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保佑,哈哈哈!
朱由校畅快的在内心破口大笑,要不说两笔写不出一个朱字,除了太祖皇帝担心子孙后代乱来,费尽心思编了一份《皇明祖训》之外。
其他皇帝自己都是被困在祖制里,感同身受之下,哪能来得及在刚即位时就给子孙后代加头箍。
太祖皇帝再造神州的即位诏没法参考,再抛开成祖、景泰帝还有堡宗的二次出山诏,这些不太适合参考之外。
其他诸帝,登极诏文开篇之后,第一条都是大赦蠲免条款。
韩爌几人一下子被噎得说不话来。
“殿下,时异则事异,臣以为登极诏内容体例有所增补,也在情理之中。”
杨涟拿着一摞登极诏书翻看半晌,最后憋出来这么一句。
“杨给事中,这下孤就更迷糊了”
朱由校把手中的诏书扔回桌案,盯着杨涟问道:
“你一边说时异事异,增补符合情理,可诏书中增补的那条又说祖制完备、尽善尽美,要不你和韩大学士商量一下,孤到底该以谁人为准?”
周嘉谟看着杨涟哑火,随即起身找补,“殿下,当然是祖宗旧制为先”
这时候就别跟监国殿下顶着抠字眼了,工作的时候称呼职务,你们以为是好事呐。
能定下一个箍算一个,哪怕口头上的也行。
“殿下,大行皇帝在位仅一个月,用人行政确是应该考虑”
“那就循依宣庙旧事嘛”
周嘉谟话没说完,就被朱由校悠悠打断。
洪熙帝在位仅十个月,然后宣德皇帝即位,这不有现成的作业可以抄么。
“方辅”,朱由校从座位上起身,来到方从哲身前,颇为感慨的说道:“即位诏这份材料啊,还得你来把关。”
“老臣谨遵监国令谕”
“大伴,将准备好的银币拿给诸位大人。”
等到众人告退,朱由校单独留下了方从哲。
这几天,方从哲不怎么好过是真的,他推荐李可灼给泰昌皇帝进献红丸这事,越传越烈,连两人私下谋商的细节,都给说的有鼻子有眼。
“方辅,这几日你受委屈了,孤相信你,清者自清”
看着已经明显生了去意的方从哲,朱由校决定再给他鼓鼓劲。
“殿下,老臣……”
方从哲明显有些感动,这个时候朱由校一句话,就是对他最大的支持。
“来,方辅,陪着孤一同用膳吧”
朱由校召集众人商量完即位诏,不知不觉时间已经来到了中午。
与臣下一同进膳,对大臣而言,这属于莫大的恩宠,也代表了他的一个信号。
现下正处于丧期,宫内饮食也有着特定的要求,要连续27天吃素,不能有荤腥。
朱由校面前摆着一份小米粥、三个素馅包子,还有一碟酱菜。
考虑到方从哲年岁大了些,朱由校让人给他上了一碗素面、一碟酱菜。
“老先生现在饭量怎么样?”
两人就坐用膳,朱由校顺带着改口称方从哲为老先生。
“殿下,老臣……”
一句称呼,让方从哲心中暖流激荡,情绪上也明显激动起来。
他赶忙放下碗筷,再次起身要给朱由校行礼。
“先生,你是三朝老臣,又一直侍奉在皇祖皇考身前,一声先生,绝对当得起。”
朱由校伸手止住方从哲行礼,又笑着补充道,“咱们这是吃饭,没有那么多讲究,要不简单一顿午饭,没两个时辰下不来”
“回殿下,老臣现在每顿饭量多在一到两碗米饭之间,饮食也皆以清淡为主。”
“先生这个回答,倒是让孤想起来一个故事”,朱由校将米粥放下,笑吟吟的看向方从哲。
“殿下所指,可是廉颇?”
方从哲的回答让朱由校很是满意,怪不得都说,跟读书人沟通就是容易。
朱由校不无感慨的说道:“国事越是艰难紧迫,越是需要板荡诚臣,孤有时候就想,赵悼襄王会不会后悔,没亲自请廉颇吃顿饭”
“蒙殿下错爱,老臣铭感五内,臣虽老骥,但亦能为大明、为君上致千里”
在泰昌朝,眼见着东林党在朝堂上优势日益明显,方从哲确实存了致仕避祸的念头。
可今天接触了监国,在方从哲看来,这位爷对于朝堂还有政事,绝对是有着自己的主意。
那么他就不着急了,他这年龄往朝堂上一放,都算年轻的。
再者,在大明这个朝堂上,越是主意正的皇帝,反而越好伺候。
他为啥能独相七年,靠的就是揣摩圣意,进而实现上下相知相得的本事。
监国殿下的鼓励和台阶都给递到他眼皮子底下了,他再不接着,后面绝对没好果子吃!
“亓诗教和范济世是同年吧,他俩平日里可以多走动一下,两人同为中生代栋梁,以后更可以齐心勤于王事”
朱由校主动提起了亓诗教,这人是方从哲的门生,跟范济世又同为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
他这么说,就差手把手教着俩人,你俩快快结个党吧。
什么齐党浙党,以后通通都是帝党!
刚才范济世出言,朱由校才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吏科都给事中这个位置太重要了。
在朱由校眼里,甚至可以跟方从哲并列。
大明皇帝的圣旨,不是说口头传话就行,那叫中旨,那玩意儿的效力,视不同皇帝的能力而定。
正式的圣旨要经过三道关口:
第一关,内阁起草,但内阁阁臣有权拒绝,为此还有个专用名词叫封还执奏。
嘉靖年间,因为大礼议之争,首辅杨廷和就执奏三十多次,弄得嘉靖一点脾气都没有。
这一关也就是现在方从哲所处的位置,经过一顿现场廉颇式问饭,已经被他捋顺。
第二关,司礼监用印批红,这一关没问题,大明内廷体制下,他如果搞不定,直接撞豆腐得了。
第三关,是六科审核,六科的职责是“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
六科给事中负责对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圣旨进行复核,如发现其中有不妥之处,可以封驳。
大明朝发展到现在,各项制度都已经形成运作惯性,审核圣旨时,通常由六科中负责相关事务的对口科来主导,比如涉及人事的圣旨由吏科审核,涉及财政的圣旨由户科审核。
都给事中,作为各科长官,虽然在各给事中管理中角色不怎么凸显,但在审核圣旨上,却是起着关键作用。
也可以这么说,有了方从哲加范济世的组合,至少在一般的选人用人方面,他未来的皇位,才会坐的有那么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