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的两饷,其中剿饷是崇祯十年,兵部尚书杨嗣昌为剿灭流贼,奏请增兵十二万,开征“剿饷”。同样的,练饷也是杨嗣昌所提,就是去年,也就是崇祯十二年的事。当时杨嗣昌提议征派“练饷”,用于剿贼和平日练兵支出,得到首辅薛国观支持。
换句话说,这三饷,其实都和兵部有关,因此,他们自然就把目光看向孙传庭,看他怎么反应了?
孙传庭才刚上任兵部尚书一天,还正在了解兵部的情况,不过他多少知道一些军费开支方面的事情。
要是崇祯皇帝没有在狱中和他们推心置腹,那孙传庭说不定会反对了。
可此时,孙传庭却已知道皇帝要这么做得用意,因此他就没反对。
他不出声,其他人就傻眼了,这是怎么回事?
最终还是首辅薛国观出列奏道:“陛下,如若废除三饷,可这流贼未灭,建虏肆虐,平叛之军饷从何而来?”
他是大明朝的大管家,缺钱缺得厉害,才会向皇帝提出募捐。难道他会不知道这会得罪别人?他是实在被逼的没办法了。
原本征收三饷的情况下,都要募捐了,你把三饷给废了,那他还怎么当这个家?
听到他的话,户部尚书李待问也跨步出列奏道:“陛下,如今国库空虚,如若不再加征三饷,各地军饷便无着落,怕是……会有兵变!”
这种事情,真不是闹着玩的,特别是天下大乱之际,还要闹兵变的话,事情就会更严重。
不过在原本的历史上,当灾情更为严重之时,李待问便上奏,提议暂停练饷一年。换句话说,对于当下的灾情,哪怕崇祯皇帝说了,他也还意识不足。
原本历史上,当所有人都意识到这崇祯十三年的大饥荒时,朝廷把剿饷给停了,以后不再征收。练饷和剿饷共存两年,或者说,明末三饷加派,一共是两年时间,之后是辽饷和练饷并存。
此时,崇祯皇帝听到户部尚书的话,便立刻追问道:“朕可从未见过三饷加派的银子,按理来说,这三饷合起来的银子,做什么事都绰绰有余了吧?可银子在哪?是征不上来呢还是谁从中贪了?”
一听这话,几乎所有人都立刻想到了昨日吏科上下有一大半人以贪腐罪被抓之事了。
顿时,所有人都不敢出声,就怕引火上身。
崇祯皇帝冷脸扫视底下这些臣子,严肃地说道:“今年最大的问题,乃是北方各省即将发生大饥荒。应对失当,百姓活不下去,反贼更多,并且是剿不胜剿,局势更会败坏。如此大灾之年,再加征三饷,那是要逼死多少百姓,逼反多少百姓?朕意已决,废除三饷!”
他这话说出口之后,文华殿内很安静,没人反对。
倒不是说他朕意已决,而是谁反对的话,皇帝可能会下令彻查三饷去哪,不知道会引发多大的官场动荡!
崇祯皇帝看到他们都不反对了,便转头看向孙传庭说道:“孙卿,兵部拿出计划,各地军队要从剿贼转为救灾,对于贼寇,分区防守,招抚为主,剿灭为辅,重点救灾,帮地方渡过今年的大饥荒,以此为目的,有什么措施尽管提出来。”
兵部的主要职责,是军队,是打仗;文华殿内的人,听到皇帝的话,竟然让兵部一下大掉头,从杨嗣昌的围剿之策,来了个大转变,他们一下又看向孙传庭,感觉他肯定会反对了。
结果没想到,孙传庭却是毫不犹豫,当即回奏道:“微臣遵旨!”
这一下,其他官员便都有些傻眼了。
他们回过神来之后,忽然也一下明白过来,皇帝为什么要那么强势通过他们三个人的任命。
敢情,这是皇帝的应声虫啊!
地方上的杨嗣昌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不知道会怎么想?
他们正在想着呢,就听崇祯皇帝点了右都御史解学龙的名,对他说道:“顺天府上奏,说灾民日多,京师治安恶化。朕看光靠顺天府忙不过来。解卿主责,整顿五城兵马司,强化京师治安。”
这是锦衣卫诏狱中说好的事情,此时顺势正式提出来,解学龙一点都不意外,当即领旨道:“微臣遵旨!”
……
散会之后,首辅薛国观请求单独奏对。
因此,崇祯皇帝便留下了他,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陪同在侧。
就听薛国观担忧地奏道:“陛下,三饷不征,朝廷亏空更多。就算兵部尚书能拿出地方上军饷应对之策,可京营怎么办?”
说到这里,他怕崇祯皇帝忘记了,就急忙又补充说道:“微臣此前提议,陛下向皇亲勋贵募捐,微臣负责向文武官员募捐。这也是在三饷要征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有钱整顿京营的。如今三饷一去,就算有募捐,要再想整顿京营也难了。”
崇祯皇帝听到他的话,立刻便想起来了。薛国观当初给他的建议,确实如此。
整顿厂卫,监督百官不法;募捐银钱,整顿京营以为强军。
结果,才开始募捐就出了九莲菩萨案,这些事情,就全都黄了。
想起这些,崇祯皇帝便对薛国观说道:“废除三饷的事情,朕已经说过了。募捐的事情,还是要继续的,卿且放心,钱的事情,朕已有谋划。不日之内,卿便会看到了。”
薛国观听了,脸上的忧虑之色更甚,犹豫片刻之后,还是奏道:“微臣听闻陛下正在大力整顿内宫,查抄了不少太监。微臣敢问,陛下是要以此为来钱之源么?”
东厂上下被查抄,还有御马监掌印太监高起潜被查抄,这些消息已经传开了,再联系到吏科的事情,可以说,迹象已经很明显了。
崇祯皇帝听到他的话,点点头说道:“卿还别说,朕已经查得不少脏银了!”
“陛下!”薛国观听了,连忙大声说道,“微臣之前所言,朝堂内外,皆是礼尚往来,如若此等也算贪腐,则天下之官,无人能免。微臣……微臣亦是,还请陛下治罪!”
说完之后,他脱下官帽,然后拜服在地。
崇祯皇帝没想到,薛国观是第一个辞职威胁的。
他眉头皱起,冷眼看着趴那里的薛国观。
边上的曹化淳见此,心中叹了口气,这个事情,他提醒过皇帝的,一旦闹大,朝堂都可能停摆的。
安静了一会之后,崇祯皇帝忽然开口问道:“那薛卿以为,朕就放之任之了?”
薛国观听到这话,抬起头,看向崇祯皇帝奏道:“放之任之肯定不行,抓巨贪,放小贪便可!”
这种话,一般人是不敢在皇帝面前说的,毕竟这是政治不正确。按理来说,就不能有贪腐才对。
崇祯皇帝知道,他是在说实话,不过他对此并不满意,立刻追问道:“何为巨贪,何为小贪?一次巨额银钱为贪么?可小贪的钱,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却是一大笔钱;小贪多次,累计银钱就不可观了么?”
薛国观听了,无言以对,最后只好趴下去不说话了。
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是真没解决办法了的。
过了一会之后,就听崇祯皇帝说道:“卿是朕的股肱之臣,且先去安心做事,把今日的事办了。同时也想想,如何扭转朝堂上下皆习惯贪腐之事。吏治不清,就算卿之提议国策再好,也没法落实下去的。”
他不想抛出他的解局之策,就是要先逼一逼,再在合适的时机抛出来。
薛国观听到皇帝的话,安心不少,但是脸色很沉重,告退去做事了。
他才刚走,内侍便禀告,说格致局郎中方以智领西夷汤若望于午门候见。
崇祯皇帝一听,立刻传旨他们觐见。
很快,方以智就带着汤若望过来了,也按规矩见礼。
崇祯皇帝让他们起来说话,他盯着这个西夷,当即问道:“你可会烧制透明水晶?”
汤若望听了,用带着口音的大明官话回答道:“草民不会,但是草民家乡肯定有人会。如若陛下答应在大明各处都可开设教堂,传播主的福音,那草民以为,草民的家乡会有大量的人来大明,其中定然就有陛下所需的人才。”
大明朝堂上虽然有徐光启这样的官员,但更多的是抵制的官员,最终还闹出了个传教士案,朝廷出了规定,限制传教士传教。
崇祯皇帝听出来,汤若望就是想用烧制透明水晶为要挟,让他放开限制令。
不要说远水难解近渴,光是这威胁,崇祯皇帝也不会接受。
就如同此时的欧洲,肯定不会接受明人有关三皇五帝,各路神仙的观点一样。或者干脆说,此时的欧洲,就因为宗教问题,都已经打了几十年的仗了。
更不用说,他从梦中知道,西夷正在殖民世界,一手拿火器,另外一手就是宗教。
对于大明,西夷其实也是这么做,不过火器打输了,就想趁这个机会输入另外一种武器?
因此,崇祯皇帝听到汤若望的话之后,便冷声说道:“这不可能!”
汤若望一听,连忙说道:“陛下,草民家乡,有很多格致局需要的人才,草民家乡的格致学学问,也远远领先大明。如果陛下要想发展格致学以为实用,则还是需要草民家乡的人才才好!”
正常来说,他说的也是实情。但是,崇祯皇帝听了,却是非常不舒服,这话里话外的,都是贬低大明之学。
于是,他便冷声说道:“井底之蛙,也敢自夸自卖?朕给你们机会,却以此威胁。传旨,把大明境内所有西夷全都赶去澳门,再通告澳门的葡萄牙人,所有赋税地租皆要外运来的粮食交付,否则驱逐之!”
葡萄牙人向明朝缴纳的地租是每年500两白银,后又增加火耗银15两。
另外,明朝在澳门征收的赋税主要是针对葡萄牙人的贸易活动,大约每年征收税银两万余两。
此外,葡萄牙人在澳门还要跟大明的百姓一样交人丁税。到了万历朝,皇帝还特地让葡萄牙人每年再出2万两,加上原来的关税和人丁税,每年共要给大明朝廷5万多两白银。
这时候的崇祯皇帝,想粮食都想疯了,让福建那边和荷兰人去谈,允许他们用粮食和大明买卖商品;如今他又让葡萄牙人,也要用粮食来换了。
白银交到地方,估计有不少都会被地方官吏给贪了。但是,粮食到了广东,至少是能进明人的肚子,少一分粮食消耗。
崇祯皇帝说完这些,不只是汤若望,就连方以智都有点傻眼了。