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纪:朱元璋传 第45章 大明肇基

作者:东来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07 23:53:11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洪武元年正月初四,应天城沐浴在熹微的晨光中,整座城池仿佛从漫长的战火中苏醒,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朱雀大街两侧,百姓们早早清扫了街道,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着崭新的红灯笼,鲜艳的绸缎随风飘动,空气中弥漫着喜庆的气息。从龙江关到皇宫,十里长街被清水泼洒得纤尘不染,士兵们身披亮银甲胄,手持长枪,整齐列队,枪尖上的红缨在风中猎猎作响,宛如一片红色的海洋。

应天府外的祭坛早已搭建完毕,三层汉白玉台阶直通云霄,坛顶铺设着象征皇权的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祭坛四周,二十四面龙凤旗迎风招展,旗面上的金色祥龙与赤色凤凰栩栩如生,仿佛随时要破空而出。祭坛中央,摆放着祭天的三牲祭品,整牛、整羊、整猪披着红绸,肃穆而庄严。

朱元璋身着绣有十二章纹的衮服,头戴冕旒冠,在一众文臣武将的簇拥下,缓步走向祭坛。他的步伐沉稳有力,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鼓点上。这位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历经二十余年的战火洗礼,从放牛娃到乞丐,从红巾军小兵到吴王,如今终于站在了权力的巅峰。他的目光深邃而坚定,望向祭坛上方的青天,那里飘着几朵洁白的云彩,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启。

李善长作为此次大典的司仪,身着紫色朝服,手持玉笏,高声唱道:“吉时已到,祭天大典开始!”话音刚落,三十六名乐工奏响雅乐,钟磬之声悠扬回荡,仿佛穿越了千年时空。朱元璋在祭坛前恭敬地跪下,双手捧着写有祭文的黄绫,声音洪亮而庄重:“惟大明洪武元年,岁次戊申,正月,皇帝臣朱元璋,敢昭告于皇天后土:臣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平汉王陈友谅,东缚吴王张士诚,南平闽、粤,定八番,北逐胡虏,尽平中原,复我汉家之境土。臣赖天地之灵,祖宗之佑,将士之力,臣何敢自矜?此皆天地之功也。今天下已定,臣不敢不告,谨择吉日,登坛昭告,惟皇天后土鉴之!”

祭文读罢,朱元璋将黄绫投入火盆,烈焰腾空而起,灰烬随风飘散。这一刻,天地仿佛都为之屏息,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种庄严而神圣的力量。祭天仪式结束后,众人簇拥着朱元璋前往奉天殿,举行登基大典。

奉天殿内,雕龙画栋,金碧辉煌。巨大的蟠龙柱上,金龙缠绕,龙须飘动,仿佛要从柱子上飞下来。殿中央,摆放着至高无上的龙椅,椅背上雕刻着九条形态各异的金龙,椅面铺着明黄色的绸缎,在烛光的映照下,散发着威严的气息。朱元璋缓缓走上台阶,在龙椅上落座。他的身姿挺拔,神情肃穆,冕旒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发出清脆的声响。

李善长率领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响彻大殿,震耳欲聋。朱元璋微微抬手,示意众人平身,然后以沉稳而威严的声音说道:“自元政失纲,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朕自起兵以来,十有三载,栉风沐雨,未尝一日敢懈。今赖诸公之力,平定四海,天下大定。朕以菲德,托于臣民之上,敢不兢兢业业,以安民生?自即日起,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此言一出,殿内再次响起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朱元璋随即颁布第一道诏令,大赦天下,减免百姓赋税三年,以休养生息。同时,他开始分封功臣,徐达被封为魏国公,常遇春被追封为开平王(常遇春此前病逝),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刘基被封为诚意伯……这些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功臣们,都得到了应有的奖赏。

然而,在这欢庆的时刻,朱元璋的心中却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和警惕。他深知,称帝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到来。北方的元朝残余势力依然盘踞在大漠,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南方的一些偏远地区,尚未完全平定;百姓们历经多年战乱,生活困苦,百废待兴。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建立一个强大而繁荣的王朝,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登基大典结束后,朱元璋走出奉天殿,站在丹陛之上,望着下方跪拜的臣民。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他的目光越过应天城的城墙,望向远方广袤的土地,那里有无数的百姓在翘首以盼,盼望着一个和平、安宁的未来。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心中充满了使命感。他知道,自己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而大明王朝的辉煌篇章,将从这一刻开始书写。

夜幕降临,应天城灯火通明,爆竹声此起彼伏,庆祝的人群在街道上载歌载舞。朱元璋站在皇宫的城墙上,望着这一片繁华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很快,他的神情又变得严肃起来,转身走向书房。那里,还有堆积如山的奏折等待他批阅,还有无数的国事需要他决策。新的征程已经开始,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将以他的雄才大略和坚韧不拔,带领着这个新生的王朝,走向辉煌的未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