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现任辽东经略熊廷弼,一直在被骂,一直在被批评,对他质疑、不满的声音从万历朝延续到了泰昌朝,现在又到了朱由校手中。
开始时候,熊廷弼还火冒三丈地回奏,为自己辩解,认认真真地陈述自己在辽东行事的理念和理由。
但干实事不容易,给人找毛病太容易了,干啥都能给你挑出毛病来,前几天,熊廷弼上奏疏说自己生病了,请求离职修养。
病是真病了,但更多的是心凉了。
此外,辽东还牵扯到一件事情,海运补给问题。
熊廷弼经略辽东以来,多次要求把粮食从海路直接运到盖州,也就是现在的营口,但户部坚持做到旅顺,然后再千里迢迢走陆路运到前线,理由是盖州那边礁石密布,不好卸货。
看得朱由校阵阵火大,什么礁石密布,盖州在后面还有个名字,叫牛庄,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埠,这里礁石密布?
无非是户部,还有一路上的相关人等,舍不得那些羡耗罢了。
羡耗,朱由校心中哼哼着,牙齿也不由自主地咬紧摩梭着,下一环节就是盘底大明财政,或者说支出。
在花钱上,泰昌皇帝深刻诠释了什么叫仔卖爷田不心疼。
七月二十一,也就是万历驾崩当天,发内帑一百万两犒赏九边将士,这钱该发,他朱由校认了。
七月二十四,再拨出去一百万两给户部,作为辽东军费,还贴心的多给了五千两运输费,这钱他也认!
可在八月初三,这哥们又再发内帑二百万两,修建皇极门和三大殿。
这一道圣旨把朱由校看的难以理解,真是一朝当家作主找不着北,烧的!
万历二十四年,坤宁、乾清二宫被焚。之后的万历二十五年,皇极、建极、中极等三殿及皇极、会极、归极三门被焚。
万历三十三年,重修了乾清宫和坤宁宫。
万历三十六年,又重修了会极、归极两门,此后皇极门和三大殿的重修便陷于停滞。
不是不想修,三大殿是皇帝处理公务和举行重大仪式时用的宫殿,皇帝登极都要在皇极殿举行,这是天朝的脸面所在。
而是实在修不起了,三大殿需要巨木大料,可随着森林砍伐的加剧,从嘉靖开始,想要巨木,都得到西南深山老林里寻找,想想那个交通吧,再想想运出来的那个费用吧。
你说兵荒马乱的,修哪门子的房子嘛。
今天登极仪式,朱由校御撵路过三大殿遗址时,他还暗自唏嘘了一番,不是遗憾,而是头疼,这哪是废墟,这都是白花花、黑洞洞的窟窿。
他向来不怎么在乎脸面问题,连登极时间都可以延迟的主,在文华殿登极绝对是小菜一碟。
历史上,因为泰昌帝起了个头,形成了巨大的沉没成本,三大殿捏着鼻子继续修,一直到天启七年才完工,总共消耗白银五百九十六万两,打一场宁夏之役和播州之役都绰绰有余。
可银子已经发出去了,总不能再要回来吧,但三大殿着火的事却给他提了个醒。
紫禁城从建成后历经多次大火,皇宫防火问题刻不容缓。
作为皇帝本人,他需要离水远一点,但大内这么多木质建筑,需要离火远一点。
在内官改制中,他把这一点给遗漏了。
“魏忠贤!”
“奴婢在”,听到朱由校喊他全名,魏公公赶紧肃然应声。
“传旨,改混堂司为水龙司,专门负责皇宫内各处防火、救火,沐浴堂子拨给荣休院管理。”
之前朱由校就看混堂司不爽,现在内官全部都到皇城外面有澡堂子的佛寺沐浴,整个沐浴堂子处于废弛状态,白白占了一个机构的编制。
但又没想好怎么改,这下妥帖了,这么大的皇宫奴婢群体,总有花不起钱的小内官吧,澡堂子给荣休院,可以搞成员工福利。
混堂司还是好好给他防火吧。
“以后水龙司成立专门的火班,除了要把宫内各处防火的水井、太平缸管起来,还要加派人手巡逻,防范火烛等易燃物品。”
“人手不够的话,从南海子净军里抽人。”
“一会儿,让内官监派几个工匠过来,朕给他们讲一讲水龙的做法。”
朱由校说的水龙,就是清代中期引进的西洋激桶,巧了,穿越前他还真在营销号上看过。
水龙的出水原理与唧筒相同,即通过活塞往复运动来吸水与喷水。
在结构上,分为水箱体、铜缸、活塞、阀门、铁杆、压梁、将军柱、出水管等构件组成。
朱由校当然记不得这么详细,但他这具身体开了木匠的天赋神通,而且内官监里有这个时代最精巧的工匠。
外行说热闹,内行听门道,点透了原理,做个水龙出来不在话下。
水龙司插曲之后,朱由校又收回了注意力到支出上面。
与泰昌皇帝广发内帑相对应,一堆的官员上书教育皇帝,应该怎么做一个好皇帝。
这里面有:
直隶巡按易应昌上疏,他告诉皇帝,辽东的军饷应该由皇帝自捐,然后由贤臣们共同管理,这样办起事来才是事半功倍。
山西道御史冯嘉会说,现在内帑堆积的跟山一样,皇帝要慷慨点,发个几百万出来意思意思。
吏科给事中周朝瑞说,要发内帑撤税监,这才是皇帝的新政气象。
御史郑宗周要求皇帝把零花钱金花银放在太仓,这样供应九边需要会更方便。
朱由校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案,看着冯嘉会的名字有些不爽,这个小冯政治上有点不成熟呐。
也罢,终究是自己筛选过的人,要给人点犯错机会嘛,有过能改,就依旧是他大明的好臣子。
剩下三个,朱由校全部拿小本本给他们记上。
“刘时敏,朕的内库现在还剩多少?”
朱由校开口问向自己的财政管家。
“回皇爷,上个月,兵部会同户部,一共提走了两百万两,工部提走了一百万两,内库现在还剩1050万两。”
嗯?
王永光只提了一百万两?
朱由校翻出工部侍郎王永光的奏疏,还真是,简直是意外之喜!
后面的一百万嘛,朱由校准备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