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墨?你确定是贪墨?!”
听得李斌此话,王主事惊得瞬间站起。
不仅是他,就连其周围的吏员们,也纷纷向李斌行起注目礼,似乎是想看看这个观政第一天,就在班房里大放厥词的新科进士,到底是不是“长了三头六臂”。
这种感觉,不亚于后世一个刚刚考进国土资源部,实习第一天就在办公室里直言某地有贪污...
或者是,某公司财务部才上班的实习生,忽然断言某下属事务部正在侵吞公司资产...
这种标新立异的做法,吸引目光,并不奇怪。
“潮升,发生何事了?”
清吏司的班房并不大,李斌的声音,自然也被另外一名主事听见。他循声而来,倒是没管李斌,目光直接看向王俊良,发声询问着。
“汉阳他刚刚说在西宁茶马司的账册中,发现了贪墨迹象。我还未来得及问询,明辉你来得正好,陪我一道听听,看看汉阳有何说法。”
王主事此时冷静了下来,目光转向李斌。
“晚生见过张主事。确如王主事所言,晚生在西宁茶马司的收支册上,发现他们虚增了茶引一百道;且马匹数量也有问题。”
李斌恭谨地向着张主事作揖行礼,只是刚有动作,便被对方打断,示意免礼。
“晚生斗胆,请二位主事随我一观。”
“好,走吧,我们一块看看!”
连“贪墨”的话,都在众目睽睽之下喊了出来。张、王二位主事,自然没有拒绝的可能。
很快,三人便来到了李斌刚刚的工位前,刘书吏更是早早让开了位置。
“二位主事请看,首先是这虚增茶引的问题。”
“旧管官茶23450斤;抽分茶12000斤。新收春茶,官茶10000斤、抽分茶18000斤;秋茶,官茶8000斤、抽分茶14000斤。”
翻开收支黄册,李斌一边指着账册上的数据,一边向两位主事汇报道:
“根据弘治朝招商中茶的定制,官四商六。去岁西宁茶马共收商茶抽分30000斤,商茶实际解运应该为75000斤,可发茶引450道。在茶引销核这页,旧管茶引180道。”
“茶引有效期仅有一年,一年未核销者,需及时报备更换为新引,否则茶引失效,已入库的茶概不退还。”
“所以,去岁,西宁茶马新发茶引,至多应为630引。但二位主事,请看《茶引发放簿》。”
西宁茶马司,从名义上,隶属于陕西布政司,所以茶引的编号为陕字开头,同时表明该引可售地域,后注明嘉靖元年的年号,亦是说明其引的有效期。最后则是茶引编号...
由于陕西布政司下,除西宁茶马司外,还有洮州、秦州等其他茶马司。所以,在西宁茶马司呈报的《茶引发放簿》上,这630道茶引编号是从700号开始计起。
体现在《茶引发放簿》上,每一道茶引的发放,就被登记为:【陕字 XX号至XX号共配引XX道某某(茶商姓名或商号名)缴茶XX斤嘉靖元年X月X日】。
六百多道茶引发放的记录,即便是有配号的存在削减了栏目的数量,但依然显得繁琐得紧。在正常查账时,几乎没有人有精力去把所有的栏目全部看一遍。
在注重首尾一致的大明,即便是专业的老帐房,通常也是看看开头是多少号,然后再看最后是多少号,只要能保持一致、连贯,基本就能通过。
在《茶引发放簿》上,西宁茶马司发引也确实是自700号开始,在第1150号时,结束。可在发放簿中间,春季收茶时,多增了些许重复号段;秋季再混入一些,最后再在《补开商茶引目》中的180引中混入一部分。
630引,摇身一变就成了730引。
“或许是《补开商茶引目》不属于正本堪合,西宁茶马在这份记录上做得就很粗糙,很多茶引的发放,甚至没有茶商签名。”
指着补充文件上,一些领取人签名空缺的地方,说完自己的发现后,李斌又将收支册翻到了马匹收支记录上:“还有这里,西宁茶马奏报说甘州卫临时借调了一百匹马支用,但随收支册送呈的文件中,却没有看到甘州卫请调战马的公文,或是兵部调令。”
“对于这一点,晚生还想请二位主事帮忙,照会兵部职方司或车驾司,看看他们有没有调动这一百匹战马去甘州卫,或者收到过甘州卫借调这一百匹战马的回禀。”
说完后,李斌再次弯腰行礼,静待两位主事的答复。
而此时,王俊良和张靖轩则在看过李斌指出账册存疑处后,表情迥异地对视了一眼。然后,由王俊良开口道:
“照会兵部的事情先不急,这样,汉阳你跟我来。发现这样的事,首当知会郑郎中,还有徐员外一声。”
王俊良口中的郑、徐,乃是陕西清吏司的主、次官。
李斌自无异议,躬身道:“王主事说的对,是晚生孟浪了。”
“唉,汉阳说这话就见外了不是?你如今虽是观政,但就今日的表现来看,你我成为同僚,那也是早晚的事。何况汉阳如此年轻,以后说不得我等还要靠汉阳你提携呢!”
王主事此时,宛如一尊笑面佛。
一边呵呵笑着与李斌“商业互吹”,一边领着李斌走向隔壁的一间小班房。
进入郎中郑宏,还有员外郎徐翰文的班房后,耐心听完了李斌所报,郎中郑宏大手一挥:“照会兵部的事情暂且不急,这样,既然汉阳在财货稽查一道上,颇有造诣,那就能者多劳。”
“潮升,回去后,你将雅州、秦州等地茶马的收支,全部交给汉阳。既然西宁茶马有问题,那其他地方呢?”
“等汉阳都查过一遍后,有什么问题,再集中到我这里。到时,我再带汉阳一块去趟兵部,乃至太仆寺,好好探他个究竟。”
有了主印官发话,李斌的案头前,顿时堆满了各类文牒。同时,王俊良也调派了三个书吏,给李斌打下手。
而对明代正式公文、账册有了接触和了解后,李斌倒也没和书吏们客气:
“老刘,你带老李老陈,一人先拿一份《茶引发放簿》,先查有无号段重复;然后再看看各类文牒、堪合是否齐全,若有不齐备者,立马告诉我。”
安排完书吏们做初审后,李斌拿起了四川雅州茶马司的账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