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纪:朱元璋传 第28章 龙湾血战

作者:东来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07 22:55:52
最新网址:www.biquw.cc

元至正三十年(1370年)秋,正当朱元璋治下的江南大地沉浸在丰收喜悦之中时,一封紧急战报如惊雷般打破了平静。探马飞骑冲入应天城,浑身浴血地将密信呈递给朱元璋。信中赫然写道:陈友谅已于武昌称帝,国号汉,年号大义,并与张士诚暗中结盟,约定东西夹击朱元璋,瓜分其领地。

朱元璋猛地站起,手中的茶盏“啪”地摔在地上,碎瓷与茶水溅了一地。陈友谅,这个盘踞长江中游的劲敌,向来野心勃勃,其麾下战舰庞大,兵力雄厚;而张士诚占据江浙富庶之地,粮草充足,城防坚固。如今二人联手,对朱元璋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

“速召李善长、刘基、徐达、常遇春等人来议事!”朱元璋沉声道,声音中带着掩饰不住的焦虑。不多时,一众文臣武将齐聚议事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诸位,陈友谅称帝,又与张士诚结盟,欲将我等置于死地。”朱元璋目光扫过众人,“此乃我军存亡之际,大家有何良策?”

徐达率先站出,虎目圆睁:“主公,陈友谅与张士诚虽势大,但我军将士历经百战,岂会畏惧!末将愿领精兵,先破陈友谅,再取张士诚!”

常遇春也紧握拳头,大声道:“徐大哥所言极是!陈友谅狂妄自大,张士诚贪图享乐,不过是乌合之众。我军主动出击,定能一战破敌!”

然而,刘基却微微摇头,神色凝重:“二位将军,不可轻敌。陈友谅战舰高大,水军实力远超我军;张士诚据守坚城,粮草充足。若我军贸然出击,东西受敌,必陷绝境。”

李善长捋着胡须,沉吟道:“伯温所言有理。如今我军刚完成水利与垦荒大业,虽民心归附,但军力尚未完全恢复。若此时与二敌硬拼,胜负难料。”

“那依先生之见,当如何?”朱元璋急切地问道。

刘基走到地图前,指着长江防线说道:“陈友谅乃心腹大患,其称帝后野心勃勃,必欲先吞我等。张士诚则生性多疑,贪图安逸,结盟不过是想坐收渔利。我军可采取‘缓张击陈’之策,先集中兵力抵御陈友谅,同时派使者与张士诚周旋,许以利益,拖延其出兵时间。”

“拖延?谈何容易!”常遇春皱着眉头,“张士诚又不是傻子,岂会看不出我们的意图?”

刘基微微一笑:“正因为张士诚贪图利益,我们便投其所好。可承诺战后划分领地,甚至许以金银财宝。同时,在与张士诚接壤的边境,做出防守姿态,让他有所忌惮,不敢轻易出兵。而对于陈友谅,我们要利用长江地形,设伏迎敌。”

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立即展开行动。他选派能言善辩的使者,携带重金与盟约,前往张士诚处。使者对张士诚说道:“吴王(张士诚)与我主本无深仇大恨,皆因陈友谅从中挑拨。若吴王按兵不动,我主愿在战后将常州、镇江等地划归吴王,更有金银珠宝相赠。且陈友谅野心勃勃,若其灭了我主,下一个目标必然是吴王您啊!”

张士诚听后,果然犹豫不决。他本就不愿轻易冒险,如今见有利可图,便决定暂时观望。

与此同时,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等将领加紧操练水军,打造战船。应天城外的长江沿岸,战船林立,士兵们喊杀声震天。工匠们日夜赶工,将小型战船改装成灵活的攻击利器,又在关键水域设置铁链、暗桩,布下天罗地网。

而在情报战线上,朱元璋的密探四处活动。他们混入陈友谅的领地,刺探其军队调动、战舰部署等情报。一日,一封密信送到朱元璋手中,信中详细记载了陈友谅计划率领主力战舰,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取应天。

朱元璋与刘基等人反复研究情报后,决定在龙湾设伏。龙湾地势险要,江面狭窄,两岸山峦起伏,正是打伏击的绝佳之地。朱元璋命常遇春率伏兵藏于山间,徐达率领水军在江面诱敌,自己则亲自坐镇后方指挥。

元至正三十一年(1371年)春,陈友谅果然亲率大军,乘坐数百艘高大的战舰,浩浩荡荡顺江而下。其战舰高大如城楼,舰上旌旗招展,刀枪林立,远远望去,犹如一片黑色的钢铁森林。

当陈友谅的舰队抵达龙湾时,徐达率领的水军佯装不敌,且战且退。陈友谅见状,哈哈大笑:“朱元璋不过如此!给我追,直取应天!”他一声令下,汉军战舰加速追击。

然而,当汉军舰队进入龙湾狭窄江面时,突然,战鼓如雷,杀声四起。常遇春率领伏兵从山间杀出,箭矢如雨点般射向汉军战舰。与此同时,朱元璋预先设置的铁链升起,拦住了汉军退路。陈友谅这才惊觉中伏,但此时已进退两难。

汉军战舰庞大,在狭窄江面难以灵活转向,顿时陷入混乱。朱元璋的水军趁机发起猛攻,小型战船如灵蛇般穿梭在汉军舰队之间,士兵们手持火铳、火箭,向汉军战舰喷射火舌。一时间,江面上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喊杀声、惨叫声、战舰燃烧的爆裂声交织在一起,犹如人间炼狱。

陈友谅见势不妙,急忙指挥战舰突围。但朱元璋的军队早已将其死死围住,汉军死伤惨重。激战至黄昏,陈友谅见败局已定,不得不率领残部,乘坐几艘战船,狼狈逃窜。

龙湾一战,朱元璋大获全胜,歼灭汉军数万人,缴获战舰数百艘。此役不仅重创了陈友谅的锐气,更稳固了朱元璋在江南的地位。

龙湾之战的捷报传来,应天城欢声雷动。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胜利。朱元璋站在应天城头,望着远处的长江,心中感慨万千。这一战,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他战略决策的胜利。

而张士诚得知陈友谅大败后,庆幸自己没有贸然出兵,同时也更加谨慎地观望局势。朱元璋则趁此机会,进一步巩固防线,安抚民心,积蓄力量。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