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启,朕名朱由校 第27章 这御史啊,没法干了

作者:耳东廓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04 10:31:09
最新网址:www.biquw.cc

三是弹劾匡扶,每名御史每月提交关于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百官猥茸、贪冒坏纪、学术不正、变乱成宪、心怀不轨、钻营进用方面的奏疏各1篇,每月共计9篇。

听到这里,底下众人开始哀嚎,圣上啊,列祖列宗说的这个是选择题,不是必答题啊。

奸邪还好说,哪有那么多学术不正、侥幸进用的人呀。

四是针对十三道御史,按照专管和带管衙门的范围,专管每月提交1份该衙门的监察奏疏,带管衙门按照年度计算,每月开列计划,一个年度内将所有带管衙门监察一遍,逐衙形成监察奏疏。

这条要求一出,河南道的几个御史面面相觑,他们带管礼部、翰林院,这都是未来的储相所在地,还带管了都察院,监管未来的大佬不算,还要自己人监察自己人么?

广西道几人脸色也不好看,广西道带管六科,六科也不好惹啊。

贵州道眼泪都快下来了,他们带管吏部,每年都得给吏部来一次监察,这个任务相当好,等三年之后吏部那边怒气值积累足够,恰好是京察,一块算总账。

然后啊,贵州道带管衙门还是最多的,达到了39个各类衙门还有卫所。

写不完呐,真的写不完呐。

最后是鼓励御史向皇帝谏言,允许风闻奏事,至于谏言数量嘛,朱由校作为皇帝,就应当虚怀若谷,奏疏不做限制,多多益善。

不光是数量,内容上也有明确要求,以上所有奏疏,百字之内,必须看到主题。

同时为了确保访察和谏言落地落实,奏疏里面至少要写清楚什么事,什么过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从哪里听到的以及牵涉了什么人,缺乏其中之一,奏疏直接转给锦衣卫,实行强强联合式办案。

朱由校还做了补充,以后御史任职年度要尽量固定,以保证一个年度内监察任务的完整性,调任或者转任时,都察院也要结合御史工作作为书写任职评语,一并送往新任职的衙门。

如果御史有了临时差遣,上述开列的各项职责任务可以暂停。

为了加大对各位御史的激励哈鼓励力度,每个月将由通政司汇总整理各御史奏疏数量,然后在都察院内张榜公布。

每月由刑部、大理寺汇总各御史参与案件审理监督情况,同样在都察院内部张榜公布。

虚于应付以及不合格的也要张榜公示。

年度汇通总数排名,基础任务未达标的御史,扣发一个月俸禄,超额完成任务的御史,加发一个月俸禄。

众御史跪在阶下如小兔子一般,一心三用,一边听着圣旨,一边麻麻皮,就你老朱家给的这点俸禄,够老子劳心劳力一年下来的消耗么。

还一边开启着心算模式,一路换算下来,都察院里这帮人,少一些的呢,每月要提交17份奏疏,多一些的呢,每月就要有20到24份奏疏。

这还没算给皇帝的谏言,那可是说给皇帝听的,总不能一个月尸位素餐啥都不写吧,取个中位数,3篇吧。

这……众御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说广开言路是好事,重视都察院也是好事,怎么到自己这就变得不一样呢。

这……这直接把大家给一勺烩了啊。

一个月一睁眼就欠了20篇奏疏,听着也不算多,可这是每个月啊,而且心里总是有些莫名的熟悉感。

据说京师牙行给人牵线卖房,对着这帮萌新京官兜售住处,充分体谅京官收入实际,有了一种分期付款的新方式,风闻太常寺一个协律郎买了,每月都得还钱,日子过得那个苦哦!

而且这奏疏还不能随便糊弄,应付凑出来的也得张榜,想大家一路考下来,上的都是桂榜、杏榜、金榜,何曾上过这种丢人的榜单。

这官啊,没法做了。

官应震此时心中也是涌起了一股劫后余生的庆幸,内阁发布任官旨意时,那个让他闹心的什么少卿还挂在他身上,当时是让他颇有些侮辱感的。

怎么着,本官从六科被扔到太常寺,现在都去都察院了,还就是过不去少卿这道坎了吧?!

现在再一看,官应震绝对是直呼真香,那每月十多道的奏疏他不用憋了啊,他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来,为陛下,为朝廷纠察风宪呐。

刚从六科调任过来的魏应嘉等人也傻眼了,都察院工作量这么大吗?

他们在六科,每天都是中午之后才过来上班的啊,每月能写上三四份奏疏都算是科里的劳模好吧。

要不……几人对视一眼,跟官应震先稍稍低低头,争取个临时差事?

旋即,几人又坚定下来,呸,老子可是正儿八经的东林!

等到王朝辅离开,官应震放眼望去,此时都察院内部,一扫之前的慵懒恬淡氛围,众御史一哄而散,有的朝着值房冲去,有的朝着档案库冲去,这都是给自己找寻奏疏素材的。

还有几人围在一起小声打问,“咱们这带管衙门是不是不合理?”

“我这带管的明显比别人多呀。”

“对了,这个卫归谁来着?不会是在我这吧??”

该!

王朝辅回来,将都察院众人的反应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一番,把朱由校乐得合不拢嘴。

该!

一个个平时眼高于顶,每月出来三四份奏疏顶天,还专门盯着皇帝纠察,不给他们找点事干,都不对起历代受委屈的先帝们。

每月20篇的数量,量不算少,小两天一篇,但也没到压垮御史的份上。

并且对于某些才思敏捷的达人,这个数量每月完成起来也是轻轻松松,朱由校只是希望御史们将互相党争攀咬的精力,真正用在公事上面,而不是要废了都察院。

当然了,对于那些依旧炸刺跳高不服输的御史,朱由校也留下了后招,每月20篇不够,那就再往上加。

尤其是十三道御史,包袱轻胆子大不听劝,那也没事,不是每一道御史都对应着一个省么,省下面有府,府下面有州有县。

既然有精力,个个想做大忠臣,那就每年针对每个府、每个县都给他这皇帝一份监察奏疏,都是在祖宗成宪范围之内的操作,他无非是给细化和量化了一下下。

再不行,他就给每个人规定奏疏的字数,凡是字数不达标的一律不认,不逼着这帮御史一天写个四千字,他就不姓朱。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