着窗外的冷月,或许也会想起蓝玉当年在战场上的飒爽英姿,想起那些并肩作战的岁月。但他更清楚,在皇权的祭坛上,容不得半点温情与犹豫。
蓝玉的人皮,在大明的疆土上辗转示众数十年。每当有新官上任,当地官员都会将这骇人的“警示物”抬出,告诫其切勿重蹈覆辙。这张人皮,不仅是一个功臣的悲惨结局,更是朱元璋为巩固皇权,向天下展示的绝对威严。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永远诉说着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