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纪:朱元璋传 第33章 北克通州

作者:东来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07 23:29:05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深秋的北方,朔风裹挟着黄沙,将通州城墙的垛口啃噬得斑驳不堪。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当朱元璋的北伐大军如黑色铁流逼近这座拱卫大都的咽喉重镇时,城楼上飘扬的元军战旗正被狂风撕扯得猎猎作响。城墙下,十万明军将士列阵如山,长枪如林,吴王朱元璋身披玄铁甲胄,坐骑踏着满地枯黄的落叶,目光如鹰隼般死死盯着这座固若金汤的城池。

通州城内,元朝守将卜颜帖木儿站在箭楼之上,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营帐,心中却并无太多惧意。这座城池历经百年修筑,三丈高的城墙由夯土与青砖筑成,护城河宽达十丈,城内粮草充足,火器箭矢堆积如山。更重要的是,大都近在咫尺,一旦开战,元顺帝的援军可在三日内抵达。“朱元璋,任你江南兵强马壮,也休想在通州讨得半分便宜!”卜颜帖木儿狠狠将马鞭甩在城墙上,震落几片碎砖。

此时的朱元璋帐内,气氛凝重得如同凝固的铅块。徐达展开通州城防图,手指划过城郭布局:“主公,通州四门皆设千斤闸,瓮城暗藏火器,强攻必然伤亡惨重。更要命的是,元军在城北三十里处设下骑兵营地,随时可对我军形成夹击。”常遇春却按捺不住暴脾气,猛拍桌案:“怕他作甚!末将愿率三万精兵,架云梯强行登城,定要将这龟缩之敌杀个片甲不留!”

朱元璋抬手止住争论,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刘基:“伯温先生,依你之见?”刘基缓缓展开一幅泛黄的舆图,烛火映照下,图上蜿蜒的河道泛着微光:“通州之险,险在城防,更险在地利。然城北二十里处,有一古河道名曰凉水河,虽已干涸多年,但可容大军潜行。若能遣一支奇兵从此处绕至城北,突袭元军骑兵营地,断其羽翼,通州城防便如无根之木。”

当夜,月光如霜,三千明军精锐身披蓑衣,手持短刃,悄无声息地潜入凉水河故道。河床上的碎石划破了他们的草鞋,荆棘勾烂了衣甲,但没有一人发出声响。与此同时,常遇春率领的先锋部队开始在通州南门佯攻,战鼓声、喊杀声震天动地。卜颜帖木儿果然中计,将主力调往南门,却不知死神的镰刀已悄悄伸向城北。

当明军奇兵如鬼魅般出现在元军骑兵营地时,值夜的元兵甚至来不及发出警报。寒光闪过,营帐内的火把纷纷熄灭,熟睡中的元军士兵在梦中被割断喉咙。负责统领骑兵的元将孛罗帖木儿从睡梦中惊醒,慌乱中提刀出帐,却迎面撞上明军将领傅友德。两人刀光交错,火星四溅,孛罗帖木儿终究不敌,被傅友德一刀斩于马下。失去指挥的元军骑兵顿时大乱,自相践踏,明军趁势纵火,烈焰腾空而起,将夜空染成血色。

通州南门,常遇春望着城北冲天的火光,仰天长啸:“时机已到,给我强攻!”明军士兵扛着云梯,如潮水般涌向护城河。元军的箭矢、滚木礌石如雨点般落下,不少明军士兵坠入河中,鲜血染红了水面。但朱元璋早已下令,每架云梯配备十名敢死队,一人倒下,下一人立刻补上。常遇春亲自擂鼓,鼓声如雷,震得人心惶惶。

就在南门激战正酣时,朱元璋亲率的中军突然出现在东门。原来,他早已料到卜颜帖木儿会将主力集中在南门,便暗中命廖永忠率领水师,沿着运河悄悄抵达东门。明军水师的火炮突然轰鸣,炮弹如流星般砸向城墙,砖石飞溅,东门的守军顿时陷入混乱。朱元璋高举帅旗,大喊:“随我破城!”明军将士士气大振,架起浮桥,蜂拥而过。

卜颜帖木儿此时才惊觉中计,慌忙调拨兵力支援东门,但为时已晚。明军的云梯已经搭上城墙,一名叫王虎的士兵率先跃上城头,挥舞着大刀左冲右杀,为后续部队打开缺口。常遇春见势,脱下盔甲,光着膀子,手持双斧,带领敢死队从南门登城。元军虽拼死抵抗,但在明军的两面夹击下,防线逐渐崩溃。

夜幕降临时,通州城已陷入一片混战。街道上尸横遍野,鲜血汇成溪流,顺着石板缝隙渗入地下。卜颜帖木儿在乱军中被流箭射中,他望着渐渐被明军旗帜覆盖的城楼,悲呼一声,挥刀自刎。残余的元军见主将已死,纷纷弃械投降。

朱元璋踏入通州城时,黎明的曙光正刺破云层。他望着满目疮痍的城池,心中并无太多喜悦。这座北方重镇的陷落,意味着大都已门户大开,更意味着他离一统天下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但他也深知,元顺帝不会轻易放弃,更大的恶战还在前方。

果不其然,三日后,探马来报:元顺帝已命丞相也速集结二十万大军,前来夺回通州。朱元璋听闻后,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登上通州城楼,望着南方,那里是应天,是他起家的地方。“传令下去,加固城防,储备粮草。”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元军既来,那就让他们有来无回!”

通州之战的胜利,不仅是朱元璋北伐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对元朝的一次沉重打击。这场战役,展现了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