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9:从万元户开始 第22章 “金穗”众生相

作者:养鱼不养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29 19:12:58
最新网址:www.biquw.cc

云山省农业科技学院会议室内窗帘半掀,晨光透进来,陈振生刚走进来,便闻见屋里一股淡淡的香烟味,混着刚泡开的茶气,有点呛鼻。

屋里已有五六人坐定,正低声交谈,见他进来,目光刷地一齐望来。

“陈同志来了?”李惠民放下手里的搪瓷缸,指了指自己身边的位置,笑着起身招呼,“来,先坐这边。”

“各位同志,“李惠民清了清嗓子,“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是要正式介绍我们'金穗工程'的新成员——陈振生同志。“

陈振生注意到,除了宋志远依然冷着脸外,其他几人的表情都颇为微妙。

李惠民开始介绍其他成员:“陈同志,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宋志远同志,昨天你们已经见过了。“

宋志远微微颔首,算是打了招呼。

“这位是赵建军同志,省农业厅的技术骨干。“李惠民指向一个三十来岁,穿着笔挺中山装的男人。

赵建军皮笑肉不笑地伸出手:“陈同志,久仰大名。听说你养猪很有一套?“话里的轻蔑之意不要再明显。

陈振生淡然一笑,不卑不亢地握手:“赵同志过奖了,略懂一二。“

面对赵建军这种程度的轻蔑,他里波澜不惊,甚至觉得有些好笑。

上辈子,陈振生刚到清北大学时,有人当面叫他“倒插门“,有人在背后说他“软饭男“,甚至有人故意在学术会议上质疑他的每一个观点,只因为他出身卑微。

那些尖酸刻薄的话语,曾经像刀子一样割在他心上。但后来他明白了,与其在意别人的眼光,不如专注于提升自己。

当你站得足够高时,那些诋毁自然就变成了仰望。

“这位是周红英同志,农科院的研究员,主攻作物栽培。“

李惠民又指向唯一的女性成员,二十出头,梳着两条麻花辫,皮肤白皙,五官清秀,一双杏眼透着股子书卷气。

周红英偷偷瞄了宋志远一眼,才勉强对陈振生点点头,眼神里满是审视。

陈振生心中微动,上辈子在清北时,他隐约记得见过这个女人来找宋志远好几次,后来怎么样他就不清楚了,只是印象中宋志远一直没有结婚。

看她现在这个反应,恐怕这个时候就已经对宋志远有意思了。

“这位是蔡宝国同志,“李惠民介绍到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省文化局的副处长,暂时调到我们项目组协助工作。“

蔡宝国翘着二郎腿,连手都没伸:“哦,养猪的兄弟啊。我说老李,咱们这个工程是搞农业现代化的,不是搞养殖业的吧?“

这话说得更加刻薄,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有些尴尬。

陈振生依然面不改色,只是静静地看着对方。翘着二郎腿那副懒散样子,分明就是来混日子的。

“最后这位,“李惠民有些无奈地摇摇头,指向角落里一个六十来岁的老人,“是咱们的顾问,方德明教授。老方曾经在德意志留学,是农业机械方面的专家。“

方德明教授正埋头在一个小本子上写写画画,听到自己的名字才抬起头,透过厚厚的眼镜片看了陈振生一眼,微微点头,然后又低下头继续写东西,完全不关心其他。

李惠民咳嗽一声:“好了,人都认识了。陈同志,你也介绍一下自己吧。“

陈振生站起身,不卑不亢地说:“各位同志好,我是陈振生,西原城和平乡公社的社员,目前在生产队负责养猪工作。很荣幸能加入金穗工程,向各位学习。“

“学习?“钱学文嗤笑一声,“老李,你这是搞什么?找个农民来充数?就因为试验基地在西原城,需要个带路的?“

赵建军也附和道:“钱主任说得对。我们这个工程是要搞现代化的,需要的是有理论基础的专业人才。陈同志固然有些实践经验,但恐怕...“

赵建军摊摊手,继续:“恐怕跟不上我们的工作节奏啊。这可不是种地养猪,是要搞科研的。“

周红英虽然没说话,但看向陈振生的眼神明显带着质疑。在她看来,这个土里土气的农民怎么可能有什么真才实学?肯定是李院长为了照顾地方关系才安排进来的。

宋志远冷冷地看着,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想法应该是一样的。

陈振生听着这些话,心里没有一丝起伏,“确实,我只是个农民,理论基础肯定不如各位。但我想说的是,农业现代化最终是要落实到田间地头的,是要让千千万万的农民受益的。如果连我们农民都看不懂、用不了,那这个现代化还有什么意义?”

赵建军撇撇嘴:“说得倒是冠冕堂皇。那我问你,你懂什么叫机械传动原理吗?知道什么是液压系统吗?”

“我确实不太懂这些专业术语。“陈振生坦然承认,“但我知道拖拉机的犁铧角度多少度最省力,知道什么样的土质适合用什么样的农具,知道一亩地播多少种子既不浪费又能保证产量。“

“这些农民都知道。“蔡国宝不屑地说。

陈振生看向他,“那蔡同志知道咱们西原城的土壤类型分布吗?知道不同乡镇的降水量差异吗?知道当地农民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吗?“

这些问题,如果他真的只是个普通农民,确实不可能知道得这么详细。

但上辈子,西原城也曾作为农业试验基地,省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请了不少专家,大张旗鼓搞了一年多,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后来他在清北任教时,因为是自己的家乡,特意调阅了当年的资料,研究失败的原因,发现问题主要出在几个方面:

一是照搬南方水田的机械化模式,忽视了北方旱地的特点;

二是推广的大型农机价格昂贵,农民买不起,买得起的合作社又缺乏维修保养能力;

三是只注重机械化本身,忽视了配套的水利设施建设;

最关键的是,那些专家高高在上,从不深入田间地头,制定的方案完全脱离实际。

正是研究过这段历史,他才对西原城的情况了如指掌。

赵建军一时语塞。

这时,一直在写东西的方德明教授突然抬起头:“西原城的土壤?年轻人,你说说看。“

陈振生转向老教授:“方教授,西原城地处华夏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类型主要是褐土和栗钙土,东部平原地区以褐土为主,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在1.2%到1.5%之间;西部丘陵地区则以栗钙土为主,土层较薄,有机质含量只有0.8%左右。“

方德明眼睛一亮:“继续说。“

“年降水量在400到600毫米之间,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这就造成了春旱秋涝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所以,“陈振生看了一眼其他人,“如果要在西原城推广农业机械化,就必须考虑这些实际情况。比如,平原地区可以使用大中型机械,但丘陵地区就只能用小型机械。春季要重点解决抗旱播种问题,秋季要解决排涝和快速收获问题。“

方德明放下笔,推了推眼镜:“有点意思。你这些数据是从哪来的?“

“在地里干活时观察总结的。“陈振生如实回答,“还有就是当年在牛棚的付教授,他是搞地理的,经常跟我讲这些。“

会议室里安静了好一会儿。

李惠民适时开口:“我们搞现代化,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了解实际情况。陈同志也许理论水平不高,但他有我们最缺乏的东西,对土地的了解,对农民同志的了解。”

蔡宝国还想说什么,但李惠民摆摆手:“好了,既然大家都认识了,我们来讨论一下具体的工作安排。按照省里的要求,我们要在一个月内拿出西原城农业机械化的可行性方案,三个月内开始试点...“

接下来的会议,主要是讨论工作分工。

陈振生认真地听着,偶尔在本子上记录一些要点,虽然表面上大家都在认真讨论,但除了李惠民和痴迷研究的方德明,其他人都有意无意地把他排除在外。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